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_第1张图片

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那会,有关他和布丽吉特的这段忘年恋也开始充斥各大媒体。

关于这段感情的报道呈两级发展。一种是歌颂这段冲破世俗枷锁的法式浪漫,让我们又相信爱情;一种则是鼓吹这不过是一场『祁同伟』式的爱情阴谋论。

当我发现支持后者观点的文章开始在我的朋友圈席卷的时候,我变得有些无法接受。

因为我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纯粹的爱情存在的,它不分阶级、年龄和贫富。

于是,我接下来的行为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

我花了很长时间在网上搜索各种证据,试图推翻那些报道中说列举的观点。

很快,我就找到了大量的资料来证明他们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我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但同时我又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于我又有何干?我为什么要这么积极地证明他们是错的?

后来,我在国外的一个著名心理博客You Are Not So Smart上找到了答案。

其实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受到心理机制的影响,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

比如在这件事上,我就在心理机制的牵引下做出了那些我在当时都无法解释的举动,而这种行为就源于我们总是会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故事。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也就是不论事实真相如何,我们总是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偏好、有选择性地来解释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证据。

一旦我们遇到与我们原有观点相左的观点时,我们的内心就会感到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感就会促使我们想要去寻找证据来反击,从而重新获得平衡感。

那些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纯粹爱情的人,就无法接受马克龙这样年轻有为的男子会爱上一个比自己大24岁的老女人,这背后肯定有着某些特殊的原因。

于是,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偏好搜集资料,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引用一些未经事实验证的论据。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为了博人眼球,而故意夸大事实。

这就诞生了那些明显带有舆论导向性的阴谋论文章。

而对于那些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美好爱情的人来说,他们就无法接受马克龙和布丽吉特的爱情只是一场阴谋论,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感,他们也会作出努力来证明别人是错的。

但同时,我又开始思考,为什么我看到那些仿佛『确之凿凿』的阴谋论文章时,没有选择相信,而第一反应是『我不信』。

这里边也有一种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就是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也就是,当我们遇到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和信念时,除非他们能完全摧毁我们的原信念,否则只会使我们的原信念更加深化。

老实说,在刚看到那篇洋洋洒洒的阴谋论文章的时候,我确实被震撼到了,但文章过于夸张的写法还不至于动摇我的原信念。

比如,有常识的人应该知道真正能够左右政治的经济力量应该是像能源、石油这样的企业,而一家做甜品的跟他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所以,在原信念没有动摇的情况下,这样的报道反而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

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这是人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