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狂想1

Satire is lonly and interspective work for no one can discribe a fool to life without much patient self-inspection.

我觉得这句话不太好翻译,主要是翻译不出来原文那种幽默感,可能不太擅长幽默小短句,并且也没有完全理解到句子中幽默的要素。但是,Girls dont like you explain why your joke is funny.所以,要原汁原味地翻译这句话,还是需要一番功夫的,就把这个当做以后的课题吧。

其实坚持起来才发现,每天写点东西哪怕只是1000字,也是挺困难的。才第三天我就已经不知道要写什么了,第一天的时候觉得“哇,还是有很多能写的东西啊,这么多点,每个点发散一下,千字轻轻松松”,第二天就已经变成“一口气写这么多好吗,万一明天没有什么可写的怎么办?”这种小家子气的顾虑,等到今天已经开始怨恨“卧槽,每天呆在家里果然写不出什么鬼啊”,这种无意义的抱怨了。其实人一定要出门才能写作吗?我觉得普鲁斯特一定会反对的。昨天已经想好了不要写无意义的话,结果今天好像写了更多了。看来是不是要有一个专题,才比较好写?不过,我现在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对什么专题进行了解,然后描述。所以就算要找,大概也是要找自己熟悉的领域吧。

Social isolation,或者说家里蹲,这么翻译太粗暴了,我觉得这个词更多是一种心理状态。并不是物理层面的不出门,而是说在心理上不愿意别人有联系。那么我想说的是,不接电话算不算一种SI呢?

现代社会通讯十分发达,甚至说过于发达了。电话、邮件、短信、微信、FaceTime等等。曾经言情小说中“无论何时、无论何方,我都与你在一起”如今已成为现实。然而这是一种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吗?或者说,当我们不完全接受这个现实,究竟使我们自身的问题,还是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的问题呢?其实也不是想找借口,什么“错的不是我,二是世界啊”这种中二的话完全不是我想表达的观点,我这里说的社会是说我们肯定在一天的某段时间是不希望被某个人或者所有人别人联系到的(极端地说,没有人喜欢在睡觉或者上厕所的时候接电话吧),而在这时我们的手机,我们一切迫不及待申请的社交账号都变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再者,我也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完全不跟外界联系,我是指除了必要的联系之外(比如工作)的联系是否有必要过度地频繁。

就结果来说,似乎是因人而异的。

就像是会交朋友人,在网上一样有很多粉丝;而不那么外向的小伙伴申请再多的账号也只有公众号和营业号定期联系你。喜欢聊天的人,似乎普遍不觉得这是个问题,而喜欢独处的人如果选择不接电话,多多少少会感觉到一种压力。在以前没有这么多通信手段时,喜欢独处的人,可以隐藏在不发达网络与昂贵的电话费用中而不必自责。现在呢,不接电话被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没有及时回电话会被当做是轻视对方,如果没有及时回电话还没有适当的理由,那基本上就友尽了。而且显然,“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不能算作合理解释。

其实我认为这种social convention是不公平的。不同于面对面地对谈话者不理不睬被归为不礼貌的情况,现代通讯并没有给人们“不面对不想说话(即使是暂时)的人”的选择自由,我们都被别人默认为“时刻准备着”。当明确表达拒绝被认为是不友好,而又没有回旋手段的时候,我想除了社交狂热者之外,大家都会觉得很有压力吧。

我觉得我们应该以己度人,在private time里,充分理解别人不愿意和你联系的心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焦虑狂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