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一种愉悦的心情,是一种自愿的行为,绝对不是“义务”,也不是可以用来要求别人的“权力”!——致我们可亲可敬的父母们
1、
昨天下班路上,在等红绿灯时,听到一对母子的谈话,蛮有意思,因此也促发了写下此文。
“宝贝,今天你分享了吗?”
“妈妈,今天我分享了。”
孩子仰起小脸,自豪地跟妈妈讲。
“我把我的小红星送了两颗给方嘉怡(音译)。”
“嗯,宝贝,你做的很好。”
“可是妈妈,方嘉怡却把我给她的小红星又给了钱心雯(音译)。”
“哦。”
“但是妈妈,那明明是我给她的小红星呀。”
“你给了她,就是她的了呀。”
“不,那明明是我给她的,她为什么拿着我的东西去送人。”
“老师还表扬她是个爱分享的孩子。可那明明本来是我的。是我给她的。”孩子已经有点焦躁了,开始大声地发泄般地叫嚷了。
“你说要做个爱分享的孩子,我今天分享了,但为什么老师没表扬我,为什么方嘉怡拿着我给她的小红星去给钱心雯,却得到了表扬?”
那位妈妈被孩子一连串的质问已经搞得无言以对了。
过了红绿灯,因为不同道了,也就不知道后来这位妈妈是怎么安抚那颗受了伤的小小心灵的。
2、
尤记得,
有一天,我浇花,只见邻居那位宝妈,抱着孩子上来,孩子在哭,我问:“怎么啦?刚刚出去时不是很开心吗?”
宝妈说:“气死我了。”
我逗着孩子,“小雨,你怎么啦,把妈妈气成这样?”
孩子刚刚三岁出头点,挺可爱的一小孩。
她抽抽噎噎地说道:“妈妈让我把摩托车给哥哥骑,我不肯。”
“妈妈平常怎么跟你说的,我们要懂得分享,那才是好孩子。哥哥平常不也给你吃好吃的吗?你怎么可以这么小气?”宝妈气呼呼地说。
我们小区那儿有个广场,那里是老人、孩子的集聚地,宝妈和奶奶就经常会着孩子去那里玩。
那天,宝妈和孩子带上了新买不久的摩托车,去那里骑着玩。
后来,那小哥哥也来了,看到后羡慕不已,
就跟小雨说:“借给我玩一下”。
被小雨直接拒绝了。
这时,小男孩的奶奶也过来了,对小雨说:“哦呦,小雨乖,给哥哥玩一会儿吧。”
那个小男孩发现自己奶奶也在“支援”自己,似乎壮了胆,就上去要把小雨从车上拉下来。
小雨这下急了,和小男孩撕扯起来,并大喊着“妈妈”。
宝妈冲过去,把倆孩子拉开。知道缘由后,就跟小雨说:“给哥哥骑一会儿吧,妈妈跟你说过小孩子要学会分享。这样,下次,哥哥有好玩的也会和你一起玩啊。”
小雨依然满脸委屈和不情愿。
旁边小男孩的奶奶说:是啊,小朋友要学会分享,会分享才是好孩子。我们有玩具可都是带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
宝妈很尴尬,哄劝着小雨和小男孩一起玩,可小雨越发倔强了——说什么也不肯。说这是爸爸给买的生日礼物。说会被小哥哥弄坏的。并开始哭起来。
小男孩么此刻也在旁边哭哭啼啼的了,那位奶奶呢,还在旁边嘀嘀咕咕着,说什么:“以后咱也不跟她玩了,这么小气的孩子,没人会喜欢。”
宝妈当时心里那个气啊,心想这孩子太不给面子了,简直丢脸。让人家觉得我们没有家教了。
最后,把车子一锁,厉声对小雨说:“你也别玩了,回家。”
3、
以上两个小故事中,无论是第一个故事里的妈妈,还是第二个故事里的宝妈和小男孩的奶奶,他们都没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分享的意义和真谛。
“分享”是一种愉悦的心情,是一种自愿的行为,绝对不是“义务”,也不是可以用来要求别人的“权力”!
当父母想要教给孩子“分享”这种行为时,要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强迫,引导孩子:
一、分享是愉悦的自愿的行为,你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
二、要让孩子懂得,分享不是交易,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或是为了下次能得到对方的分享才去做;
三、不应强迫孩子放弃保护自己心爱东西的权利!
分享,不应视作一桩任务去对待;分享,不应被强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被强迫的事情都不会让人感到快乐。
我们平时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不要去强迫他们“分享”,由他们自己决定要不要和对方分享自己的东西。
如果孩子自愿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他会感到快乐,分享的后果是他满意的,他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分享”的美德。
但如果他每一次“分享”都是被迫,甚至被人用“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之类的言语勒索、绑架,他不仅体会不到分享的乐趣和好处,还只能忍受别人一次次的道德绑架,渐渐不敢为自己的“权利”出声。
4、
千万不要给孩子灌输“会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种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这些东西,我们未必想和别人分享,也不一定要去分享。
成年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分享本来是一种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自愿。
如果忽略了这个前提,就会变成利用“美德”的名义,侵害别人的利益。
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分享,也可以在他们被别人拒绝的时候启发他们思考。
当他们想玩别人玩具被拒绝时,可以提出,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再问别人借自己想要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谈判。
父母不要认为孩子不愿“分享”,就是没有教好孩子,其实“强迫分享”才是非常恶劣的教养之一。
属于孩子的东西,分享不分享,决定权在孩子手上。
如果孩子不愿分享,根本不用批评他,甚至可以告诉他:你可以不用分享。
更不要把孩子的“不分享”上纲上线,不分享,是正常的,是孩子头脑里的一种“领地权”意识使然。
5、
政府在做实事上有“面子工程”,而我们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也存在“面子工程”。
他们觉得孩子不分享,就显得自己平常家教没做到位,显得自己没文化了。
殊不知,缺乏尊重孩子意愿的命令式的教育,以及充满套路的传教,培养出来的孩子或许懂礼貌,但那只是场合上的客套式的礼仪,孩子的天真被家长的面子扼杀,取而代之地是少年老成式的“世故”,这才是没有家教。
回忆我们小时候,家长哪来那么多功夫来指导你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我们不是照样和一帮伙伴们玩的很融洽吗?长大成人后知道有“分享”这一词后,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是个爱分享的好宝宝。
家庭教育,重在身教。
家庭教育,要有意识,在日常中,自然流露。但没必要刻意,刻意了,有时反而会矫枉过正。
分享,要出于心甘情愿的爱,是自然而然的,没有矫揉造作,这种分享才动人动心,才是美德。
6、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首先要做好行为示范。你的行为比你的语言更有说服力。想要让孩子学会分享,你首先需要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可以邀请孩子加入你的分享行为中,或者让孩子知道你的一些分享行为。
比如一起做好吃的点心送给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准备送给爸妈的朋友的礼物,诸如此类。
有些家长一边教育孩子要分享,一边有什么好吃的只管自己一家三口,而想不到让老父母也尝尝,这样的孩子会去真正与人分享美好吗?
切莫把炫耀当分享;
切莫拿“糟粕"与人分享。
分享,是心与心的交换;
分享,是情与情的传递。
孩子都是善于模仿的,大人的行为示范就像种树养花,不断不断地重复去做,总有一天花会开的。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很计较个人得失,是套路多于真诚,在待人接物上习惯于功利性思维的类型,那千万不要责怪小朋友自私了,你的孩子,永远都在观察你,模仿你。育儿先育己。
其次当看到孩子的分享行为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从中感受到成就感,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与人分享,感觉自己棒棒哒!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点:尊重孩子的意愿。
7、
宝贝,今天你分享了吗?
做个好宝宝,在此分享一首音乐,是今天写作时,单曲循环着的背景音乐。
分享钱晨航的单曲《如果当时(钢琴曲)》http://music.163.com/song/421137360?userid=309428837 (@网易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