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工具简史

一、智力工具简史

风起于青萍之末。再伟大的发明创造也是来源于一些细微的改变。人工智能虽然似乎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科技成就,但是它也是来源于人类长期以来对于智力工具的不懈创造,也自然就带有着智力工具的主要特征。


     让我们先从一个传说开始。

     远古黄帝的时代,相传有一个叫仓颉的官员。由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牲畜和存粮的数量大大增长。为了避免给王国人口分配的粮食不均,黄帝就分派仓颉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很快就熟悉了这份工作,把牲口和食物的数量牢牢记在心里。可牲口、食物的储量是不断变化的,年景好的时候增加,年景差的时候减少。光凭脑袋,很难把所有事情记得很清楚。怎么办呢?

     仓颉想了个好办法。他在绳子上打结,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结的数量代表数目。这种结绳记事的方法即使到了现代,在非洲的某些部落里还能发现。但绳子能记录的事情非常有限,随着仓颉管的事情愈来愈多,比如每年祭祀的次数,猎物的分配,人口的增减,仓颉发现光靠绳子是不够用的。他只好继续想方法。

     这天,他跟随大家出去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位族老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那有野兔;一个老人要往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羚羊;一个老人偏要往北,说刚刚有群鹿经过,不马上追上去,就来不及了。仓颉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辨认地下野兽的脚印认定的。仓颉灵光一现: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兴冲冲地拔腿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开始是有了“一、二、三”等数字符号,后来又加上表示各种事物的文字,仓颉终于把仓库事务管理得头头是道。(《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

仓颉造字虽然可能只是个传说,但是它代表了人类不再仅仅限于创造辅助体力劳动的工具,而是开始了对智力工具的创造。通过文字,人类可以把信息分类记录、留存,让大脑的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中解放出来。人类的智慧就这样开始迅速地扩散,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来。无论是之后的纸张、算筹、算盘,还是最近的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其本质都是人类对自己智力的倍增器。人工智能虽然功能强大,在很多领域开始逐渐战胜甚至替代人类,但是从本质而言,它还是没有脱离工具的范畴。从工具的角度来看待人工智能,更加有利于我们对它进行客观的分析。

有了文字记录和数字描述,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地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和发现的历程。人类开始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抽象出来,并且用数字工具进行精确描述。这就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并最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已经能将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现象通过理论规律刻画出来,并进行定量化的描述。如果将这种描述以计算机的方式解释出来,或者说,用计算机算法编写出来,就能将现实世界以某种方式移植到虚拟世界中。因此,有些人就喊出了“一切即算法”的口号,从某种意义看,这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这种说法还是低估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也加剧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在科幻世界里,人类甚至被描述为可能生活在某个庞大的人工智能世界里。实际上看,我们似乎更应该说,“一切皆有规律”或“一切皆有因果”。毕竟,从文字的发明开始,人类就开始不断地对现实世界进行越来越确切的描述。算法,无非都是人类对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总结,并且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而已。只是,这种规律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都能被人类所彻底洞察,还是只能被人类无限接近却永远不可完全了解,现在还无法确认罢了。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科技的发展让辅助体力的工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们不需要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也不需要在道路上肩扛手挑,人类发明的各种机械代替了人类,无限延伸了人类的体力,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但是,人类的大脑依然没有得到解放,智力的工具并没有太大的进步。人们一度认为,智力是人类专属的能力,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高礼物,是无可替代的。直到20世纪的到来,电子管的出现让电子计算机成为可能,而两位划时代的大师的出现则真正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智力工具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