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找信息资源规划的材料,找到了高复先教授之前的讲座,为了收集存档,也是为了阅读的方便。以本文记录下来,略有改动。
什么是信息资源规划?如何理解信息资源规划?如何进行信息资源规划? 这一领域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提出和倡导者——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复先教授在今春出版了 《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 一书,被读者争相购买。由于近日召开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中央有关领导强调“信息化建设,必须以规划为指导”,本刊特别邀请了高复先教授结合多年主持大型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实践经验,针对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实际需求,撰写专稿,开设“信息资源规划系列讲座”,既为书的浓缩和精华,也是新的补充和与读者的交流。本期为该讲座的第一期——
某供电企业的内部网早已开通,计算机应用已经“遍地开花”:用电营业、生产技术、客户服务、计量、安装等部门都各有多个独立运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或模块。这些系统或模块,有上级部门下发推广的,也有自行开发或引进的。虽然它们在供电生产经营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业务人员越来越感到不好用。例如,电表更换业务,需要报装部门先录完用户名、地址等旧电表参数,打印出报表后,送到计量部门录入新电表参数,再拿回报装部门录入安装数据。这种应用的孤岛,主要由于其应用底层没有一个可以很好扩展的基于网络的共享数据库。其实,如果在网络中建立报装和计量这两个应用的共享数据库——集用户名、地址、旧电表参数、新电表参数于一体,实现异地存取,报装和计量部门两个“孤岛”也就因快捷的信息流动而消失了。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大的方面,如据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研究,一个时期国内出现的一些骗汇、逃汇现象,也与我国有关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注册信息系统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与共享难的问题密切相关。透过这些例子,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信息孤岛的危害在于应用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无法真正做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由此导致的更深层的问题是,建立在数据信息基础之上的信息化大厦也难以稳固。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赵小凡副司长认为,我国自1993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直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我国已经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其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核心地位,是我国推进信息化的一大特点和重要任务。
之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薄弱,形成众多信息孤岛,
还有一点需要了解的,当企业和部门的系统及应用越来越复杂,并深感孤岛的阻碍之际,再重新改造现存的数据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规划和挖掘,常常缺乏良好而有效的实践方法和工具。为此,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国家大型项目开发经验,建立和提出了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简称IRP) 的理论和整体解决方案。
什么是信息资源规划?
目前,我国众多企业纷纷上马ERP、SCM、CRM等管理软件,其核心是管理好企业内部、外部的生产经营和客户的信息资源。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F.W.Horton)和马钱德(D.A.Marchand)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与人、财、物资源一样,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因此,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搞好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企业内外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显然,搞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是,首先搞好信息资源规划。 以制造业为例,不论产品设计、材料配件采购、加工制造和总装,还是销售和客户服务等等过程,无不充满着信息的产生、流通和运用。要使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的、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资源规划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企业在实施ERP等管理软件时,IRP先行,将为系统最终成功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从实践方面,
“信息孤岛”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总停留在初级阶段而不去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还让新的“信息孤岛”继续出现。许多单位的数据库混乱状况与其一流的网络-计算机环境极不相称,这不仅造成系统投资的极大浪费,而且使信息化建设总也跨不上新的台阶。现在已经到了补好信息资源规划这一课的时候了。不补好这个课,企业信息化将越来越成为无本之木,实现跨越式发展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目前,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工作领导、信息中心负责人(CIO)和信息化建设骨干们,都已经普遍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做好总体规划。但是,有些单位的总体规划从调研到讨论制订、到项目审批通过,再到最终实施,常常几年过去了,需求发生变化,技术设备也已更新换代,规划显然已经“过时”,没有充分发挥到其应有的作用。作为信息资源规划系列讲座第二期,高复先教授将谈谈到底如何制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它与一般的社会系统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的总体规划相比较有怎样的特殊性?十几年来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总体规划和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工作,又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汲取?
长期以来,不少企业在进行MIS(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时注意了总体规划工作,但是没有抓住重点,结果使总体规划没有发挥所预想的作用。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企业把“总体规划”搞成了计算机选型规划,费了不少功夫做完计算机系统的选型论证,“总体规划”也就算搞完了;90年代初中期,他们把“总体规划”搞成了局域网配置与设备选型规划;90年代后期至今,企业网配置方案的论证,成为“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规划,难免随着项目建设审批等时间的延滞而“落伍”。此外,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很少将总体数据规划列为总体规划的主体。
如何理解总体数据规划?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不少人认为,有了企业网上灵便的Web页面浏览、查询和电子邮件传递信息,就解决了企业内外的信息流问题,就不需要搞什么总体数据规划。其实,不论是企业内各职能区域间的信息交换,还是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仅靠Web页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再说,在各处上网填入的查询请求信息,是通过网络传输到网络中心,经过对网络中心数据库的检索,才能以动态Web页面的形式返回。企业内各职能区域间信息流通最快捷的机制是存取共享数据库;企业与外部信息流通最快捷的机制,如果有高性能通信网的支持,也是共享数据库完成数据存取。由此可以看出,要真正实现企业内外信息的流动、共享和应用,需要面对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通过总体数据规划建立起结构稳定、信息丰富、更新及时的共享数据库。
总体数据规划的实质,就是运用信息组织技术,将企业多年来所积累的结构不合理、数据冗余混乱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的重组织工作,从而取消或极大地减少数据接口,实现基于高档次数据环境的系统集成。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把总体数据规划列为重点内容。而且,我们还要强调,高档次的数据环境是建立在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之上的,既要搞好总体数据规划,又要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资源规划。
如何进行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化建设中的 “老大难”问题:
做好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的意义在于:
传统的“总体规划”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认为开发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是纯技术工作,完全由计算机技术人员完成,业务人员基本上不沾边。实际上正规的信息资源规划要求业务人员、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只有他们才对业务流和数据流的问题有发言权,由他们提出的系统功能和信息服务的要求,才具有系统开发的推动力。但是,业务人员需要分析人员的帮助,以便准确、清楚地表述需求;分析人员需要向业务人员学习,深入了解业务运作机理和管理经验,以利于创造性地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建模。实际上,上述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工作,都是在两类人员的密切合作下完成的。
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包括对大量复杂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尤其是在众多人员分小组进行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定义与理解的一致性。因此,在技术层面上,业务人员与分析人员有效地相互沟通还需要有软件工具的支持。这种工具将信息资源规划的标准、规范和方法“固化”到软件里,使用工具就会引导规划人员去执行标准,建立规范化的技术文档。(注:下期讲座将着重谈谈如何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问题。)
一讲我们说信息资源规划(IRP)的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建立两种模型和一套标准”,并且做了简要的介绍。“两种模型”我们将在后几讲进一步讨论,这一讲较具体地介绍 “一套标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需要首先提出的是,现在大家都开始注意到标准化的问题了,也在建立和使用各种标准,但是根据什么理论制定这些标准?信息系统最基础的标准有哪些?建立这些标准的意义有哪些?
信息资源规划(IRP)的基本核心是信息资源管理(IRM)。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因而也是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基本的标准。
在建立了以上三方面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了(这两个标准将在后面的讲座中介绍)。
让我们举一实际案例,来说明建立和执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意义。
山东海化集团通过两个月的信息资源规划,在分析400多个用户视图的基础上,定义提出了40多个主题数据库、180多个基本表、800多个数据元素和80多个信息分类编码(A、B、C三类)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体系。其中,海化集团全部国内客户的编码标准是:6位国家行政区划代码加上3位顺序码;全部国外客户的编码标准是:“99”后接3位世界国家地区代码加上4位顺序码;产品编码标准则按大、中、小类分段和顺序编码。这样,“销售数据库”的结构标准如下表所示:
有了这样的数据库,就可以进行各种销售分析了。例如,要分析某一月份在辽宁地区的销售情况,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按“客户代码”的前两位子串“21”就过滤出来了。可见,任何复杂的销售分析,都是建立在这种标准化的数据库之上的,而编程技术并不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一家大型集团公司没有这种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库,分布在国内外众多的销售网点的业务数据,即使有再好的通信网络,数据准确、及时地传输到总部,也是无法实现自动汇总和数据挖掘的。
信息化处于初级阶段的企业一般不抓数据管理工作,到了中级阶段就应该开始注意到数据管理工作了。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和执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建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工作,在发达国家里已有20-30年的历史了,这是工业化的必然过程。我们是在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时候搞信息化的,所以,建立基础标准工作就更加困难,阻力更大,对此,企业信息化主管领导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技术骨干要切实掌握有关技术方法、标准规范。
上一讲我们提到的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都是指主题数据库(Subject Database)。概念数据库是对业务人员所需要的数据的概括,逻辑数据库是面向分析设计人员的数据结构。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使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等部门的数据流畅通,实现信息共享,就需要通过信息资源规划梳理业务流程,治理混乱的数据环境,建立以主题数据库为主体的高档次数据环境,而不是按照各种报表原样建立所谓的“数据库”。
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单位的工资系统是按录入工资单建立数据库的,职工张华的工资单编号是 0104 0104 0104。该单位人事系统是按录入职工档案建数据库的,张华在人事系统中的编号是 1122 1122 1122。人事系统要获得张华的工资数据,需要编写接口程序将 1122 1122 1122 转换成 0104 0104 0104,才能正确地检索;反之,工资系统要获得人事系统的数据,需要编写接口程序将 0104 0104 0104 转换成 1122 1122 1122。这样, 2 2 2 个应用系统至少需要 2 2 2 个接口。如果再加上职工培训系统和社会保险系统,共4个应用系统要互相交流数据,就至少需要 4 × 3 = 12 4×3=12 4×3=12个接口。而企业经营管理中如果有 20 20 20 个大大小小“孤岛式”的应用系统需要相互交流数据,就至少需要 20 × 19 = 380 20×19=380 20×19=380 个接口。这么多的接口很难做完,即使做完所有的接口,整个系统的运行也将是低效和脆弱的。所以,企图通过做接口实现系统集成,从来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解决这类应用系统集成问题的正确方法是:不按照单证报表原样建立数据库,而是面向业务主题建立数据库,这就是主题数据库。上例中的员工信息是几个应用系统所共用的,应该对企业的所有员工统一编号,有关员工的信息统一组织存储,从而保证信息共享——各应用程序都存取共享的“员工主题数据库”,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不必要的接口。这就是说,通过建立主题数据库,简单、科学地实现了应用系统的集成。
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的信息化初级阶段,遇到过包括“信息孤岛”问题在内的“数据处理危机”问题。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提出的主题数据库概念和有关理论方法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了解主题数据库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建立主题数据库:
这种主题数据库的建立,需要用到一些科学实用的信息组织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对业务活动的深入了解。因此,需要系统分析人员与熟悉业务的管理人员紧密地合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是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这就要求将采购、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而实际上,许多企业在这些部门中有些所谓的信息系统是一些不科学的数据结构和一些程序的堆砌,它们已变成一张难解的、充满冗余矛盾数据存储的复杂大网。由于每个应用所存储、处理的冗余矛盾数据紧紧交织在一起,要修改或扩充这种系统的任何部分,都是十分困难的。尽管人们对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许多研究,但很少有人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全企业范围的信息系统集成是一种再造工程,其实质是数据的集成,是数据环境的升档。为此,必须进行全企业的信息资源规划(IRP)。
在信息资源规划方案指导下建设的制造业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总体逻辑框架如下图所示。其中,用于采购的供应链管理(SCM)、计算机化的设计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用于销售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应用系统的功能连接,主要机制是存取“材料-部件”、“产品-结构”、“机构-员工”、“供应商”、“客户”等主题数据库。在“孤岛式”的生产计划管理中,产品结构数据、配件材料数据都是由生产计划部门采集输入计算机,再由本部门使用的;而在集成化的生产计划管理中,产品结构数据是由设计部门自动提供的(实际上是产品设计程序创建、维护“产品-结构”主题数据库,而生产计划编制程序读取所需要的产品结构数据),同样,配件材料数据是采购部门自动提供的。正如图中的数据流箭头所表示的,这些应用系统的集成,实质上是通过共建共用“主题数据库”实现的,而不是自建自用那些所谓的“数据库”。
图. 制造业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总体逻辑框架(部分数据流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