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阿龙森效应——李克富点评训练营20/90

一、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阿龙森效应——李克富点评训练营20/90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之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二、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阿伦森效应,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一)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二)阿伦森效应的举例分析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阿伦森效应们说:“小朋友们,今我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2、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阿伦森效应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 “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3、别被别人的好话套住

其实,不仅是孩子喜欢听好话,大人又何尝不愿意听恭维话?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提防别人给自己大灌米汤。你是否还记得马克.吐温的著名小说《羊皮手套》:直布罗陀买手套那件事一直让我无法忘怀。当时,谭、船上的外科大夫和我,三个人在船靠岸后来到了大广场。在那里,我们一边听优美的军乐队演奏,一边欣赏英国妇女和西班牙妇女的美貌和漂亮的时装。9点钟,我们要去剧院,但是在途中却碰到将军、法官、提督、上校和“美利坚合众国驻欧亚非三洲特派专员”。这几个人可是船上的“权贵”,他们说刚从剧院回来,在那里他们登记了各自的官衔,还尝遍了菜单上所有的菜。他们说要去法院附近的小百货店去买羊皮手套。据说,那种手套式样精美,价钱公道。所以,我们三个也跟着一同去了小百货商店。

店里有位非常漂亮的小姐,给我拿了一副蓝手套。我说不喜欢蓝色的,可她却说,像我这样的手戴蓝手套更好看。她的话让我动心了。我偷看了一下自己的手,不知怎么竟然也认为蓝色更适合自己。我用左手试戴手套,可是,我感到很窘迫,因为尺寸太小了,我的手太大了,戴不上。“啊,正好!她说道。我听了顿时心花怒放,其实我心里明白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使劲一拉,真扫兴,竟没戴上。“哟!我看您是戴惯了羊皮手套!”她微笑着说:“不像有些人戴这手套总是笨手笨脚的。”

我万万没有想她竟说出了这么一句恭维话。我只知道应该把羊皮手套戴上。我又一使劲,手套竟从拇指根部一直裂到掌心去了——我拼命地遮掩着裂缝。她还在一味地大灌阿伦森效应迷汤,我也索性坚持到底)——不能不识抬举。

“哟,您真有经验!”她说。这时,手背又开了个口。

“这双手套就像为您量身定做的一样——您的手真细巧——万一绷坏,您不必付钱。”当中横里也绽开了。“我一向看得出什么样的先生最适合戴羊皮手套。像您这样戴才显得大方,只有老资格才会这样。”这时,手套指节那儿的羊皮也裂开了。一双手套眼看着就变成了叫人看着伤心的一堆破烂。因为我头上已经给戴上了十七八顶高帽子,所以,我也没脸声张,不敢把手套扔回到这天仙的手里。

我浑身燥热难当,又好气,又狼狈,可心里还是挺高兴。可让我不开心的是,那两位仁兄居然兴致勃勃地眼看我出洋相。我巴不得他们赶快消失掉。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很害臊,可面子上却开开心心地说:“这双手套正合适,恰巧合手。我喜欢合手的手套。不,不要紧,夫人,不要紧;还有一只手套,我到街上去戴。店里头真热。

店里是热。我从没在这么热的地方呆过。我付了帐,还潇洒地鞠了一躬,离开了小百货商店。可就在出门的那一瞬间,我感觉那个女人眼里好像带了几分讥诮。但我一直没回头,直到到了街上,才敢回头向小店望去,她正呵呵大笑。

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走过这条街,然后,将那堆破烂扔进了垃圾堆。惟一让我感到安慰的是,那两位仁兄对我还算客气,没在船上把我的事张扬出去。我们总会这样彼此放过一马,因为,看别人的笑话不但会落个没趣,还会有伤感情。

《羊皮手套》的故事也是阿伦森效应想告诉我们的:保持清醒和理智,别被别人的好话套牢,以至让自己陷入窘境。

————————————————————

阿龙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阿龙森效应——李克富点评训练营20/90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社会心理学家阿龙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而且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演讲过程中,才能出众的选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饮料。如果是你,你会觉得对四个人中的哪个更有好感呢?

实验结果表明:四人中,才能出众但犯一点点小差错的人最受欢迎;而才能平庸又犯小错误的人,最无法让人忍受。为什么实验中那位既才能出众又没有出错的演讲选手,没有得到最高评价呢?因为大家会觉得太过完美的人,会给自己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而有才能的人的小小错误,不但不会使魅力降低,反而更增加他的一分亲和感。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犯错误效应”,也叫“阿龙森效应”。

完美的人是让别人敬而远之的!

人无完人 老古语没有说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伦森效应,阿龙森效应——李克富点评训练营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