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圈里,特别流行一个定律,叫一万小时定律,当然这个定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这个定律其实特别简单,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父亲就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
美国游泳好手麦克 · 菲尔普斯,除了拥有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外,他每天练习8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才成就了他一人独得8面金牌的奥运奇迹。
电脑天才比尔·盖茨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之后他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到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练习时间起码超过了1万小时。
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1万小时以上,才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在最枯燥的重复中,他知道什么才是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这样的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
如果觉得这些大神离我们太过遥远,那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你应该听说过吧?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
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坚持学习两小时。
如果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
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后来凭借《明朝那些事儿》一举成名。
觉得想写这些,只是因为反观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实在是太沉不住气了,浮躁、焦虑、犹豫、迷茫、功利。
脑子一热办了个健身房年卡,可没想到一年都没去过几次,当初热血沸腾,如今意兴阑珊。
再完美的身材诱惑都敌不过一次偷懒,除此之外,辛苦挣来的钱也牺牲得很无辜。
想去报个英语班,幻想着某天的出国梦,可一想到投入时间太长,怕自己坚持不下去,犹犹豫豫之后又放弃了。
想去做什么事情,要不是觉得这个太难,就是那个太烦。
还不如追个剧、褒个综艺和看个电影来得痛快。
一到周末就睡懒觉,想着去哪儿Happy,觉得辛苦了一个礼拜了,应该要好好休息。
做了一点事情就觉得自己很累,认为自己老不容易了,该给自己点个赞。
嗯,是的,这就是你,总能给自己找到理由。
可是你不知道有些人从不睡懒觉,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人家就是能做到,而且对他们来说,那已经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事了。
可能你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是的,我身边也没有,我也不是,因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我是一个做了决定就立马去做的人,而且一定会把那件事情做完。
我行动的出发点是决定,当我做出决定了,就一定会去实行,如果我还做不了决定,那我先就先不去做,也不会因此而烦恼。
做决定之前,我通常也不会思考太久,只要觉得自己的时间和状态各方面都合适,先去做就是了。
因为很多事情在你一直犹豫不决的时候,别人早就去做了,而你还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犹豫不决里,这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1万小时是很长的,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能做到,但如果你仍有点积极上进之心,就必须要有这样的觉悟,你可以弯道超车,但绝对没有捷径可走。
如果你能把这1万小时看成像马拉松一样,一步一个脚印,一段时间一个站点,把过程阶段化,享受其中,享受每一个阶段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1万小时迟早会有被攻破的一天。
就算是最终你没有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起码可以让自己更充实点,不是吗?
小冰同鞋 | 以文为歌,以乐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