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古时候的住宿起源于什么年代呢?
答:在中国肇始于三代,大行于春秋战国时代,至汉一代,以臻成熟。
现在很多民宿都叫做客栈,而客栈也是古代酒店的称号,是为了满足人们外出郊游或远行的需要而出现的。大家所熟悉的有《武林外传》里的【同福客栈】和电影【龙门客栈】。
所以电视里面看到的客栈,就是现在民宿和酒店的前身,一个临时睡觉并且能遮风避雨的场所。
“行者赖以顿止,居者薄收其直。交易贸迁,各得其所。”——潘岳《上客舍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栈一词慢慢被取代,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国各地古城镇的旅游热潮,商家们也开始在住宿方面下足了功夫,因而出现了一种有别于酒店的住宿业态,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民宿,大家也习惯地称之为客栈。
古代旅馆业,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除了官办宾馆外,城市旅馆、家庭旅馆都出现了。当时城里的“谒舍”,就是一种城市旅馆,这种城市旅馆数量很多,分布广泛,多供做小生意的普通下层人入住,《汉书·食货志》中谓“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就是这个意思。而官办普通旅馆称为“传舍”,服务稍好,专用于接待“官差”。
事实上,民宿与客栈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基因,是相同的方式构建出的一种住宿业态。如果非要区别二者的话:
一是民宿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客栈是古代酒店的称号,为出外远行的人们提供住宿的酒家。
二是单幢建筑客房数量不超过14间(套)称民宿,超过14间(套)则称为客栈。
三是旅游民宿分为金宿级和银宿级,金宿级为高等级,银宿级为普通等级。等级越高,表示接待设施与服务品质越高。而客栈没有统一的级别标准,只是每个城市自行制定。
SO,古人住客栈和现在是一样的吗?
他们会因为什么事情而选择在外住呢?
出门在外住宿又有哪些讲究?
下面就听盟主为你揭开真相的大门!
壹 古代旅客不能随便开房
中国古代客栈登记身份吗?古人开房也要身份证,不仅需要,而且查得很紧,没有“介绍信”只能睡马路。
古代的中国虽然无法信息化管理户口,但很早以前就有完整的户籍制度。为了证明和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古人发明了路引、门券、鱼符或牙牌之类证明身份的腰牌。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古人的防伪技术是非常差的,因此经常出现假冒的身份证。
大部分古代中国人很少有出远门的机会,只有少数人有这个需求。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都会持有符节或符卷等,都是早期入住旅馆的身份证明,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后来的驿卷、信牌也都属于旅行凭证,如没有旅行凭证,是无法入住旅馆的,尤其是官办旅馆根本不可能接待。
当然,在小说里出现的荒郊野岭的客栈,比如孙二娘开的人肉主题客栈、李凤姐开的美女主题客栈,理论上说,由于天高皇帝远,应该是不需要的。
和现代一样,客人入住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称为“店薄”,或“店历”,要妥善保存,留底备案,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验。
而且来客还要登记姓名、籍贯、职业以及到何处去、干什么事,都要一一在案,官役衙差要时不时地去检查,一到夜晚不准客人进出,直到天亮方可,规定寺庙和普通百姓家不得收留外乡人住宿等。《马可·波罗游记》中,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当时元大都看到,所有客栈和旅馆的老板,“要将投宿的客人的姓名写在一个簿子上,注明他们来去的日期和时间,这种簿子每日须交送一份给驻在方形市场的那些官吏。”
此外,古代人甚至还有出国用的“护照”。电视剧《西游记》中,提到唐僧师徒的通关文牒。不过,据悉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并没有取得官方的介绍信,是一路混迹在商队中私自出国取经的。
贰 客从哪里来?
古代旅馆业,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除了官办宾馆外,城市旅馆、家庭旅馆都出现了。当时城里的“谒舍”,就是一种城市旅馆,这种城市旅馆数量很多,分布广泛,多供做小生意的普通下层人入住,《汉书·食货志》中谓“ 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 ,就是这个意思。而官办普通旅馆称为“传舍”,服务稍好,专用于接待“官差”。魏晋时期,中国的旅馆业被进一步提倡,旅客外出住宿更为方便。晋人潘岳在《上客舍议》中记述,当时“公私满路,近畿辐辏,客舍亦稠”,交通发达的路边,靠近京城的地方,旅馆很多。
至于品牌宣传,古代当然没有OTA、没有连锁酒店直销渠道……主要靠口碑传播。古代旅馆早已充分考虑了硬件建设,让客人入住后更觉舒适,以增加客人来源。《上客舍议》称,“冬有温庐,夏有凉荫”,这里的“温庐”相当于现代配有暖气的房间,“凉荫”则是纳凉休闲去处。
叁 客栈是否分等级?
古代旅馆业,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除了官办宾馆外,城市旅馆、家庭旅馆都出现了。当时城里的“谒舍”,就是一种城市旅馆,这种城市旅馆数量很多,分布广泛,多供做小生意的普通下层人入住,《汉书·食货志》中谓“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就是这个意思。而官办普通旅馆称为“传舍”,服务稍好,专用于接待“官差”。
早在周代,中国的旅馆业已很发达,而且似乎是“连锁式”发展。如周王规定,有“国营招待所”性质的“驿亭”,要求每10里有“庐”,即简易房舍;每30里要设“路室”,以供休息;每50里的市镇要设“候馆”,候馆即可以入住的招待所。
先秦时主要有“馆”、“寓”、“舍”等。这些旅馆档次和功能区别明显,以供不同身份的旅客入住。“馆”比较高级,用来接待贵宾,如“国宾馆”、“诸侯馆”,这类旅馆都是官办的。
当时的诸侯国一般都设有这样的高档宾馆,如鲁国有“重馆”、赵国有“陶丘之馆”等。“寓”、“舍”这类旅馆则主要为普通商旅服务,以民办居多,“逆旅”、“客舍”,都属于这一类。
古代也有豪华套间,古代客房亦分出不当的档次,同样有“豪华间”、“标间”、“多人间”的区别。当然,在古代不是这样叫的,宋元时期,豪华间叫“头房”,明清时因为出差官员多住这样的上等客房,又称为“官房”;普通或较差的房间则叫“稍房”、“陋室”;多人间则称为“通铺”、“大铺”。
一般来说,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天号、地号、人号、通铺,柴房和马圈……房间设施也和当时的GDP增速有关。以清朝为例,民间客店发展既有兴旺繁荣的状况,也有萧条不堪的情形。康乾时期,《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有“客店别名在校场,三元房屋甚排场”之句,足见客店的繁荣;而《老残游记》描述清末一家客店的“上房”只是中间安放一张八仙桌子,桌上铺一张漆布……住宿房间等级不一。
肆 客栈内都有哪些职位?
从最低的洗碗工、杂工、小二(跑堂的)到厨子、帐房(收银的)和掌柜的,一般就这几种。小二做的活很杂,包括拉客进来,引客人进房、打水,吃饭时点菜,或者送饭菜进客人的房里,抹台、客人吃完后还要收拾桌子等。有时店子小了掌柜会兼了账房的工作。
伍 客栈也有会员制
古代旅馆也会给客人打折,甚至免费。有的朝代强行规定,官办旅馆在特定的时日要免收房费。如宋代,当时的官办旅馆便有免费入住日。《宋朝会要》记载,在赵恒(宋真宗)当皇帝的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遇到严冬,当年正月,朝廷便以“雪寒”为由,要求“应店宅务赁屋者,免僦钱三日。又曰‘贫民住官舍者,遇冬至寒食,僦值三日’。”
所谓“僦钱”,也就是房费。这记载说得很清楚,官办旅馆“官舍”在雨雪天和“冬至”、“寒食”等日子,应免收房费。此外,在疫病流行时,也有免房费的现象。
陆 其他一些好玩的
【择吉日出行】
古时候的人们出行前都会占一卦,这个事情可以追溯到殷代,到了晋代更加盛行,已经成为出行前不可或缺的一步。而到了明代,更有一些专门的占卜书籍出现,为出行的人们提供一些良辰吉日,当然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阅查询即可。
【夜壶是必备品】
古代的客栈可是没有专门的厕所哦,所以夜壶,也就是尿壶,是一定要带上的。另外他们随身的行李,不仅有生活用品、床上用品、还有蜡烛、茶叶、棋子、折叠棋盘和中药等等。古代资深驴友沈括的“行李示范”,除了以上物品,还有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油筒、虎子(即尿壶)。
【特殊服务】
“宾至如归”,最初是周王对国宾馆的服务接待要求,此后“宾至如归”成了古代中国旅馆业通行的行规和服务的最高境界。
为客人代购代销代付是古代旅馆常规的服务项目,而为男性成年客人提供“特殊服务”也是常有的事。在古代,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或马车等,所以出去一次数月数年不回家是常事,特别是生意人。
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情况,旅馆的“特殊服务”自然成为方便旅客的项目之一。有的老板将娼妓安排住在旅馆附近,甚至直接让她们住在旅馆里面。
中世纪摩洛哥旅行家拔图塔(这哥们曾在元朝时期游历了广州后,复从福建泉州北上大都,但只到杭州即折回,1347年还印度,随即返回故里)在其著作《伊本拔图塔行记》中写道:“客人有欲蓄妾者,主人代为购婢作妾,给室以二人居,费用由主人临时代付。”
这里说的“主人”即为旅馆老板,因为古代蓄妾并不违法。
好了,看到这里,大家对古时候的这些民宿,是不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盟主还挺想穿越回去体验体验!正是因为有了古时候的那些客栈,慢慢演变为现在的各种住宿,才让出行居住变得更加方便与省心。
全球首家民宿房东交流平台
选址取名、设计改装、维护运营、营销推广、行业前景与趋势等,房东关心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