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及里,深入题中

                               ——浅谈教练对话过程之三:关于对问题的澄清

      客户来找教练,往往是带着问题来的。

      但当客户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是这个问题,还是客户提出问题背后的问题?哪个才是真正的问题?

       显而易见,虽然说客户提出的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但如果只关注客户提出的问题,你会发现很多真正的问题是无法得到解决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永远不能在产生问题本身的层次上被解决。

       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客户提出的问题,更要关注提出问题的这个人,去帮他去澄清其深层问题。也就说,当客户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要马上就表象作出回应,而要去澄清深客户的深层意图——这其实就是一个“由表及里,深入题中”的过程。

      那么什么叫“由表及里“,又如何“深入题中”呢?

      从生活中的一个日常小事来谈谈这个话题吧:一个姑娘,大学刚毕业,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一毕业就和老公结婚了,因为家庭条件一般,刚毕业工资不高,于是两人租房子住,住在北京六环外。一大早,姑娘挤上公交车,遇到一连串不顺利的事,最后迟到了,被领导批评,还因为心情不好被客户投诉,最后要被领导要求加班。总之,今天一天过得很不好。而老公很早回家,于是她让老公先做饭。但当天加完班回家中,结果老公却还在看球赛,没有做饭,于是她爆发了,质问老公:你不是答应做饭的吗?你做的饭呢?

      如果你是这个姑娘的老公,你会怎么回应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在我的课上,问过很多的男士,他们的回答大概有以下几种:

      1马上做

       2忘记做了

       3我叫了外卖

        4我们出去吃

        5我回来一直忙,来不及做

……..

      他们的回应也许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围绕着“饭”来做文章,根据对方提出的问题来进行回应,提出解决方案。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姑娘提出的问题是“饭”,她真正需要的是“饭”本身吗?她今天回家就是来要饭的吗?

     很显然,不是,因为今天即便老公做饭了,她可能还会找一件别的事来指责老公,这件事可能是饭做得不好吃,或者地板没擦之类的。她为什么要这样,无理取闹是吗?很显然不是,是因为她今天心情不好。反过来来说,如果今天她心情好,即便没做饭,也不是什么问题。

     显然,对方提出来的诉求,很多的时候,往往不是问题的关键。就像说,这个屋子里有黑暗,你试图将黑暗赶走,这是不靠谱的。问题的根本不在于黑暗本身,而在于这里缺少光明。更何况,黑暗本身就无法赶走的。

     就像是那个饭本身就是没有做,你无法把它变成做了——这件事本身已经发生了,你无法让时光倒流。何况,即便这个问题解决了,也不是真正对方想要的。

     那么,当她提出“饭”的诉求的时候,她到底要什么?

     有人说,她想要发泄。如果是这样,她为什么不在马上随便找个人,找地方发泄一下?的确,她有发泄情绪的成分存在,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她之所以会找老公抱怨,是因为老公是她最在乎的人,她希望从老公那里得到她想要的回应:比如关心、理解、体谅、拥抱等等。

     有人可能又有疑问了,既然你想得到关心和理解,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话是没错,但不是我们所有内在需求都会清晰地向对方表达呢?姑娘不高兴了,回家直接告诉老公说:我今天不开心,你要哄哄我,让我开心,或者说我今天受委屈了,你要关心我——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当然,现在有些人可能会这样,但大部分人不会如此。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因为不习惯,二是因为做不到。

    不习惯是因为我们(特别是中国人)往往不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是习惯通过一个媒介(例如饭、电视、地板等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通过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即“我做给你看,你应该知道我要什么”。

     做不到是因为生理现象,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认知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往往也无法有效组织语言,出现所谓的“语无伦次”的现象,无法正确表达自己内在需要,甚至会出现指责抱怨等语言攻击行为。

     因此,很多时候,人们的内在需要可能会通过一个外在的行为诉求或问题呈现出来。

     例如,当有人说:“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不好好听”。这在表面上是一个抱怨,甚至是一个判断。但如果我们就对方提出的问题作出探讨的话,你发现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要觉察的是,对方说你“从不好好听”,这个问题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很显然,他希望你好好听他说话。当对方抱怨没有做饭的时候,饭不是重点,需要去觉察的是对方需要关爱——我们重点要关注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是怎么说的,关注的是他这个人提出诉求背后的需要。

    虽然我们都不希望别人出现负向行为,也不喜欢他人抱怨。但这样的抱怨行为既然已经产生,我们要看到的是,这个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向需求的存在,有对方内在卓越性推动他出现这样的行为。

    我们要看到,当老婆抱怨老公的时候,说明她还在意自己的老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老婆不找自己老公抱怨,而找隔壁老王抱怨去了,这问题可就大了。

     同理,当客户抱怨我们的时候,员工抱怨我们的时候,说明他们还想和我们合作,期待我们做得更好,否则干嘛那么费劲,直接走人不就得了;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说明孩子很有主见,而不要只看到孩子不听话带来的麻烦……

     所以,任何一个负向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正向的动机,任何消极事件的背后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任何一个抱怨的背后也都有一个美好的期待。我们要善于去看到负向行为的正向动机,看到消极行为的积极意义,看到这个抱怨背后的美好期待。

     就像是玫瑰花,它是爱的象征,是人类赋予它有这个意义,它才有了这个意义。乌鸦代表不好,但不是在所有国家都代表不好——取决于我们赋予其怎样的意义。那么,既然它能有有一种意义,可以不可以有多种意义呢?既然有不好的意义,可不可以有好的意义呢?

     很显然,是可以的。问题的关键是,你会去看哪一个意义呢?

     人们经常会通过自己的动机来评价自己,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评价他人。于是,当别人有判断或者抱怨的时候,我们只会看到别人的行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反应或者采取相应的行动。但作为教练,或者说想以教练状态去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人,我们需要做一些改变:不要为对方所提出的负向行为诉求所困惑,而要看到对方问题背后的积极动机,甚至其内在卓越性。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更有效地去解决问题——解决对方作为人的问题,满足对方内心真实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练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由表及里,深入题中”,放下表象回应,用心去识别和澄清客户深层意图。

    第一种情况是内在诉求问题化。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

    有一次,一群朋友在一起聊天,一个女孩向其他人描述了她的“悲惨世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办”?这时,很多朋友关心她,给她出各种主意。到最后,发现这些主意对她来说,都没有意义,因为其他人想到的解决方案,她都想过了。这时,一个朋友说:你这些年真实不容易,你真坚强,要是我,早就崩溃了。听到这句话,女孩当场泪崩,说这是她最想听的话——她真正需要的不是别人的建议,而是大家的理解。

     所以,你会看到,我们客户提出问题时,不见得是对方真的想解决什么问题,而是她有别的诉求,或者说别的诉求本身就是他想解决的问题。或许,客户和你打电话,提出各种难题,各种抱怨,最后电话结束了,你什么问题也没有帮对方解决,但对方却说问题已经解决了,非常感谢。很显然,他需要有人倾听他的倾诉,这是他想解决的真实问题。

    你会发现,教练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陪伴和倾听的过程。客户在有些时候,根本没有期待你帮他解决什么问题,需要的只是你无条件的接纳、倾听与陪伴。

     可惜我们很容易被对方所提出的“诉求”所吸引,然后尝试就对方提出的诉求作出回应,去帮对方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这个问题是解决了,对方的困惑还存在。因为她提出的诉求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背后隐藏的真实需要。何况,对方提出的很多问题,我们往往根本解决不了。


    第二种情况是自我诉求他人化。

    有一次,一个客户跟我说,我觉得我的孩子现在很困惑,找不到职业的发展方向,能不能帮忙指点一下?

     请注意,客户来找我做教练,却说自己的孩子困惑,让我解决孩子困惑的问题。如果这个时候,我被这个诉求带走,尝试去解决孩子的问题,那么方向上就会有问题。这个时候,我所关注的是,我的被教练对象她本身的需要——她自己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她来找我聊,说明她自己是有困惑的。因此,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的孩子或许有困惑,但那是他的困惑,我所关心的是:你来找我,你的困惑是什么?

     教练过程中,我们的很多客户都是“外求”的,我们经常会遇到客户带着他人的问题来找我们做教练,后者设想是他人的问题,而无法去正视其自身的问题。因此,我们就经常需要将客户对外界他人的关注,转移到对自身需求的探讨上来,这样我们才能能帮助她从她自身的角度去寻求答案,去解决她所面临的问题。

    当然,实际教练过程中,遇到的情况远不止这两种情况。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对方的“内在需要”,而非对方提出“外显诉求”。我们的沟通对象或是教练客户,经常会给我们提出某种问题,但我们要注意不要轻易就被他的问题带走。他说那里有问题,你赶紧往那里跑。那么,你跑得越快,你可能死得越惨。因为,根本的问题不在那里。我们要所有觉察,学会由表及里去澄清和探询,明确他隐含的需要,帮助客户由“外求”向“内求”转化。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他所提的事,而是要去关注对方这个人,去帮助对方解决“我是谁”的终极问题。

    正因为如此,在听客户谈诉求时,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运用我们的觉察力,透过难题听需要,透过问题听真相,透过话题听情绪。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自我觉察,并不断训练和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由表及里,深入题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澄清对方的深层意图。当然,在很多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听不清,也听不明白,所以在客户提出某些诉求时,可以尝试问问类似一些问题:

    你真正想要实现什么?

    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假如这不是问题,你会去做什么?

    假如这些干扰都不存在,你会如何选择?

    接下来这段时间里,你觉得谈论什么会你对更有价值?

    即便有困难,为什么实现这个对你来说很重要?

......

    ——通过类似的问题,可以激发客户去思考自己诉求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去尝试解决“我是谁”的核心问题。

    教练作用不是帮助客户去分析和解决客户当下提出的具体问题,而是要去尝试帮助客户解决愿景、身份与价值意义等方面的深层问题。只有这样,客户在行为层面的具体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教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而日常生活中,对于沟通对象深层意图的识别,也会有利于我们对对方的充分理解,帮助我们作出有效回应,从而提升我们的沟通效果与个人影响力。

    当然,“由表及里,深入题中”,知道不难,做到却不容易,需要我们有好的教练状态,能持续进行自我觉察训练才有可能实现,这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我们就会离那种状态会更进一步,这就够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继续努力吧。


   作者:高正坤(高管教练/情商领导力教练)

预约教练,请关注公众号“正心教练”(EQ-school),回复“预约”:

由表及里,深入题中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表及里,深入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