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与孩子管理——学习中文的动力

回顾:

前言

第一篇:目标的确立

第二篇:时间管理

第三篇:内心的源动力

2009年我开始学习MBA的第一堂课叫“Organizational Behavior”,那是我整个MBA学习中最印象深刻的一堂课。在课上教授有讲到“动力”(Motivation)。他先是跟我们做了一个实例。他在一个移动白板上画了一个大圈,然后站在两米远的地方拿一个纸团,跟大家说:“你们谁上来,用这个纸团投到那个圆圈里?当然了,不会让你们白白做这件事的,能做到的人可以得到5欧元。”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来5欧元。一个男生说“我来试试”,然后走上前,把纸团扔向白板,打在了圆圈里。教授把5欧元给了他,让他回到座位上,开始给我们讲动力从何而来。他说:“动力的来源有三要素。第一是明确的目标,比如用纸团去投这个圆圈。第二是确信目标的可完成性,如果我把这个板子推得很远,而且圆圈画的很小,你们不会有人愿意上来尝试的,因为你们觉得这个目标根本实现不了。第三是目标实现后有所得,并且你们觉得自己确实能够得到这个奖励。如果我拿出来的不是5欧元而是100欧元,你们就会很怀疑到底能不能得到这个奖励,又或者我把前面这位同学的笔拿来当奖励,你们不会相信自己能得到,因为这根本不是我的东西,我没有权利把这个笔奖励给你们。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当你们的员工工作的动力不足时,你们可以仔细想一想,缺少了哪个因素。”

项目管理与孩子管理——学习中文的动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一段的讲解,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不仅仅在工作上有用,在生活的很多地方都非常有启示。

在国外养育孩子,一大难题就是孩子的中文学习,怎么让孩子对中文产生兴趣,怎么让孩子拥有学习中文的动力,真是让很多做父母的头疼不已。

那么,在一个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孩子学习中文的动力从何而来呢?他们学习中文的动力三要素在哪里?

1. 目标

关于孩子学习中文的目标,每个父母的设想都不同。就我的朋友圈里,对孩子的中文目标设定都跨度非常大,有的希望孩子将来能说能读,会不会写都不重要,;有的希望在此之上会用拼音输入法打字;有的希望听说读写都得达到普通水平;也有的希望孩子诗词歌赋张口即来。这些都是长远目标,眼前的小的目标呢,大概就是几岁的时候认识了多少字,能背几首古诗,或者每周学习了多少新字,能不能独立阅读等等。

不管是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很难有统一标准,每个孩子也不同,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做出的努力也不同。我们做父母的,只能一直陪伴孩子,观察孩子,引导(而非强迫)孩子实现这些目标。

2. 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我想我们都不会怀疑一项技能的可学习性,区别只是需要花多少努力和我们努力一段时间以后所能达到的程度。最终看的还是动力,有动力,肯付出努力,肯定会有所收获。

所幸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中文的,越小开始越不会思考这件事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也不会有很多顾虑和惰性去抵触学习。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给一个8岁的中德混血女孩做中文家教。她没有上过中文学校,母亲是德国人不会中文,父亲是中国人但是很少跟她说中文。所以她跟我学习中文的时候,学习中文相当于学习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母语。她曾经说,学习中文太难了,她不觉得自己可以学会中文。

等我自己有了小孩,从一开始我们就跟她说中文,只说中文,她不到一岁去德国的幼儿园,所以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一开始就是两种语言。曾经有人说双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都晚,但是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很早开始说话,在家讲中文在幼儿园讲德语。所以我觉得,尽早地给孩子一个中文环境,是奠定学习中文的坚实基础。我也遇到有朋友担心孩子不会德语,到幼儿园里没法跟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更有甚者会被另眼看待,所以会跟小孩说德语。但是其实,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已经开放了很多,很多孩子都是双语长大的家庭,这个社会的接受度已经大大提升了。

3. 实现目标的所得

不管是学习一门需要还是别的什么,学习任何一门技能的所得,其实就在于可以应用,能看到用处。

回想一下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自身经历或者接触的朋友们,有没有人为了能在月光下草地上给心爱的姑娘弹一曲校园民谣而学习弹吉他?有没有人为了给心上的他织一条围巾而学习编织?有没有人为了给孩子亲手烤个生日蛋糕而学习烘焙?有没有人为了能更好的唱偶像的歌曲而去学粤语?有没有人为了能更好地打游戏或者看日剧而去学习日语?回想近二十年前,我的母亲,就是为了和在外留学的我能够更好地联系而学习使用电脑和互联网。

那么我们的孩子呢?他们学习中文的听说读写,能有什么所得?也就是说能有什么用处?

听的用处最容易感受到。孩子们听父母说话,想要听得懂,必然得学会听。

说的应用就开始有难度了。因为说的用处是自我表达,让别人明白自己在说什么。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在国外长大的孩子不喜欢说中文,那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不说中文也能实现自我表达,尤其是面对他们的朋友们,那是他们最想对话的人,但是那些朋友不说中文。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对话主要对象是父母,父母使用中文,他们自然(也可以说被迫)就要说中文,以便跟父母能对话。但是这种跟父母的对话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那么说中文的用处也就渐渐消失。我觉得等我的孩子到了十几岁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会面临很大的难题,他们可能没有兴趣和父母说多少话,更没有兴趣用一种平时不太用的语言。我不知道到时候该怎么办,只能现在趁他们还小,尽量培养他们使用汉语表达自己的习惯,和父母之间多交流的习惯。我们不能强迫小孩说话,但是当他们想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肯花时间并用平等的态度跟他们对话,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鼓励。

读的用处,其实很大,因为阅读是一个人独立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个用处是小孩子们很难体会到的,他们需要一些亲眼可见的用处。比如,如果认识字,就能看懂爸爸妈妈手机或者电脑里的东西了;如果识字,还能自己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书。如果我们大人经常使用汉语,阅读汉语,孩子们会愿意学习阅读,成为大人一样的人,是孩子们天生的愿望和动力。

写的用处,在这个电子时代,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我们在家里很少写字的,连打字都越来越少,那孩子们如何看到写字的用处呢?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家长(包含我自己)对孩子写字的要求都不高,但是还是要学习,因为“写”是一个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孩子们先学习写,再去学习代替写的各种工具,进而完整地实现了听说读写。等孩子再大一些,我会给他们看看我写给他们的成长记录(用笔写的呦),希望他们也会慢慢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总觉得,喜欢写字可以更促进一个人表达自己,增加与外界的交流。

写在最后

其实唠叨了这么多,写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却也仍然有很多的疑问和担忧。毕竟汉语实在是一门很难学的语言。前几天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她听一个语言学家说的关于汉语,我觉得非常有启发。那位语言学家说汉语比别的语言都难学,因为汉语的语言基本元素是字,包含了很多笔画和含义甚至不同读音,所以我们中国人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其实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学习和记忆单个的字(写法、读音和应用),一直学上几千个字才能真的开始语言上的应用。他们西方人不一样,26个字母很快就记住了,然后就花精力在字母组合成的词,以及语法组句。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他们比我们剩余更多的精力给语言的应用和自我的表达上。我们的中文精简,是因为我们把更多的含义融合到了作为基础元素的字里,也正是因此,才给我们学习中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所以说,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天生就面临着比西方孩子都大的语言难题。但是,也是因为我们,他们有机会掌握这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我真心希望我能和我周围的中国朋友们,找到一条路,帮助我们的孩子度过难关,学好中文,能自如地应用它,甚至能体会到它的美丽。


作者简介:

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留学旅居德国18年,在德国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担任项目经理近十年,目前担任一项全球性大型项目的高级项目经理。育有一女(五岁四个月)和一儿(三岁)。业余时间里喜欢阅读、观影、烹饪、烘焙和集邮。摄影历史有20年,但是技术与器材一直不求上进;滑雪已经实现了阿尔卑斯山“红与黑”;羽毛球一直处在“羽过拔毛”的阶段。旅行及游记主要集中在生娃之前,但是最近有新作(地中海游轮游)。

你可能感兴趣的:(项目管理与孩子管理——学习中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