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我们终将要面对的衰老和死亡

对于正处在30岁最好年华的自己来说,自然的衰老和死亡对我而言有点遥远。不过总会有身边的人在经历这种时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而我和我的同龄人就是其中的一员。如何安顿晚年、处理致命疾病?《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回应了这一关切,让我们一睹美国社会是如何处理病、老、死这些问题的,对我们有深刻的思考意义。

作者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也是克林顿、奥巴马两届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金融大鳄查理·芒格看完他的书后立即给他寄去了一张两万美元的支票,感谢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更难得的是,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文笔也相当不赖,在《纽约客》上所著的专栏文章在公众中反响巨大。他还出版过4本书,其中3本书《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和这本《最好的告别》都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年度十大好书。是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2003年美国最佳短篇奖得主,2002及2009年美国最佳科学短篇奖得主,2009年荣获哈斯丁斯中心大奖,2004年被《新闻周刊》评为“20位最具影响力的南亚人物”之一。

当衰老到达一定阶段无法进行自主生活的时候,对于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来说,养老就是一个逃不掉的话题。在中国当前社会来讲,主要是家庭养老和疗养院两种模式。家庭养老也许能够让老人能够感到亲情的温暖,但在现在的双薪家庭、代际隔阂、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面前这越来越难以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方式。而养老院最大的问题则是将生活其中的人控制在一定的规则之下,完全没有自主性而言,也就是说这再也不是他们原来的“家”了。这里总会弥漫着各种孤独感、无助感、厌倦感和了无生气的气息,也许生命是延长了,但生活的质量被忽视了,更遑论快乐了。

美国社会的养老也经历过这种阶段,但他们比我们更早的尝试更多的养老模式。在书中作者通过亲历的十几个小故事,向我们分享了几个案例:“辅助生活机构”——提供的服务与疗养院差不多,但住户拥有带完整浴室、厨房和可以锁前门的私人公寓。最大的区别在于住户是这所公寓的主人,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而不必觉得被机构化了。“伊甸选择”——在养老院中引入了两头狗、4只猫、100只长尾小鹦鹉、一片菜园和一个花园,并且所有护理员工的孩子在放学后也可以一起过来玩。这些生物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带来了生命之光,他们自愿负责这些生活的生活起居。从数据来看养老院的死亡率降低了15%,但其实养老院曾经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有效的降低了,这些也许从数据中看不出来,因为医学专注于修复健康,而不是心灵的滋养。但不要忘记有价值的生活不管在任何阶段都是需要的。


他作为医者,通过亲历的十几个小故事,揭示了临床医生的精神发育历程,讨论了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三大话题,也映射了他的生命之思和医学之悟。他讲他妻子的姥姥高龄独居的故事(从自信走向自欺,再到可悲的历程),讲一对医学专家服务是如何一步一步迈入衰老,先后失能、失明、失智,生活品质逐步下滑直至深渊。讲即使是他深爱着的父亲走向死亡,他也爱莫能助。

在我们看来,似乎美国的医疗和养老状况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令我等艳羡。可实际也并非完全如此。他描写的那些被过渡、无效治疗折磨的病人在“奢侈地遭罪”,读来也令人唏嘘。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美国社会化养老的遍地开花的多种尝试。比如有的养老院用两条狗、4只猫、100只长尾鹦鹉、一片菜园和一个花园,向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发起了猛攻,最终竟然使死亡率降低了15%。医学专业人士往往专注于修复健康,可是心灵的滋养也更为重要呀。有时候一种好的理念

国内的养老院,我也去过,但次数不多。每次去的时候感觉每个老人都是被“关”在救济院的“犯人们”,没有快乐而言。我想象,当我们衰老、脆弱、没人帮助就无法生活的情况下该怎么办?住在家里?那会是一种累赘。也许我还是会不得不去选择住在养老院里,但我希望这个养老院就像现在的小区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这个小区里面住的都是和我一样状况的老人,另外还有专门的辅助机构来辅助我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如饮食、医疗、娱乐等等。和现在的养老院不同的是,我的房子还是我做主,我有自己的空间和安全感。最好的是如果这个小区离小孩子的学校近就更好了,这样他们在放学的时候可以过来玩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生气。

以中国目前的人口趋势发展,养老这个话题已经渐渐被大家提及。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度过晚年生活,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将要来临的死亡是我们都要考虑的问题。这其实并不遥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好的告别》——我们终将要面对的衰老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