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掌握『控制论』思维方法

3分钟掌握『控制论』思维方法_第1张图片
控制

控制论是由美国人诺伯特·维纳于1948年提出的,此人是一位神童,狠角色,跨领域像游戏一样轻松,在哈佛教过哲学,在MIT教过数学,此外还研究过动物学、逻辑学等,其发表了《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中文名:《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奠定了控制论的基础。

什么是控制论?

控制论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有三个核心观点:

  • 系统要有一个目标,也即稳定的平衡状态;
  • 外部环境作用到系统时,系统必然会做出反应,然后反过来影响系统本身;
  • 为了动态维持稳定状态,系统具备自调节的能力。

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具体说明控制论思维的应用:

吴军在《硅谷之谜》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论点,认为是包括控制论在内的新思维、新方法是硅谷持续创新的核心奥秘。

认为硅谷的公司在宽容失败、快速调整方向、理解叛逆精神等方面形成独特的文化,每个公司实现具体目标时,能够根据市场、反馈等信息动态响应,从而紧抓时代脉搏,保持领先。

书中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二战期间,导弹之父冯·布劳恩最开始根据机械思维制作导弹,也就是预先将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计算导弹的落点。但是实际情况是导弹误伤了很多无辜百姓,是因为发射导弹时以及发射过程中的变量,都会出现超出预先考虑范围。

在二战25年之后,冯·布劳恩设计的火箭将阿波罗11号精准的送到了月球表面的预定登陆地点,这和二战时导弹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其本质就是利用了控制论的方法,在登月过程中实时根据内外部数据进行自行调整。

当然,目前大火的各种AI、自动驾驶等系统底层都有控制论的身影。

《深度案例思考法》书中提了一个问题:在组织管理中,从下至上的增量改进会带来质的变化吗?

在传统观念中,管理必须由高层从上至下来设计,才会产生质的飞跃。为此,有研究人员进行了典型的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了一个逐渐衰落的老式教会,通过开放给无家可归人员提供食物这一简单的做法之后,在不断的增加一点点微小的改进,包括看牙,之后引入更多的医疗服务等,最后引发了整个教会的勃勃生机,发生了质的改变。

书中给出的原因是:这是因为每个改进,都会带来不同的变化,尤其是整个受众人员的比例在不断的调整,直到到达某一个临界点之后,整个教会的性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是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当一个非常小的做法执行之后,教会为了维持平衡状态,系统必然会根据新做法带来的变化自我调整,随着调整的不断进行,整个教会的性质发生质变自然而然。

这个结论在管理学上是翻天覆地的,以往的自顶向下的方法新的条件下不再是最优方法。比如,微信就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动态倾斜资源,在腾讯内部被孵化出来的。

互联网开发和传统软件开发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小步快跑、收集反馈、快速迭代,后者是事先定义好大而全的需求文档,如在开发过程中变化需求文档,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从互联网开发的特点看,简直就是对控制论思维最好的应用。

如果一个产品,半年才发一个版本,基本上可以判死刑了。因为过去的每一天都有新的变量引入,今天的版本竟然还是半年前的设想,结果不言自明。

明智的人都是活在未来的。路径可以不明确,但是要勇于开始。

按照控制论的思维来看,就是先根据当前自己能够做的判断,迈出第一步,之后在观察、分析、调整路径,最终逼近自己未来的目标。

由于『未来的目标』在牵引着整个人生的轨迹,所以,即使有弯路,可以想象,必然有弯路,但可以心态更加平和的响应外部的各种不测,从而控制好自己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3分钟掌握『控制论』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