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的书摘与思.3 - 自然习得的理论、假设与方法论

SLA与背后的方法论

SLA, 即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字面意思即第二语言的获得。要强调的是,“获得”与“习得”不同,前者更强调 自然获得 ,后者更强调通过后天的努力和记忆来 学习得到。 学得与获得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语言能力养成方法,在七八十年代,语言学家克拉申博士 (Stephen Krashen)将SLA推向巅峰。行文至此,上期所述的方法论逐渐浮出水面。

克拉申认为,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有效输入,可以懂其意思的语言)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的学习,训练或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的晚。而最好的方法,则是由以上的理论出发并设计的。他的理论有五大假设:

  • 习得——学得差异假设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 监察假设 (The Monitor Hypothesis)
  • 输入假设 (The Input Hypothesis)
  • 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 自然顺序假设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外语学习的书摘与思.3 - 自然习得的理论、假设与方法论_第1张图片

克拉申的五大假设

习得-学得差异假设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来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首先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是自然而然而无意识进行的,在交际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第二语言;其次,则是语言学习,即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辅之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了解并掌握语法概念。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二者相较,只有习得能直接促进人的第二语言能力,也是人们运用语言的生产机制。而学得的结果,则是对语言运用起到监察作用,并不能作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别人在旁边帮你纠正错误,可能对你的语言学习并无帮助。

监察假设

上述假设表明,习得的部分会直接引导我们讲出第二语言,并直接决定了流利程度,而学得的部分则是起到监察或编辑的作用,而这种监察作用可能发生在我们说话/写作之前或之后。但它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赖于三个条件:

  • 语言使用者有足够时间,才能有效的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
  • 语言使用者需聚焦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
  • 语言使用者需已具备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和相应规则知识。

口头交谈中,人们更注重内容而非形式。如果一方过多使用语法监察并纠正自己,则会使表达磕绊,让对方失去交谈兴趣,最终“不能好好聊天了”。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正确使用能为语言的准确性和文章结构加分。

输入假设

唯有当习得者接触到略高于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非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理想的输入具备以下特点:

  • 可理解性。不可理解的无效输入只是一种噪音。
  • 有趣且相关。语言材料越有趣,关联性越强,习得过程就能越不知不觉。
  • 非语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过多强调语法,不利于习得的过程自然发生。
  • 足够的输入量。习得新的语言,需要连续长时间的有内容、有趣的广泛阅读,以及许多会话。

此外,还有个沉默期的概念,即在掌握说话能力之前,都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听懂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开口说。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经过的。

情感过滤假设

第二语言的习得还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为纳入 (intake).

语言被学习者摄取的过程中会经历多重过滤转化,而几个因素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转化效率和质量:

  • 动力。目的明确与否。
  • 性格。性格外向,乐于将自己置于不熟悉的环境,且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进步相对更快。
  • 情感状态。焦虑/放松的心态,会直接影响输入的过程是否自然

自然顺序假设

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遵循一定顺序。部分语言结构先习得,另一些则偏后。比如一些实验表明,对进行时的掌握会先于过去时,名词复数先于名词所有格's等。但这一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照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恰恰相反,我们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很难避免,但没必要太介意。

外语学习的书摘与思.3 - 自然习得的理论、假设与方法论_第2张图片

可理解输出

斯韦恩(Swain) 在1985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强调输出时学生多作一些高于现有水平的尝试,因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这个过程中可以自己总结新规则,并从对方的反馈中获得经验,从而形成稳固体系。这一理论也是对克拉申体系的一个补充。


如上,更多是是在讲方向性的内容,而如下,则是进入具体的方法论了。

方法论

对于中国(或者亚洲)学生而言,关于“听说读写”,有个特有的问题。中文的听说读写 往往是分开的,会听说后,我们不一定会读写,而读写所要使用的汉字,是确确实实需要用记忆力来学习的。(新的脑神经学研究发现中国人在辨识汉字时,大脑使用了特殊区域,后续详述。)而英文和许多其他的拼音文字一样,读音和文字紧密相连。会了听说,掌握了读音规律,基本上拼写就会了。这也是为何外国小孩不学认字,而是拼音规律 (Phonics). 语言学家保罗·比斯勒(Paul·Pimsleur)博士对于“听说”应先于“阅读”的相关论述:

阅读是将图像材料解码为事先已掌握的口语中能理解的表型组的过程。换句话说,阅读是由视觉符号回归言语的过程。意义和内容存在于说出的言语当中。对于外语,说是读的先决条件。

对多数中国同学,主动回避文字会更有必要。对于我国学生,只要到了大学程度,多半是“视觉学习型”(通过视觉-文字来学习语言),而“听觉学习型”和“动作学习型”往往会被教育体制淘汰。对于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扰,即先看文字,再过渡到含义。就如同翻译过程一样,这大大降低了效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直接将“声音”和“含义”联系起来。

外语学习的书摘与思.3 - 自然习得的理论、假设与方法论_第3张图片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作者漏屋也总结一些不同的详细方法论:

早期

从零基础开始,1-2个月,方法论如下

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的联系。最典型的方法有两个,“看图识音”(不同于看图识字,将图像和言语联系在一起),另一个是“完全肢体反应”(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将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有几个严格要求:

  • 避免中文翻译;
  • 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尚在沉默期)
  • 不看任何拼写,放弃拼写学习;
  • 如有外教参与,可多用肢体语言和画图协助,不要教课;
  • 不怕听错,放松,有信心。

顺嘴一句,以前学过一种外语的同学,在尝试这种方法式会出奇的快。

对于看图识音,需要多准备照片。避免照片中有太多无关背景或元素干扰,可以加入一定声音元素。有兴趣可搜索软件“罗塞达石碑”。而对于TPR, 即你比划我来猜。两个方法有助于建立有实际含义的名词、动词对应的联系,数量达到1000个左右后,就可进阶提高期了。

To Be Continued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语学习的书摘与思.3 - 自然习得的理论、假设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