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纪念大讨论2

刘倩接着说:“刚才程猛同学讲的是分,我就想到了合,就是用联系的眼光来对待所记忆的内容。具体怎么操作,我只是认为抓到结合点可以引发下一内容的记忆就好。”

下面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王老师说:“好,下面我们分组,继续针对刘倩同学的思路来做讨论。”

冠军组的守才同学按耐不住了,他说:“这个方法我也用过,很有经验。”这时顿了顿。身边的于洋同学就催着他说:“快点说啊,你不说,我可就先说了。”守才同学说到:“我在背诵时,都是提取出一串词去做联系,只要各个词间能保持联系就好。”

“够实用。”刘洋同学接着说:“我也曾经这样干过,不过我都是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有时我需要用一段话来表述。”

二组的贾猛说话了:“我认为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联系。是‘以偏概全’的联系。”张磊同学说:“如果能举出个例子来就更形象了。”

徐蒙就说:“咱们是否可以尝试用《陋室铭》来练练手?”说干就干,二组的同学就翻阅课本,找到了《陋室铭》。该文章全文81字,通篇紧扣“陋室不陋”这一主旨。开头是用山水来衬托陋室不陋;中间部分就是以屋外面的景色、屋里面的人、屋内所发生过的是情来说明陋室不陋;再用诸葛庐,子云亭相比来说明陋室不陋;最后就是引用孔子的原话作出权威的结论。文字简约,意味隽永。

具体内容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因为同学们都学过,就很容易对结构进行划分,第一步都做好了分类。把文章分成了四部分,这是在用分类的记忆方法,都感觉比较容易。

采用联想的方式二组的同学们就开始实践了。每人找一串提示词,然后进行对比看谁找的好。

张磊同学先完成,她提取的是山—有—水—有—斯—惟—苔—草—谈—往—可—阅—无—无—南—西—孔—何。

她这是在提取每句的第一个字啊。

邱雪同学提取的是山—斯是—苔草—谈笑往来—可以—无—南阳—孔子云。

她这是对提示词有了较深的理解。

贾猛同学是直接原文提取,他说:“这么几句话且是古文,都是要原文背诵的,每一句感觉都是可提示的点,可能是自己背的太熟的缘故吧,自己认为要么没有联系词,要么全都是联系词。

徐蒙同学更狠。他是直接翻译出来了: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会知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会显灵。这简陋的居室,却又我德行芳馨。苔痕上庭阶,一片新绿;草色映帘栊,满室生青。到这里,谈谈笑笑的都是有学问的大儒,来来往往的决无没文化的白丁。可以随手抚养朴素无华的琴,可以静心诵读金字书写的经。既没有繁弦促管来搅扰清静,也没有公事文书来烦心劳形。好比南阳诸葛庐,又像西蜀子云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他说:“通过翻译出来,再对照原文,就会联想出来,我提炼的联系词就是古文翻译好的。”

窥一般而知全貌,同学们所用的方法都是在抓联系词,而实际运用的步骤都不一样。当时王老师因为二组找特例去实践特意表扬了一番!并且积极倡导这一做法。

未完待续!欢迎与我交流互动,共同进步。特此声明,请勿私自转发本原创,本人微信号是sh135619278,感谢您的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路上——纪念大讨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