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gfault at xxx rip xxx rsp xxx error 4(合并整理)

通过 sudo cat /var/log/messages |grep segfault 或者 sudo dmesg|grep segfault 获得
这种信息一般都是由内存访问越界造成的,不管是用户态程序还是内核态程序访问越界都会出core, 并在系统日志里面输出一条这样的信息。这条信息的前面分别是访问越界的程序名,进程ID号,访问越界的地址以及当时进程堆栈地址等信息,比较有用的信息是 最后的error number. 在上面的信息中,error number是4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error number的信息: 
在上面的例子中,error number是6, 转成二进制就是110, 即bit2=1, bit1=1, bit0=0, 按照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条信息是由于用户态程序读操作访问越界造成的。 
error number是由三个字位组成的,从高到底分别为bit2 bit1和bit0,所以它的取值范围是0~7. 

bit2: 值为1表示是用户态程序内存访问越界,值为0表示是内核态程序内存访问越界 
bit1: 值为1表示是写操作导致内存访问越界,值为0表示是读操作导致内存访问越界 
bit0: 值为1表示没有足够的权限访问非法地址的内容,值为0表示访问的非法地址根本没有对应的页面,也就是无效地址 
如:

Nov  3 09:27:50 ip-172-31-18-210 kernel: [12702742.866113] nginx[53350]: segfault at 1b852e2 ip 00007f9085b3b616 sp 00007ffdf15f1368 error 4 in libc-2.17.so[7f90859ec000+1b7000]

nginx[31752]: segfault at 0 ip 000000000047c0d5 sp 00007fff688cab40 error 4 in nginx[400000+845000]

Linux下打开core文件,定位segfault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4774106-id-344195.html

出现段错误,不容易定位到底是哪行代码出现了问题,segfault多次折磨的笔者死去活来,

查资料发现了定位段错误的方法。

    Linux下有核心转储文件即core文件,会把程序崩溃是的现场保存起来供gdb来调试。
打开的办法是 ulimit -c unlimited 。
    设置之前可以调用ulimit -c 查看当前的大小,如果是0,表示不生成core文件。unlimited 的含义是不论生成的core文件有多大,我都让系统生成core 文件。

    当时这个方法有个弊端是,在那个终端上设置的ulimit就在那个终端上生效,如果你在另一个终端上执行程序,你会发现,纵然有段错误,你也没生成core文件

    第二个办法是修改 /root/.bash_profile 文件添加一行  ulimit -S -c  unlimited 然后保存关闭文件。

     有很多linux系统/root 目录下并没有.bash_profile 文件,比如SUSE,这没有关系你自己vi 创建这个文件即可。

    修改完这个文件之后,执行source /root/.bash_profile,你就可以查看你的修改生效了没有。
    
    查看方法是 ulimit -c.你会发现,终端打印出 unlimited,表示你的配置生效了,你可以新开终端 执行 ulimit -c,发现新开终端也是unlimited 。


好,打开开关之后,你就可以跑你的有segfault的代码了。
一般core文件会生成在你的可执行文件所在的目录下。当然可以设定。
设定的方法是 修改 /proc/sys/kernel/core_pattern
这个文件不支持vi的方式修改,可以使用echo
如echo “/corefile/core-%p-%e-%t” > /proc/sys/kernel/core_pattern
这个语句的含义是将core文件生成在 /corefile/这个目录下
生成的文件名的格式是:“core”-“pid”-可执行程序名-段错误时间
%p ---------段错误进程的PID 
%e-----------发生段错误的可执行文件名
%t------- 发生段错误的时间

还有其他配置选项。
生成了core文件,你就可以调试了,调试方法是:

gdb -c core test
注test是你的可执行文件名。你就可以想用gdb调试文件一样调试你的core文件了。

--------------------------------

Linux上Core Dump文件的形成和分析---http://baidutech.blog.51cto.com/4114344/904419/


Core,又称之为Core Dump文件,是Unix/Linux操作系统的一种机制,对于线上服务而言,Core令人闻之色变,因为出Core的过程意味着服务暂时不能正常响应,需要恢复,并且随着吐Core进程的内存空间越大,此过程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例如当进程占用60G+以上内存时,完整Core文件需要15分钟才能完全写到磁盘上),这期间产生的流量损失,不可估量。

凡事皆有两面性,OS在出Core的同时,虽然会终止掉当前进程,但是也会保留下第一手的现场数据,OS仿佛是一架被按下快门的相机,而照片就是产出的Core文件。里面含有当进程被终止时内存、CPU寄存器等信息,可以供后续开发人员进行调试。

 

关于Core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过去一些Unix的版本不支持现代Linux上这种GDB直接附着到进程上进行调试的机制,需要先向进程发送终止信号,然后用工具阅读core文件。在Linux上,我们就可以使用kill向一个指定的进程发送信号或者使用gcore命令来使其主动出Core并退出。如果从浅层次的原因上来讲,出Core意味着当前进程存在BUG,需要程序员修复。从深层次的原因上讲,是当前进程触犯了某些OS层级的保护机制,逼迫OS向当前进程发送诸如SIGSEGV(即signal 11)之类的信号, 例如访问空指针或数组越界出Core,实际上是触犯了OS的内存管理,访问了非当前进程的内存空间,OS需要通过出Core来进行警示,这就好像一个人身体内存在病毒,免疫系统就会通过发热来警示,并导致人体发烧是一个道理(有意思的是,并不是每次数组越界都会出Core,这和OS的内存管理中虚拟页面分配大小和边界有关,即使不出Core,也很有可能读到脏数据,引起后续程序行为紊乱,这是一种很难追查的BUG)。

说了这些,似乎感觉Core很强势,让人感觉缺乏控制力,其实不然。控制Core产生的行为和方式,有两个途径:

1.修改/proc/sys/kernel/core_pattern文件,此文件用于控制Core文件产生的文件名,默认情况下,此文件内容只有一行内容:“core”,此文件支持定制,一般使用%配合不同的字符,这里罗列几种:

%p  出Core进程的PID
%u  出Core进程的UID
%s  造成Core的signal号
%t  出Core的时间,从1970-01-0100:00:00开始的秒数
%e  出Core进程对应的可执行文件名

2.Ulimit –C命令,此命令可以显示当前OS对于Core文件大小的限制,如果为0,则表示不允许产生Core文件。如果想进行修改,可以使用:

Ulimit –cn

其中n为数字,表示允许Core文件体积的最大值,单位为Kb,如果想设为无限大,可以执行:

Ulimit -cunlimited

产生了Core文件之后,就是如何查看Core文件,并确定问题所在,进行修复。为此,我们不妨先来看看Core文件的格式,多了解一些Core文件。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Core文件的格式ELF格式,这一点可以通过使用readelf -h命令来证实,如下图:

 

从读出来的ELF头信息可以看到,此文件类型为Core文件,那么readelf是如何得知的呢?可以从下面的数据结构中窥得一二:

 

其中当值为4的时候,表示当前文件为Core文件。如此,整个过程就很清楚了。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来看看如何阅读Core文件,并从中追查BUG。在Linux下,一般读取Core的命令为:

gdb exec_file core_file

使用GDB,先从可执行文件中读取符号表信息,然后读取Core文件。如果不与可执行文件搅合在一起可以吗?答案是不行,因为Core文件中没有符号表信息,无法进行调试,可以使用如下命令来验证:

Objdump –x core_file | tail

我们看到如下两行信息:

SYMBOL TABLE:

no symbols

表明当前的ELF格式文件中没有符号表信息。

为了解释如何看Core中信息,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int stack_of[100000000];

int b=1;

int* a;

*a=b;

}

这段程序使用gcc –g a.c –o a进行编译,运行后直接会Core掉,使用gdb a core_file查看栈信息,可见其Core在了这行代码:

int stack_of[100000000];

原因很明显,直接在栈上申请如此大的数组,导致栈空间溢出,触犯了OS对于栈空间大小的限制,所以出Core(这里是否出Core还和OS对栈空间的大小配置有关,一般为8M)。但是这里要明确一点,真正出Core的代码不是分配栈空间的int stack_of[100000000], 而是后面这句int b=1, 为何?出Core的一种原因是因为对内存的非法访问,在上面的代码中分配数组stack_of时并未访问它,但是在其后声明变量并赋值,就相当于进行了越界访问,继而出Core。为了解释得更详细些,让我们使用gdb来看一下出Core的地方,使用命令gdb a core_file可见:

 

可知程序出现了段错误“Segmentation fault”, 代码是int b=1这句。我们来查看一下当前的栈信息:

 

其中可见指令指针rip指向地址为0×400473, 我们来看下当前的指令是什么:

 

这条movl指令要把立即数1送到0xffffffffe8287bfc(%rbp)这个地址去,其中rbp存储的是帧指针,而0xffffffffe8287bfc很明显是一个负数,结果计算为-400000004。这就可以解释了:其中我们申请的int stack_of[100000000]占用400000000字节,b是int类型,占用4个字节,且栈空间是由高地址向低地址延伸,那么b的栈地址就是0xffffffffe8287bfc(%rbp),也就是$rbp-400000004。当我们尝试访问此地址时:

 

可以看到无法访问此内存地址,这是因为它已经超过了OS允许的范围。

下面我们把程序进行改进: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int* stack_of = malloc(sizeof(int)*100000000);

int b=1;

int* a;

*a=b;

}

使用gcc –O3 –g a.c –o a进行编译,运行后会再次Core掉,使用gdb查看栈信息,请见下图:

 

可见BUG出在第7行,也就是*a=b这句,这时我们尝试打印b的值,却发现符号表中找不到b的信息。为何?原因在于gcc使用了-O3参数,此参数可以对程序进行优化,一个负面效应是优化过程中会舍弃部分局部变量,导致调试时出现困难。在我们的代码中,b声明时即赋值,随后用于为*a赋值。优化后,此变量不再需要,直接为*a赋值为1即可,如果汇编级代码上讲,此优化可以减少一条MOV语句,节省一个寄存器。

此时我们的调试信息已经出现了一些扭曲,为此我们重新编译源程序,去掉-O3参数(这就解释了为何一些大型软件都会有debug版本存在,因为debug是未经优化的版本,包含了完整的符号表信息,易于调试),并重新运行,得到新的core并查看,如下图:

 

这次就比较明显了,b中的值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a,其指向的地址是非法区域,也就是a没有分配内存导致的Core。当然,本例中的问题其实非常明显,几乎一眼就能看出来,但不妨碍它成为一个例子,用来解释在看Core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