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将至,“家”何安?

春运拉开帷幕,老北京人从炸咯吱儿开始有了年味儿,也提醒游子,该回家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这个“家”特指“老家”,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有妈在的那个家。

这是中国人的情怀,在这个不能避免的“情怀”中,有着一份独有或共有的感怀。

“妈,节前别回去了,过了初一再回行吗?”晚上吃着炸咯吱儿,女儿请求着。

“可以。”边给孙子掖被子边淡淡地回复,综合考虑,本来也有此打算的,可能以后也将如此吧。

“那,今年不回去,行吗?”得寸进尺。

“不可以。”依然头也不抬,淡淡地回复。

“为什么呀?你家里人都很盼着你回去吗?”不解,加重“都”的语气,有些揶揄。

我们常这样互相“激惹”打趣。

“如果老妈是棵树,那么大半的根扎在那里了,你说我回不回去?”我沿着自己思路下去。

那些根,大部分又扎在成分叫做“父母”的土壤里,年节是一定要回去“补充养分”的。

小时候,父母会带着我们回有奶奶姥姥在的农村的“家”,年味甚浓。

其实,那时的城里,除了见不到七大姑八大姨、祖宗、或祖宗坟冢牌位,年味也很浓。

“年”将至,“家”何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院里的孩子们的游戏,地域能施展开的,一样也不少。

大人们早早起来叫醒孩子们穿新衣,饺子快煮好时,另一个大人领着孩子出门放鞭炮。吃完饺子成群结队互相祝福时,天味、人情味儿、饺子味儿、谁家窗户上盛开的白菜花味儿,甚是好闻。

稍长,自己在城里也有了“老师朋友同学”,像是小树在新土壤中长出根,和当地结合越来越密切,学习、工作、成家、生育、带着娃回父母在的家,拜见娃的七大姑八大姨……

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活成了守望的老树。

好一个轮回!

父母的根在农村,我们的根在城市,如今,儿女的根……他们是带着“老树”迁移到了另一座城啊。

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自有这代人的无奈。

以我的心理历程我知道,到了一定年龄,等他们忙碌完焦虑的养育和工作任务,有时间内观自己的内心时,会感觉到,就是那七大姑八大姨身体里绵绵的血脉,或那片熟悉的土地和没有血脉却深入骨髓的情谊,那些一起分享过奶糖挑过灯笼打过陀螺的小伙伴,最是无形的召唤着每个“游子”。

过年,“家”,是一定要回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将至,“家”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