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4 | 最小可行产品

导语:今天进入《精益创业》第六章-测试。作者花了20页,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就是告诉你一件事,先开发一个最小可行产品。


        前几天听罗胖讲“中央实验室的没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几个中央实验室,比如施乐实验室和贝尔实验室。施乐实验室是许多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地。施乐实验室有多牛?比如,个人电脑、激光打印机、鼠标、图形用户界面等等。那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来计算机革命需要的所有重要技术,几乎都诞生在这家实验室。有人说,当时全世界计算机顶尖人才,有一半都在这里工作。

        更加大名鼎鼎的,还有贝尔实验室,它当时属于AT&T公司。贝尔实验室成立以来,已经获得27000多项发明专利,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项,还获得了8个诺贝尔奖,比大多数国家的获诺贝尔奖的次数都多。

        1996年,贝尔实验室被划归朗讯科技公司。2008年,在多年亏损以后,朗讯科技公司决定出售贝尔实验室大楼,据说开发商打算将其改建为商场和住宅楼。

        施乐实验室更惨。施乐公司漫不经心地错过了信息革命时代,从行业领导者变成了普通的公司。到了今天,施乐只是勉强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少数领域还有一些市场份额。至于它那间著名的实验室,2002年成为独立公司,已经很久没有传出什么消息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司把实验从实验室转移到了了生产线上,用最小可用产品来做实验,然后不断的迭代升级,从而大大降低了开发周期。中央实验室时间和经济成本太高,所以逐渐就被淘汰了。

        这也是我们今天我要讲到的“MVP最小可用产品”。


一、什么是最小可用产品?

        什么是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我翻遍了原书,也没找到作者对给出一个严格的定义。

        我找了MBA智库给出的解释如下:

  最小可行产品是指以最低成本尽可能展现核心概念的产品策略,即是指用最快、最简明的方式建立一个可用的产品原型,这个原型要表达出你产品最终想要的效果,然后通过迭代来完善细节。该术语由弗兰克·罗宾逊和埃里克·里斯推广于Web应用程序 ,它也可能涉及到进行市场前手的分析。

  一个MVP是不是最小的产品, 它是一种策略和流程指向制造和销售产品给客户。 它是构思一代,原型,演示,数据收集,分析和学习一个反复的过程。 一目的,是尽量减少花费在一个迭代的总时间。 该过程被重复,直到所希望的产品,市场拟合得到的,或直至该产品被认为是不可存活。


二、为什么要开发最小可行产品?

        传统的产品开发需要耗费很长的筹划时间,反复推敲,尽量把产品做到完美。与之相反,最小可行产品的目的则是开启学习认知的流程,而不是结束这个流程。最小可行产品并非用于回答产品设计或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以验证基本的商业假设为目标。还记得我们上篇笔记提到的两个假设吗?价值创建假设和价值增长假设。

        通常在创业的初期,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的顾客是谁?他们到底有什么需求?如果仅凭假设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开发出一个产品出来,结果,市场并不买账。这样的创业风险太大,非常容易失败。

        从小米成立到MIUI问世,仅仅用了4个月。 2010年4月6日,小米成立;同年8月16日,MIUI第一个内测版本发布,适配机型为Nexus One,内测人数仅有100人,这也是小米的第一批天使开发者。这个版本的MIUI就是小米的最小可行产品。小米每周手机客户的反馈和信息,每周推出一个修改后的版本。到了2015年2月,MIUI的全球用户超过1亿人。


三、怎么开发最小可行产品:

        作者给出了几个案例和建议:

      1、视频化最小可行产品。你要开发的产品需要非常复杂的技术,你现在只有一个理念,还无法去做一个成品出来?那该怎么办?做PPT,无休止的去路演吗?你会经常被叫Cut,然后问你有没有样品展示。

        作者建议,你可以做一段视频,向顾客演示你的产品的实际工作情况,然后来验证顾客是否需要你的产品,是否会购买?

        2、贵宾化最小可行产品:

        创业的早期,只有几个人会使用你的产品,不要灰心丧气,你可以对这几个顾客进行贵宾式的服务,跟顾客之间不断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不断去改进自己的产品。这样的贵宾式服务,就是一种最小化可行产品。

        最小可行产品在很多人严重代表着低劣,不合格,跟传统的质量观念格格不入。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必须向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设计思想等等都是追求高质量。

      但追求高质量的前提是,这些企业非常了解哪些产品特质对于顾客更有价值。而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最小可行产品需要我们有勇气去验证自己的价值假设。如果顾客的反应和我们期待的一致,我们的假设就是对的。如果我们发布了一款产品,顾客甚至早期使用者都无法弄明白如何使用,那我们必须反省以改变。

        精致创业模式和开发高质量的产品并不矛盾。我们必须把传统的专业标准放一边,尽快进入“经证实的认知”环节。

        作者还提到了,创业者怕自己的idea被抄袭复制,这是很多创业者的梦魇。在中国,有很多打着创业服务中心或者投资人的旗号,到处找有一些不错的创业idea,然后迅速的抄袭或者转卖。唯一的办法,就是你跑得比别人更快,从一个idea到一家创业公司,距离可能要以光年为单位计算。就看你和你团队有无快速设计最小可行产品,然后不但验证假设,最终建立认知,进入量产阶段的能力了。

        最后,你需要一颗大心脏。最小可行产品,简化到了极致,极有可能你会接收到来自顾客的大量负面的信息反馈,你的假设还有可能完全就是错的。这个时候,不要试图把自己保护起来,而是要做到努力倾听顾客的声音。


我的评论:

        最小化可行产品思维,正在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腾讯公司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就是这个思维,不要想着憋个大招,发出来就干死所有竞争对手,一呢这个想法太天真,二呢,你憋大招的时候,你可能已经死掉了。

        延伸到工作上,很多人不喜欢沟通和汇报,接了任务,一个人闷头干,全部弄完再交差。你弄出来的东西跟上级的要求可能完全相反的,或者说,你弄的东西并不完美,但留给上级的时间并不多了。其实可以参照最小可行产品的理念,接到任务后,把你的理解和想法跟上级做一个沟通,达成认知上的一致。再去工作,当然在工作过程中,最好也有几次沟通。


        小结,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一种最快,最简单的方式构建出来的产品模型,用于检验创业的价值假设是否正确。创业有风险,需要用最小化可行产品来投石问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益创业》-4 | 最小可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