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我始终强调要爬上社会”食物链“,同时阐述在食物链上排位低的难有人格尊严甚至人生自由。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这是事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得有成王败寇,败寇难免要被成王役使。
上面说法未免过于”丛林法则“,人的尊严似乎要被残酷的现实碾成碎片。似乎只有掌握核心资源,卡住了关键位置,人才能成为“精英”,人生才有”价值“,人格才有”尊严“。你是否会困惑,人生难道是自古华山一线天?是否只有攀爬“食物链”才是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是否定的。人被他人役使,”食物链“排位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另一方面也”掉链子“,那就是智识链。举几个因认知不足,头脑模糊而被人收”智商税“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一个例子是散户和庄家。在中国诡异的股市机制下,庄家挣钱不是靠努力的经营企业,而是通过老鼠仓,内幕交易等手段收割散户的钱包。庄家和散户存有巨大的认知落差,庄家能够了解整个交易体系漏洞,同时对散户贪婪,躁动,盲从的本性了若指掌,于是庄家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运用认知落差,在交易过程中放出虚假的利好消息,亦或在背地里人为提升股价,散户往往不知其中猫腻,同时因贪婪而焦躁,害怕”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因此一旦看到股价提升,往往想都没想就削减脑袋,提着钱包往里冲。庄家则在暗地里等待,一旦网中的鱼苗够多,立马收网,由此天下散户尽如庄家彀中。
第二个例子,叫道德压制。役使他人,直接使用权力强制,效果未必多好,若能使用无形的意识控制,让对方在毫无觉知的情况下,心甘情愿的按照我的意愿行事,此类“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是最为阴险和高级的。
所谓的“孝道”就是一部分人压制,掌控另一部分人的常用手段。“孝道”本身就是一种混乱与混账的集合体。传统经典《二十四孝》是由元代郭居敬编录,里面收集了24个弘扬”孝道“的”感人“示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埋儿奉母,说的是一个叫郭巨的人,由于家里太穷,全家人没饭吃,郭巨有一个老母亲,他为了让他妈能吃多点,于是想着把唯一的儿子活埋了,以便为老母亲省出一部分口粮。虎毒不食子啊,这种反人性的行为暂且不论,拿这种故事宣扬孝道本身就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孝道”不有一个口号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你看,”孝道“这种逻辑,拿一个它最为反对的事例去支持自身,可见”孝道“这种说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精神分裂”的。然而就是“孝道”做为道德大旗,是用来压制年轻人的最常用方式,如果一个人智识不足,很容易被这种虚儿巴脑的纸老虎给吓唬到。
由此,在智识链上排位低下比在食物链上落后所产生的结果更严重,因为你的认知和心智会被各种杂七杂八,经过别有用心者巧妙包装后的“礼教”所吞灭。
我们先看看什么叫“智识”,“智识”指的是人对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和解读。当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内在关联时,你自然就可先发制人。很多人苦心竭力的在食物链上往上爬,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我想主要原因还是智识水平不足,说白了就是他们没想清楚怎么更好的切蛋糕。一些人认为蛋糕就那么多,别人切多了,我就会拿少,因此他们切蛋糕时要尽可能的排挤对手,而智识水平更高的人,他们会想办法把蛋糕做大,这样大家就能切更多的蛋糕。
智识水平低的人,在攀爬食物链时,想到的是如何把别人踢下去;智识水平高的人,攀爬食物链时,想的是如何先帮助别人爬的更高,然后让众人把他给举上去。
我看重智识链的高低胜于食物链还在于,食物链上的排名并非单纯的个人意志可决定的。显赫的成功,单靠努力,天赋以及关键时刻的理性判断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要取决于运气。家庭的出身,行业的选择,乃至你所出生的时代都对一个人的成功产生重要影响。巴菲特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卵巢彩票。说的就是有些人一辈子顺风顺水,并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强,而仅仅就是他会投胎。试想倘若我们现在处于战争年代,我们的命运和尊严跟当下时代相比,会悲催到怎样的程度呢!
智识是智慧和见识的集合,是“三观”,有了它,我们能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能对人生做出合理的安排;我们能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重要的;我们能拥有更高的审美情趣,拥有更好的人生体验。更关键一点是,智识水平是可控的,它的确能够人为的提高。
攀爬智识链的成本比食物链要低得多。读书和学习就是提升智识的有效办法,门槛低,收费少,只要你愿意下点功夫。虽然读书学习也有天赋和机遇这种天花板,但毕竟相比于食物链来说,不可控因素所产生的阻力要小很多。
智识链上排位高的人,在食物链上排位不会太低。如果一个人在食物链上排位高,而智识低,那处境就相当危险。据我了解,浸淫黑道多年的那些老狐狸专盯一种人,就是拆迁户。在征地中获得巨额补偿的农民还有拆二代,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巨额财富给败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黑道老狐狸一旦嗅到这些人手里的铜臭味,立马蜂拥而上,利用赌博,毒品等手段诱惑他们,而这些拆迁户认知水平不高,难以拒绝强烈的诱惑,于是就落入这些老狐狸精心打造的骗局中,很多人就是因为好赌而快速败光手中财富。这就是在食物链上突然攀升,但由于智识不足,导致摔死的很惨。
有无可能,一个人的智识水准高,但食物链上排名低呢?我觉得在当下时代,极不可能。人们厌倦了“鸡汤”之后,对“干货”如饥似渴,一个有智识的人,必能为他人带来对世界或人生不同的观察视角,进而给别人带来新的体验和价值,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过的不可能太差。此外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只要你有真知灼见,那么这些见识借助互联网可以迅速传播,于是一个有智识的人可以很快的积累个人品牌,通过品牌溢价实现良好的物质收益。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味的处心积虑混迹名利场,还真不如提升智识水准,增加审美情趣来得更有效。
智识水平跟食物链排名,相关系数是很高的。发达国家之所以先进,正是因为国民的智识水准高,智识水准高,意味着人们更愿意依赖于契约和制度安排去减少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下降,人们便更愿意相互合作,因此就能产生更多的财富。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占据发展的鳌头,不正是因为他们有高质量的劳动力,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吗。而以石油等原材料暴富的那些中东国家,我们只能说他们有钱,而不说他们发达和先进,主要原因就在于国民的平均智识水准不高。
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到个体上,在当代社会分工如此细腻的情况下,个人的智识水准与其收入水平也是正相关的。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相对于普通人,精英更相信规则,更愿意,也更有信心跟陌生人合作,更善于理解抽象的概念,更愿意探索未知,更有勇气承担风险。满脑子浆糊但却能一直身居高位的,跟见识卓绝却蜗居顶层的都是极为罕见的特例。
一个智识水准高的人,反而不会一位的追求食物链排名。亚当.斯密有个理论,说财富和名望,哪怕是从自利的角度出发,都不应该过分追求。智识水准高的人,会仔细核算成本和收益,资产想要从十亿提升到百亿,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然而身家十亿和身家百亿,生活水准能有多大的差别呢?
行为经济学家喜欢做下面这个实验:
年薪八万,比同事多三千或是年薪十万,比同事少五千。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由此,行为经济学家证明,人并非都是理性的。
我反倒觉得选择年薪八万,比同事多三千有一定理性成分。就好像你跟朋友在树林里遇到老虎的追杀,你逃跑的速度不用练到和博尔特一样快,只要比朋友块一步就足够了。
所以智识水准高的人,只要在食物链排名上达到一定层次,并确保其优势能够稳定保持,那么完全可以从争夺食物链排名的勾心斗角中退出,转而追求“自由”和“幸福”。
幸福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挖掘,而维度的选取需要本人具备足够的智识水准。就以我自己为例,原来我认为只要有钱那就能幸福,然而真实情况是,有钱是幸福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没钱基本没幸福,但只有钱也未必就幸福。试想你年薪百万,但每天五点起床上班,晚上一点下班,周末无休,这样的有钱又有何幸福可言。我本人对幸福的定义从原来的单维提高到了三维,分别是收入,成就感,和自由,这三者只要有机增长,那么我的幸福感就有显著的提高。于是我转换了视觉角度,不再在意于别人过得比我好,而是在意于相比于昨天,今天的我在这三个维度上是否有所进步,由此我极大的减少了不必要的心智损耗,内心的充实感和幸福感增强了很多。
要在幸福链上攀爬,除了要免除饥饿的恐惧,还得避免精神匮乏的恐惧。在食物链上爬到一定程度,基本上可以保证有饭吃,余下的就得想办法让自己的心智和精神“有饭吃”。要实现这点,就需要追求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很多人踏踏实实的去做一件事业,目的并不在与获得什么什么社会地位,他们追求的就是”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也就是说,要想过得幸福,除了处心积虑的挣钱,挣名,挣权之外,你还得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获得一种使命感,认为自己就天生就应该干这件事,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种让内心感觉到饱满和张力的精神追求,不正是幸福的滋味吗。
王尔德说过一句话:
人都活在世上,但是严格的说,很多人只是在世上,并没有活。
绝大多数人一生的轨迹都是一样的:出生,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挂墙上。是否有人想过,人生之路是否还能有别的可能呢?我脱离职场,走上创业之路,并非只是为了挣大钱,攀爬食物链。而是内心有一股抑制不住的好奇心,想探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然后获得一种别具一格的人生体验。
为了体验什么叫”活“,我放弃了大多数人喜欢走的羊肠小道,转而面向道路旁边的一个黑乎乎的山洞。站在洞口,我有点害怕,无尽的幽暗似乎把我吞没,但幽暗中时不时闪现的灵光把我的好奇心拴住,我害怕,但也舍不得逃离;犹豫许久,我终于鼓起勇气,点起火把,借着微光,一步一步的向洞内走去。我走了一段,发现它没我想象的那么险恶,偶尔还会出现一些在大路上无法体验到的瑰丽风光,我不知道路的尽头到底是豁然开朗的世外桃源,亦或是毛骨悚然的悬崖峭壁,我只知道,此刻的心情即激动又恐惧,即兴奋又担忧,即坚定又彷徨,这种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绪,或许就是“活着”的感觉吧。
欢迎关注公众号,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