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做的RFM模型被人说做错了,我错哪了?

本文转自知乎

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

—————————————————————————————————————————————————————

有同学问:“为啥我做的RFM模型被客户/业务部门批斗,说做的是啥XX玩意?我是对着网上的教程做的呀”

 

答:冒着被众多卖网课的号喷死的风险,揭示一个真相,就是在网课里如果不加“模型”俩字是很难卖的动的。大家都喜欢看高大上的东西,所以一般教数据分析的课在描述性统计完了都直接上RFM。

 

如果说成:“你要对用户交易行为进行分段,解读业务含义”,就太搓矮土了,咋吸引人吗。类似的,比如单维度分类,要起个名字叫:二八法,切割法,金字塔模型;比如两维度交叉,要叫矩阵法,象限模型。三维度分类,嘿,就到RFM模型了。轻则上一个3*3*3=27的矩阵,重则先三维度分类再聚类,一看就牛逼!

 

ヾ(◍°∇°◍)ノ゙

 

然鹅,死就死在业务含义四个字上。套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你会发现RFM有很多很多不适用的地方。

 

RFM是针对客户ID的分析,所以至少得有客户ID吧。是滴!这就淘汰了一大堆实体店+会员卡模式的企业。这些普遍管不住渠道的企业,客户ID关联订单比例往往只有10%-30%。RFM是基于会员交易做分析,在这种垃圾数据基础上,要剔除高达90%-70%的交易.这么做本身是件很搞笑的事。

 

更不用说,剩下的10%有会员ID的消费里边,又有至少40%的ID以上是一年未到店用户,活跃的撑死20%。更不用说10%*20%里边又有至少30%是各种羊毛卡。实际上,做实体企业信息化项目时,用户价值分析经常被做成渠道贪污力分析……

 

┗( ´・∧・`)┛

 

RFM是针对顾客交易行为,其他行为分析,比如积分兑换行为,直接套用RFM是很不合适的。积分兑换虽然看起来也像用积分买东西,但交易是产生价值,积分兑换是产生成本,这两者业务含义完全不同。其次,积分兑换依赖于顾客手头有多少积分,如果没积分他也没法兑换。所以积分兑换类的分析,要先看顾客的积分持有情况,增长情况,使用率三个指标。

 

RFM是针对顾客交易后记录分析,所以重视售前过程的B2B类销售,基本没得做了。B2B要看销售线索获取时间,跟进次数,项目推进阶段。

 

RFM是针对顾客个人交易后记录分析,所以非最终顾客消费的渠道,基本没得做了。渠道交易要关注sell in sell out两个数据。

 

RFM是针对顾客有一定频次的消费(否则根本不存在RF的概念,有谁隔三差五买个房子……),所以耐用品基本没得做了。耐用品要关注用户需求的关键节点和需求类型,像家电、家纺,关注的是三新(新婚、新居、新年)。像房子、车子,关注首次置业/二次更新、自用/投资一类的指标。

 

所以看到底,RFM其实比较适合传统企业里的运营商、银行、航空,或者互联网里的电商、出行,这种必须捆绑客户ID,有一定频次的小额消费。这时候才能做出网课里的RFM的各种骚操作效果。

 

因此同学们要关注业务场景,关注自己到底服务的是什么业务。RFM的精华不是最后聚类那一步,而是RFM是一个经过积累检验,很好用的三维度分类。相当多的快消品有使用量的概念,所以知道了R,F以后可以进行补货提醒,这才是模型的初衷。不要一味追求用复杂的计算,解决业务问题才是要义。


照例,估计这么一发,很多同学会问,那列举的那么多场景该怎么分析,来来来让我看到大家点赞的小手,赞多了再更新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啥我做的RFM模型被人说做错了,我错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