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端:设置要实现什么功能
客户端:设置的东西的使用者,连接者
第一次握手序列号seq=x是随机产生的,第二次握手ack=x+1。因为 seq代表的是发送的数据的编号,ack是下一次发送数据的编号,简单理解就是在数据传送过程中,client端的seq告诉你我要发数据了发x个,server端发送的x+1是告诉对方,你发的x个数据包我都收到了(确认作用),下次就从x+1开始发吧。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到服务器,并进入SYN-SENT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SYN:同步序列编号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RCVD状态;
因为当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SYN连接请求报文后,可以直接发送SYN+ACK报文。其中ACK报文是用来应答的,SYN报文是用来同步的。但是关闭连接时,当服务端收到FIN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SOCKET,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ACK报文,告诉客户端,“你发的FIN报文我收到了”。只有等我服务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我才能发送FIN报文,因此不能一起发送。故需要四步握手。
虽然按道理,四个报文都发送完毕,我们可以直接进入CLOSE状态了,但是我们必须假象网络是不可靠的,有可能最后一个ACK丢失,所以TIME_WAIT 状态就是用来重发可能丢失的ACK报文。在客户发送出最后的ACK回复,但该ACK可能丢失,服务端如果没有收到ACK,将不断重复发送FIN片段。所以客户端不能立即关闭,他必须确认服务端接收到了该ACK。客户端会在发送出ACK之后进入到TIME _WAIT状态。客户会设置一个计时器,等待2msl的时间,如果在该时间内再次收到FIN,那么客户端会重发ACK并再次等待2MSL时间。所谓的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是只一个片段在网络中最大的存活时间,2MSL就是一个发送和一个回复所需的最大时间。如果知道2MSL,客户端都没有再次收到FIN,那么客户端推断ACK已经被成功接收,则结束TCP连接。
3次握手完成两个重要的功能,既要双方做好发送数据的准备工作(双方都知道彼此已准备好),也要允许双方就出事序列号进行协商,这个序列号在握手过程中被发送和确认。
现在把三次握手改成仅需要两次握手,死锁是可能发生的。作为例子,考虑计算机S和C之间的通信,假定C给S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组,S收到了这个分组,并发 送了确认应答分组。按照两次握手的协定,S认为连接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分组。可是,C在S的应答分组在传输中被丢失的情况下,将不知道S 是否已准备好,不知道S建立什么样的序列号,C甚至怀疑S是否收到自己的连接请求分组。在这种情况下,C认为连接还未建立成功,将忽略S发来的任何数据分 组,只等待连接确认应答分组。而S在发出的分组超时后,重复发送同样的分组。这样就形成了死锁。
TCP还设有一个保活计时器,显然,客户端如果出现故障,服务器不能一直等下去,白白浪费资源。服务器每收到一次客户端的请求后都会重新复位这个计时器,时间通常是设置为2小时,若两小时还没有收到客户端的任何数据,服务器就会发送一个探测报文段,以后每隔75秒钟发送一次。若一连发送10个探测报文仍然没反应,服务器就认为客户端出了故障,接着就关闭连接。
在TCP/UDP传输段中,源端口地址和目的端口地址是不能相同的,否则就会建立自己到自己的连接,白白耗费资源。
全称是用户数据报协议,在网络中它与TCP协议一样用于处理数据包,具有以下特点:
不需要像TCP一样在发送数据前进行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的,想发送数据就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具体来说即:
UDP不止支持一对一的传输方式,同样支持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方式,也就是说UDP提供了单播、多播、广播的功能。
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层。UDP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因此,应用程序必须选择合适大小的报文
UDP的头部开销小,只有八字节,相比TCP的至少二十字节要少得多,在传输数据报文时是很高效的
1.面向连接
在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两端建立连接。建立连接的方法是“三次握手”,这样能建立可靠的连接
2. 仅支持单播传输
每条TCP传输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只能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不支持多播和广播的传输方式
3. 面向字节流
不像UDP一样那样一个个报文独立地传输,而是在不保留报文边界的情况下以字节流方式进行传输。
4. 可靠传输
判断丢包,误码靠的是TCP的段编号以及确认号。TCP为了保证报文传输的可靠,就给每个包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受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受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
5. 提供拥塞控制
当网络出现拥塞的时候,TCP能够减小向网络注入数据的速率和数量,缓解拥塞
6. 提供全双工通信
允许通信双方的应用程序在任何时候都能发送数据,因为TCP连接的两端都设有缓存,用来临时存放双向通信的数据。当然,TCP可以立即发送一个数据段,也可以缓存一段时间以便一次发送更多的数据段(最大的数据段大小取决于MSS)
[1] 确认和重传机制
建立连接时三次握手同步双方的“序列号 + 确认号 + 窗口大小信息”,是确认重传、流控的基础
传输过程中,如果Checksum校验失败、丢包或延时,发送端重传。
[2] 数据排序
TCP有专门的序列号SN字段,可提供数据re-order
[3] 流量控制
滑动窗口和计时器的使用。TCP窗口中会指明双方能够发送接收的最大数据量,发送方通过维持一个发送滑动窗口来确保不会发生由于发送方报文发送太快接收方无法及时处理的问题。
[4] 拥塞控制
TCP的拥塞控制由4个核心算法组成:
“慢启动”(Slow Start)
“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
“快速重传 ”(Fast Retransmit)
“快速恢复”(Fast Recovery)
滑动窗口机制:
滑动窗口协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任意时刻,发送方都维持了一个连续的允许发送的帧的序号,称为发送窗口;同时,接收方也维持了一个连续的允许接收的帧的序号,称为接收窗口。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序号的上下界不一定要一样,甚至大小也可以不同。不同的滑动窗口协议窗口大小一般不同。发送方窗口内的序列号代表了那些已经被发送,但是还没有被确认的帧,或者是那些可以被发送的帧。
发送和接受方都会维护一个数据帧的序列,这个序列被称作窗口。发送方的窗口大小由接受方确定,目的在于控制发送速度,以免接受方的缓存不够大,而导致溢出,同时控制流量也可以避免网络拥塞。图中的4,5,6号数据帧已经被发送出去,但是未收到关联的ACK,7,8,9帧则是等待发送。可以看出发送端的窗口大小为6,这是由接受端告知的(事实上必须考虑拥塞窗口cwnd,这里暂且考虑cwnd>rwnd)。此时如果发送端收到4号ACK,则窗口的左边缘向右收缩,窗口的右边缘则向右扩展,此时窗口就向前“滑动了”,即数据帧10也可以被发送。## 用户用浏览器访问一个网站的过程
1.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计算机提取出域名
2.浏览器通过DNS查找域名对应的IP地址,获得IP地址后
3.尝试与对应的服务器建立TCP连接,连接成功之后
4.将用户的请求装入http数据包,通过建立的tcp连接发送给服务器,等待数据返回。
5.如果数据成功返回,比如说,返回的是一个html页面,则渲染这个页面(可以理解为显示出来),渲染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数据标记,比如图片,这时候就查找本地缓存,如果缓存里有且没过期,就使用本地缓存的数据,否则就向服务器发送请求
由于TCP连接是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单独进行关闭。这个原则是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后就能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 FIN只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一个TCP连接在收到一个FIN后仍能发送数据。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执行被动关闭。四次挥手过程:
(1)客户端A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客户A到服务器B的数据传送。
(2)服务器B收到这个FIN,它发回一个ACK,确认序号为收到的序号加1。和SYN一样,一个FIN将占用一个序号。
(3)服务器B关闭与客户端A的连接,发送一个FIN给客户端A。
(4)客户端A发回ACK报文确认,并将确认序号设置为收到序号加1。
四次挥手原因:这是因为服务端的LISTEN状态下的SOCKET当收到SYN报文的建连请求后,它可以把ACK和SYN(ACK起应答作用,而SYN起同步作用)放在一个报文里来发送。但关闭连接时,当收到对方的FIN报文通知时,它仅仅表示对方没有数据发送给你了;但未必你所有的数据都全部发送给对方了,所以你可以未必会马上会关闭SOCKET,也即你可能还需要发送一些数据给对方之后,再发送FIN报文给对方来表示你同意现在可以关闭连接了,所以它这里的ACK报文和FIN报文多数情况下都是分开发送的。
不冲突,TCP、UDP可以绑定同一端口来进行通信,许多协议已经这样做了,例如DNS适用于udp / 53和tcp / 53。因为数据接收时时根据五元组{传输协议,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判断接受者的。
根据TCP协议的规定,用户和服务器建立连接需要三次握手:第一次握手用户向服务器发送SYN数据包发出请求(SYN, x:0),第二次握手服务器向用户发送SYN/ACK数据包发出回应(SYN/ACK, y:x+1),第三次握手用户向服务器发送ACK数据包发出确认(ACK, x+1:y+1),至此一个TCP连接建立成功。其中x为用户向服务器发送的序列号,y为服务器向用户发送的序列号。
关键字检测,针对明文或者base64等弱加密通讯内容,与准备好的敏感词库进行匹配,当发现敏感词时,将服务器发回的SYN/ACK包改成SYN/ACK, Y:0,这代表TCP连接被重置,用户便主动放弃了连接,提示连接失败。让用户误认为服务器拒绝连接,而主动放弃继续与服务器连接,自动阻断记录含有敏感词的网页
DNS( Domain Name System)是”域名系统“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组织成域层次结构的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命名系统,用于TCP/IP网络。所提供的服务是用来将主机名和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工作。
从客户端到本地DNS服务器是属于递归查询,而DNS服务器之间就是的交互查询就是迭代查询。
迭代查询又称重指引,当服务器使用迭代查询时能使其他服务器返回一个最佳的查询点提示或主机地址,若此最佳的查询点中包含需要查询的主机地址,则返回主机地址信息,若此时服务器不能够直接查询到主机地址,则是按照提示的指引依次查询,直到服务器给出的提示中包含所需要查询的主机地址为止,一般每次指引都会更靠近根服务器(向上),查寻到根域名服务器后,则会再次根据提示向下查找。
递归查询是最常见的查询方式,域名服务器将代替提出请求的客户机(下级DNS服务器)进行域名查询,若域名服务器不能直接回答,则域名服务器会在域各树中的各分支的上下进行递归查询,最终将返回查询结果给客户机,在域名服务器查询期间,客户机将完全处于等待状态。示例: (红色为查询,蓝色为迭代查询返回的提示信息,棕色为递归查询返回的IP信息)
示 例说明:A向B发送递归查询请求,B向C发送迭代查询请求(下一节将介绍迭代查询),得到C给出的提示后,B向D发送迭代查询请求,得到D给出的提示后, B向E发出迭代请求,得到E给出的提示后,B向F发出迭代查询请求,得到F给出的提示后,B得到了F返回G的IP地址,B向A返回G的IP地址,整个查询结束。
说明:假设你要寻找一家你从未去过的公司,你会有2种解决方案,1是找一个人替你问路,那可能是你的助手,2是自己问路,每走过一个路口,就问一个人,这就好比递归查询和迭代查询,递归查询在这里代表你的第1种解决方案,而迭代则是第2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