2018上海书展|上海书展,一场“界限消失”的旅行

直到书展开幕后的第四天,我发现自己居然还从未进过主展馆,但又无时无刻不在“书展”之中,才意识到今年的上海书展已经弥漫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或有意或无意的“邂逅”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它指引着一个旅行者沿着书的行迹进行一场“城市漫步”。这在某种意义上又暗合了本届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题“旅行的意义”,同时在空间向度和想象世界打开了探索之可能性。

2018上海书展|上海书展,一场“界限消失”的旅行_第1张图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坐落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由废弃的发电厂改建而成,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特别的展览空间,有着“蓬皮杜式”的后工业感。中信大方文学节将活动首次放置于博物馆中,18位文学创作者以演讲的方式带领听众进行18分钟的“文学漫游”,这种融合了空间感、影像、声音和文字的漫游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崭新的体验。

2018上海书展|上海书展,一场“界限消失”的旅行_第2张图片

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现场

2018上海书展|上海书展,一场“界限消失”的旅行_第3张图片

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现场

如果将书展场外活动绘制一幅地图,那几乎是一幅以上海最美的书店为坐标的城市地图:由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的空间”新华书店、伦敦书评书店姐妹书店思南书局,在装饰艺术美学上引人注目的钟书阁,坐落于1930年代老房子里的衡山·和集,可以从宽阔的大落地窗遥望浦江景致的建投书局……当然还有各种图书馆以及城市公共空间,无论你从城市的哪个地方出发,总是能够与书展“不期而遇”。

这让我想起某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第一次走出展场在大街上漫步的感受,在那些狭窄的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上,那些小书店的橱窗里,依然被当年主宾国的蔚蓝色海报和书籍所占据,荷兰与弗兰德斯不仅在场馆内用他们所营造的“蓝色海洋”征服了读者,并将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海洋。在展馆内,他们用全息式投影营造出一片海岸,海岸线和太阳的光线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微妙的差异,沙滩躺椅散落在四处,你可以悠闲地躺在沙滩上读书,这时,一个英俊的金头发的小伙子突然出现在你身边,请你和他一起欣赏移动屏幕上的各种有关海洋的摄影作品并聆听海浪的声音,更美好的是,不同的“海”背后还有一首不同的诗,小伙子当场用荷兰语为你朗诵这首诗,虽然并不懂得他们的语言,但是借由音律、图像和感受,它打开了读者所有的感官,让你沉浸其中。

那一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题是“艺术+”,+似乎是这些年整个世界的趋势,从互联网蔓延至最传统和保守的出版业。+意味着打破某种界限,意味着某种新的尝试和融合。

2018上海书展|上海书展,一场“界限消失”的旅行_第4张图片

朱利安・戈瑟兰版《2666》剧照

在这次上海书展上,我们也感受到了很多突破自身边界的努力,中国出版业也正在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家和他的作品,这次书展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新玩法”。文景艺文季为了让大家了解波拉尼奥,搬出了长达5个小时的《2666》戏剧放映(中文字幕版)和波拉尼奥小型展览(都是从未展出过的照片),其中更是包含全国仅有一本的作者签绘的漫画版《遥远的星辰》。

2018上海书展|上海书展,一场“界限消失”的旅行_第5张图片

“伤心咖啡馆”快闪店

更好玩的还有“伤心咖啡馆”快闪店,它以美国南部女作家麦卡勒斯的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命名,实景搭建了小说中描述的咖啡馆场景,只卖一本书。这是出版社第一次将一本书的书名、内容和视觉实现为现场场景之下的空间。虽然在细节和气氛的营造方面还稍嫌粗糙,但好在毕竟走出了第一步。在细节方面必须要赞思南书局的“旅行的意义”小型展,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通过摄影、书籍、唱片、装置营造出一种非常温馨的场域。

“旅行的意义”作为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题,作家们在各种时刻都被要求谈论这个话题。有一个说法,让我记忆深刻:当我们决定旅行时,人是把自己放置在一个未完成向着某种目的或暧昧不清的某种目的和愿望前进的时候。

变化,从“界限消失”开始,大概这也正是“旅行的意义”之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上海书展|上海书展,一场“界限消失”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