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法度浇灌下的强盛帝国

---剧评《大秦帝国之裂变》

在等待《权力的游戏》最后一集完结的6月,二刷了10年前的一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该剧豆瓣评分9.1。

侯勇、王志飞、高圆圆、孙飞虎、李立群、吕中等一众青年演员、老戏骨演技精湛,使整部剧剧情全程带感,不会有跳戏的时候,加上剧集制作精良、画面考究,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很好地还原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个人印象中的秦国,是影视剧和《过秦论》中的秦国,武力残暴、专制强权,战国人称“虎狼之国”,另战国六雄闻风丧胆。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0万俘虏,“焚书坑儒”为读书人所诟病,广征天下劳力修筑万里长城。秦王横扫六国实现一统后,依旧沿用战争时期的严刑峻法,不施仁政、不恤民情,导致了始皇帝后经两世而亡。

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回到秦国走向强盛的起点: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会改变对秦人的印象,老秦人血性十足、铁骨铮铮,正如秦孝公所说:“秦人硬骨、不能折腰”。变法之后的秦国,上下同心、战斗力爆表。收复河西、东出崤山,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一、人物篇

(1) 不得不说的商鞅。商鞅有经天纬地之才,深具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是不世出的改革家。他善于分析形势,知道“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他的老师魏国丞相公叔痤在世的时候,他在公叔府上做一名官阶很小的中庶子,而且一做就是几年。公叔痤临死前向魏王推荐商鞅任魏国的丞相,魏王没有采纳。庞涓得知商鞅的才能后,强征商鞅到他帐下做职位更高的中军司马,商鞅拒绝了,庞涓软禁了商鞅,他在白雪(商鞅红颜知己,魏国已故丞相白圭之女)的帮助下,逃离了魏国。

公叔死后,商鞅预言魏国国势的变化,公子卬(魏惠王之弟)将出任丞相,庞涓任上将军,魏国人才闭塞难出。庞涓任上将军的魏国不会像公叔痤一样谋求霸权,而是想要武力统一天下,但是魏国并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这种朝局之下,魏国会在与列国争战中,霸权走向衰落,之后事实走向也果如商鞅所料。

范雎评价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他受秦孝公《求贤令》的感召而入秦,《求贤令》是秦孝公诚意求贤之作,被商鞅称之为“五百年一见之雄文”。为了解秦国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商鞅风餐露宿深入秦国调研,向秦孝公献出强国变法十一策,包括废除官爵俸禄世袭制,按军功授爵;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设立郡县,实行编户十五连坐法等。

公元前356年,商鞅官拜左庶长,通过城门徙木立信,赢回国人对政府颁布法令的信任;之后更是不避权贵,不惜得罪太子太傅赢虔来维护新法、执行律令。变法的阻力何其之大,有秦孝公希望法外施恩、秦国老世族的激烈反对、朝野旁观者的劝阻,商鞅强力推行。

商鞅变法后期,知道自己得罪权贵,可能和历史上众多的改革家(如李悝、吴起等)一样,功成身死,他也有舍身为法的牺牲精神。正如他对说客赵良的慷慨陈词:“春秋以来,多有名士学人以全身自保作为功业最高成就者。世间还有另一种人,他们从不盘算个人的生死归宿,更不会一次作为进退依据。国家要强大,就要付出血的代价。民众的血,大臣的血,王公贵族的血,战场的血,刑场的血,壮烈的血,冤屈的血。国家若大树,国人敢于以献血浇灌,方能茁壮参天。这其中何尝不包括商鞅的鲜血?商鞅的个人生命,将与新法同在,岂有他哉?”

(二)披肝沥胆的秦孝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孝公给予了商鞅无条件的信任支持。他与商鞅一如青山一如松柏,生死相扶,终生不负。历来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会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对。秦国世族前后有两次比较大的反对变法事件。一次是孟、西、白三族元老设计挑起族人为争水源引起私斗死伤无数,事后渭水河畔斩首聚斗者700余人。一次是当时的太子嬴驷杀人,因为太子未成年,太傅赢虔(秦孝公之兄)遭受劓刑(一种割鼻子的刑罚)。受刑者是自己的兄长,孝公也犹豫悲痛,但终究拗不过商鞅,执行了秦法。

面对秦孝公坚定的支持,商鞅回报以“视为知己者死”的赤胆忠诚。让秦在“天下卑秦,不与会盟”的时代,通过二十多年的实力积累,在与魏的河西之战中,秦收复河西之地600里,完成了几代先王的梦想。

孝公即位之初,从他的公父秦献公赢师隰(音“习”)手上接过的是国贫民乏、内忧外患的秦国。王位尚未坐热,便遭遇六国合谋分秦。正面战场是魏国上将军庞涓率领的六国联军正面武力对战秦国;敌后战场是燕赵两国派遣的特使密谋策反秦国边境少数民族,秦腹背受敌。秦孝公凭借赢虔的勇猛、车英的智谋获得了惨胜。

秦孝公嬴渠梁从二十岁即位,到四十三岁亡故,在位二十三年,为了秦国的强盛可谓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为强国变法,发布《求贤令》,愿与能使秦国强大者共享秦国,此胸襟气魄,古之帝王少有人能及;以手指蘸血书写“国耻”石,激励国人勿忘割地求和的国耻;三天不眠不休,与商鞅彻夜长谈强秦方略。为了秦国的强盛,他几乎奉献了全部的时间、热情、智慧和心血。

贾谊在《过秦论》中这样描述秦孝公:“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孝公可能是被历史低估的明君圣主,商鞅变法的功绩掩盖了他作为明君的光芒。他领导下的秦国,通过两次商鞅变法,为日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孝公不仅有作为君王担当与抱负,还有帝王权术。变法之初,为排除阻力,平衡朝野格局,为新法实行创造良好的条件。秦孝公做了三件事:一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他在朝堂上几次痛惜秦国四代先王的不作为,诉说秦国面临的艰难生存形势,使得朝堂君臣上下一心,希图变法图强。二是培养变法人才队伍。孝公升迁了甘龙、杜挚、公孙贾等一些保守势力的职位,给他们虚职,却让他们让出了实权;降格了景监、车英、子岸等支持变法势力的官职,却安排到了变法主要部门,给了实职。三是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变法分为前后两次实施,先从不会过多触及老世族利益的地方下手,减少了变法的成本与内耗。

(三)保守势力之甘龙。抛开其开历史倒车的政治主张,我还是觉得甘龙作为反面人物,他身上的所体现的人性复杂,让这部电视剧更真实、立体。老甘龙冷静、果决、忍耐、富有政治智慧,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死后,逆时代潮流而动,在商鞅变法二十多年后,还妄图恢复秦国旧制。趁秦惠文王嬴驷(秦孝公之子,芈月之夫)在彭城相王的空档,犯上谋反,以失败告终。如果他最后不联合老世族密谋造反,也许可以颐养天年、高龄善终。甘龙身上,至少有三点值得一说。

第一甘龙作为领政三朝的上大夫(位同丞相),对秦国的国情有深刻的认识,是一个顾大局的人。秦献公在位期间,秦国连年征战,府库空虚,民生凋敝,濒临亡国。秦孝公即位,六国联军合谋分秦,秦被迫向魏国割地求和,被割让的土地有秦国贵族孟、西、白氏三族及甘龙的封地,甘龙拿出了自己的封地。孟、西、白三氏不愿割让自己的封地给魏国,大闹王宫,秦孝公赢渠梁不得不以赢氏封地去置换孟、西、白三族土地,平息世族抗议。秦国连年苦战,铁器、钱粮缺乏,甘龙拖着老弱之躯,前往周天子位秦国借钱借粮,解决秦国燃眉之急。

第二他反对商鞅变法,并不仅仅是为了世族利益,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与商鞅政治主张不同。甘龙虽然也希望秦国强盛,但他希望的强盛是恢复到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时期的辉煌,以不损害老世族利益为前提,在穆公旧制基础上进行改革,不同于商鞅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富国强兵变革。

甘龙的变革维护了老世族的利益,但是损害了庶民的利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国中后期产生的封建制相较春秋时期的奴隶制,是更为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更具制度优越性,甘龙所推崇的井田制与世袭制明显不合时宜了。况且对于尚武好斗的秦国人,如果调动不了国人为获军功土地,拼死用命的积极性,秦国最后难免被六国分而食之的命运。

第三善于忍耐,等待时机。甘龙有几句名言,体现其作为政治家的智慧。“飓风过岗 伏草唯存。天之将明 其黑尤烈。”在商鞅与秦孝公长谈三天三夜之后,甘龙敏锐的感觉到秦国大变的前兆,孟、西、白三族元老登门拜访,他称病在家、闭门谢客,不和改革势力发生正面冲突,暗地里却指使老世族对抗反击,后期还拉太子嬴驷下水,将老世族与商鞅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升级。

商鞅变法后期,遭受劓刑的赢虔从变法前期坚定的支持者,变成了后期阴鸷的复仇者。他压抑自己对商鞅的仇恨,隐忍谢世,闭门不出,赢虔的忍耐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被迫、消极的。而甘龙的忍耐则是一名政治家为等待最好时机、积蓄力量、一举击之的谋定而后动,是冷静而清醒的。

二、精彩论断篇

大秦帝国中商鞅的经典语录可谓层出不穷,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

(一)商鞅自解围棋之道---势为上

世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最终,造物又被芸芸众生围。此为棋道,亦是天道人道。所以,围棋以围命名,正合天地万物之法则。棋道,以围地为归宿,必以取势为根本.势高,则围广;势卑,则围小.方才之棋,若秦国处处与魏国纠缠争地,则秦国早已不能支撑.若以高远之势围地,再趁机削弱魏国,则秦国自胜。

背景:商鞅与秦国中大夫景监(秦孝公宠臣)在魏国驿馆下大国棋盘,商鞅、景监分别选到了当时势弱的秦国与盟主魏国。通过一番对弈,商鞅取胜,众人喝彩,请他讲解棋道,商鞅便有了上述精彩论断,他的这番言论,被白雪拜服,获得佳人的倾慕与助力。

(二)商鞅向秦孝公阐述强国之策

商鞅:“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渭水滔滔,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却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景监:“先生所言,正是君上日夜所思”

商鞅:“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谓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国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秦孝公:“然而如何啊?王道?仁政?还是无为?”

商鞅:“君上洞若观火。三道玄谈,俱往矣!”

秦孝公:“渠梁愿闻先生新论。”

商鞅:“强国之道,乃法家精义之学。与前述三道天壤之别。法家强国,务求国家实力增长;务求激励朝野士气。”

秦孝公:“渠梁愿闻强国之道。”

商鞅:“强国范式不同,魏齐楚三强范式,君上有何评判?”

秦孝公:“强国范式不同?尚未想过,请先生指教”

商鞅:“魏国范式 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山河广袤之强。而这三强,皆非根本之强,不足效法。”

秦孝公:“魏齐楚三国之强,还不足效法?!”

商鞅:“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旧,名为法制,实为人治。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聚集国力而稳定强大。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点评:当我听到商鞅讲魏齐楚三国之强,还不足效法的时候,内心很是吃惊的,要知道对于穷困的秦国,无论是魏、齐还是楚都算作是当时的强国。魏国财货丰厚,通甲天下;楚国广袤富庶,沃野千里;齐国渔盐之利,君明臣贤。商鞅认为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若要根本强大只能走法治强国之路。

(三)商鞅与秦孝公争论私斗刑杀事宜

秦孝公:不能变了? 商鞅:法立如山!

秦孝公:不能缓? 商鞅:法贵时效!

秦孝公:不能减? 商鞅:减刑溃法!

秦孝公:不能特赦? 商鞅:法外无恩!

点评:孟、西、白三族私斗,按律要斩杀700余人,秦孝公前来求情,两人有了上述对话。秦法言出如山,说一不二,冷酷严苛由此可见一斑。即使君王施恩,情有可原,也不能有例外特赦。

三、 一点感想

(一)与时俱进、改革图强是不变的历史主题。战国征伐时代,国家之间实力较量,犹如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古人对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通过改革变法,促进国家强盛的想法,从来没有改变过。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的变法、李悝魏国变法、吴起楚国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所在国封建化的进程,带动了国富兵强。当今时代,现代文明高度发达,制度更加先进,但是不断改革,解放生产力,释放社会活力的创新机制依然没有停止,是永恒的主题。

(二)法治比人治更具优越性。法治与人治之所以靠谱的原因有二:一是剔除了最高统治者贤明/昏庸这个影响国家强盛的最大变量。封建社会,君王的贤明/昏庸对国家人民来说,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好的君王能有所作为,延续辉煌;一般的君王能守住成果就不错了;而糟糕的君王可能会政毁人亡。但是法律如果能作为国家严格执行的制度规范下来,有法必依、严格执法,令行禁止就能极大减少个人(特别是最高统治者)情感、好恶、特权的影响,确保即使没有明君,也能裁决公正、运转如常。

二是人性之恶呼唤法治的惩恶机制。商鞅、荀子都是历史上主张“人性本恶”的思想家。商鞅认为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惩恶才能扬善;以法治防范恶意、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法律是社会的底线和屏障,而道德不是。

(三)一个国家/家族的强盛的需要几代人的积累。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秦朝历代君王均以一统天下为夙愿,经过六代君主,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横扫六合的丰功伟业,成为千古一帝。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族同样,家族的命运的振兴,需要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奋斗,奠定积累,方能高楼铸成。

(四)干事创业需要良好环境和优秀人才的支撑。战国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历史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各种学术流派纷纷登台亮相,提出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士子们频繁出入各国之间,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国君陈述变法强国之道。假如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李悝没有遇上魏文侯,秦、魏的强盛的时间会不会延后,已不好说。但是因缘际会之下,明君、贤臣遇到了,一个需要王图霸业,一个需要施展平生所学的舞台,一拍即合,开始轰轰烈烈的变法之路,成就一段君臣佳话,也成就一段历史传奇。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血性法度浇灌下的强盛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