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棺材之谜(埃勒里-奎因)
对于不是推理小说迷的读者来说,埃勒里-奎因应该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确实,纵观推理小说170余年的历史(从1841年的《莫格街凶杀案》算起),如果说有谁已经超脱了这一类型文学的束缚,我们恐怕只能想到两个名字----“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并不在此列。
不过如果把视线集中到推理小说的领域中,埃勒里-奎因绝对是天神一般的人物。事实上,他是那个时代唯一堪与阿婆相比肩的推理小说家,两人分别在英伦三岛和北美大陆交相辉映。也正是他们俩与其他众多杰出的创作者,共同撑起了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的壮丽天空。
埃勒里-奎因,这不仅是一个作家的名字,更是一位“神探””的名字,同时也是一份推理杂志的名字。他不仅自己贡献出了众多经典作品,还通过杂志这个平台提携了众多后进,为推理小说界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博尔赫斯的处女座《小径分岔的花园》正是在这份杂志上发表的)。毫不夸张的,埃勒里-奎因开创了一个王朝 。
作为推理小说史上的至强者之一,埃勒里-奎因最富盛名的作品是九部“国别系列”和四部“悲剧系列”。而《希腊棺材之谜》则是“国别系列”中的最高杰作,被很多推理迷誉为“推理小说圣经”!
《希腊棺材之谜》说的是纽约一位希腊裔艺术商去世之后,家人发现修改后的新遗嘱从保险箱中不翼而飞。警方在介入调查后,发现遗嘱可能被藏在了棺材中,可在开棺检查时却发现棺材里多了一具尸体!本来的遗嘱丢失案变得无关紧要,警方试图全力侦破这起凶杀案。理查德-奎因探长的儿子,大二学生埃勒里-奎因当时还是个跳脱青涩的青年,他全程参与了勘查,发现幕后凶手一直在故布疑阵误导警方.....
《希腊棺材之谜》的精彩之处在于,从前到后埃勒里-奎因建立了四次逻辑推理,每次推理都有完整的逻辑链。眼看凶手就要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下无所遁形了,可情节却突然逆转,新的线索出现,让之前的推理瞬间化为泡影。一直到第四次,才真正让凶手暴露在了我们眼前。
在很多人看来,《希腊棺材之谜》是最能代表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的作品。因为它有着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黄金时代的两大特点---解谜至上和公平。
相比于后来的欧美冷硬派和日本社会派推理,解谜至上是黄金时代最大的标签,这也是推理小说最本质的特点。这一时代的推理小说并不关注什么社会的黑暗面或者人性的弱点,匪夷所思的犯罪手法、无懈可击的误导方式、石破天惊的逆转,这才是它的核心内容。也正是这个时代对于“诡计”的高度重视,几乎穷尽了各种犯罪手法,逼得后世的推理小说家们不得不转型。
与“解谜至上”相对应的,“公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则。推理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小说,某种程度上是一项智力博弈的游戏,博弈双方就是作者和读者。如果创作者可以欺骗所有读者,将真相引领到一个未知的角落,那无疑是巨大的成功。但是,这场博弈必须是公平的----所有的线索必须是公开的,必须让所有读者准确无误的掌握线索。创作者可以用种种技巧抛出误导,但绝不可以蓄意歪曲或隐瞒线索。
作为黄金时代的代言人之一,埃勒里-奎因无疑践行了这两条原则,并由此在书中发起了一个推理小说史上非常著名的环节---挑战读者。
也就是在小说推进到一大半时,奎因会告诉读者现在所有的线索都已展现在你眼前,凶手是谁能找出来了不?----赤裸裸的挑衅,也是奎因对自己“诡计”的极端自信。
这一点在《希腊棺材之谜》中有非常经典的呈现:
故事情节发展至此,我按老规矩插上几句话,来考一考读者的智慧,这实在使我私心喜悦,莫可名状。
为何喜悦呢?因为,我所参与侦破的各类案件中,也许当推这件奇案出现的难题最为复杂。确是件乐事啊---对于一个常被购书顾客以揶揄的口味问倒的人来讲,这是真正的乐事。“这算得上疑题难案吗”他们这样问道,“天哪,我一下子就解决啦!”---如果能用下面这句话来回敬上述说法,那真是其乐无穷:“好吧,读者诸君,也许你自以为解决得恰到好处,却不料你已上了大当啦!”
我可能是过分乐观了。不管怎样吧,大局已定。粗心的读者啊,你应该知道,你现在已经掌握了一切事实,可以准确地解决这项三位一体的问题:谁是掐死了阿尔伯特-格里姆肖和枪杀吉尔伯特-斯隆以及偷窃詹姆斯-诺克斯藏画的人?
我满心诚挚地斗胆进言:去伤伤脑筋吧!
当然,虽然被称为神作,但《希腊棺材之谜》并不是没有漏洞的。最大的疏漏就在于,一直到结尾,埃勒里-奎因也没有解释清楚遗嘱究竟是怎么被偷出去的。遗嘱神秘的不翼而飞是引发整个案件的关键要素,可是后面的重点完全转到了凶杀案上,斯隆究竟是怎样把遗嘱偷出来的压根就没有解释清楚,这就好像《武林外史》写到最后完全把朱七七被绑架的弟弟给忘记了一样。
罗杰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东野圭吾的《恶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推理小说,第一次看的时候真是惊艳到不行,我从没想过关于犯罪动机居然还能这样大做文章。除了犯罪动机的两层翻转之外,这本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读者是跟着野野口的笔记进入整个故事,也就是以野野口的视角在看整个事件,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野野口才是幕后真凶,他的视角是先天带有误导性的。之前从不知道推理小说居然还可以这样写,一时间对于东野圭吾佩服的五体投地。
后来推理小说的看得多了,也接触过《想你,在樱树长满绿叶的季节》和《倒转的错角》这样的作品了,逐渐明白那种叙述手法并不东野圭吾独创,而是在推理小说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叙述性诡计。
所谓叙述性诡计,是指作者通过叙述,主观介入故事,以叙述手法刻意诱导读者走向假象。利用读者先入为主的观念,使读者相信某件事情或某种状况,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当你明白作者这一手法之后,再回头看一遍小说,会发现很多线索都已经在字里行间出现了,只是你被作者引开了视线。
当然,叙述性诡计也是一把双刃剑,拿捏的不好的话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比如道尾秀介的《向日葵不开的夏天》就玩的太过火,到结尾让人觉得故事彻底崩坏了,毫无惊喜的感觉。
无论如何,叙述性诡计作为推理小说的一种特别手法,绝对是天才的创意。而创造出这种手法的,正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婆被称为“推理女王”,自然是因为她创作众多经典的作品,同时她也开创了许多独有的模式,为这一类型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后人受益无穷。比如《无人生还》开创了“孤岛-暴风雪山庄”模式,《ABC谋杀案》开创了“连环犯罪”模式,在《东方开快车谋杀案》中开创了“众人合谋犯罪”模式。而她的成名作《罗杰疑案》,则开创了“叙述性诡计”模式。
在《罗杰疑案》中,我们从头到尾都是通过谢泼德医生的手记来了解案情的。谢泼德医生和管家帕克是罗杰遇害的第一发现人,而且由于医生与罗杰交情匪浅,并且有着充分的不在场证明,他顺利成章的成了退休隐居在村里的大侦探波洛的助手,并记录下了案情推进的全过程。随着案件的剥茧抽丝,嫌疑人被逐渐排除,我们逐渐发现哪里似乎有些不对。
由于提前知道了小说的手法,所以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留心小说中的蛛丝马迹。在谢泼德医生的自述中其实有很多地方都点出了他的嫌疑,可是却被阿婆刻意弱化了。
虽然提前知道凶手和手法会丧失最后一章才逆转的惊艳感,但并不太会减少这本小说的魅力。去琢磨凶手如何通过自述转移侦探和读者的视线,以及他究竟如何创造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也是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