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59,12-15-3,告子章句下15-3》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59,12-15-3,告子章句下15-3》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今天是丁酉年癸丑月庚申日,腊月十二,2018年1月28日星期日。

"恒"字解作"常"字。衡,是不顺的意思。作,是奋起。征,是征验。喻,是通晓。

上一节,孟子讲解说,圣人和贤人虽然授命于天,但必由困苦难行而后才能兴起。

"困穷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这是儒家的成功原理。

这一节,孟子将此原理运用到中人身上,所以,这节的内容对大多数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这节三句话,第一句是总纲"人恒过,然后能改"。后二句分述认识错误的内外两个类型。内则"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外则"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常言道,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这句话背后有两条秘密:

第一条人人皆知,就是不要害怕犯错;

第二条则少有人知,就是不要轻易惩罚错误。

这一条与现代教育界和管理界流行的理念大相径庭,人们以为,惩罚错误就能改正行为。儒家却不这么认为。儒家认为这种措施放在社会治理领域行得通,放到教育和管理领域却适得其反。

为什么呢?

首先,社会治理的特点是强制,而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则是教化;

其次,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规范行为,而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则是变化气质。所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企业管理,不适用以惩罚为主的方法,因为教育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不允许问题产生和发生,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问题并不会因为愿望而真的不再产生和发生,只会被掩饰和掩盖起来,其后果只能是一个:等到问题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然后集中爆发。这属于"讳疾忌医"的现象。这种简单粗鄙的心智方法,只会营造回避问题和掩盖问题的风气。这是想一劳永逸的思维模式,这是懒惰和懦弱的思维模式。

孟子说,过失是好东西啊!一定是先有过失,然后才有惕然省悟的机会。

这可以归结为"过失机制"。

人不是机器,人不是"算法"。人的世界是过失不断的世界,这是人类作为有机生命体,有别于机械与电脑的特有机制,我们不应该为此感到自卑,而是认识它和运用它,过失可是好东西啊!

"人恒过,然后能改"!

通过过失的刺激,通常能够促人深省,幡然改图,有所惩于前,则有所儆于后,这是人性。我认为,这是可爱的人性,应该去接纳和拥抱的人性。亦决心以此作为准则,运用于生活和工作的管理中。

虽说应该接纳过失,但不等于纵容过失,说到底,过失只会坏事,不能成事,因为,世上的事,不慎其始则不能善其终,只有在正确轨道上反复练习才能得到正果。可以说,儒家讲终始,讲先后,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中人之性,稍有怠慢和懒惰,就无法做到谨于平日,这就是"非善始"走向"非善终"的起点,等到那事势穷蹙,仓皇失措的时候,心志遭困苦,困而不舒;思虑被阻塞,衡而不顺,思前算后,都过不去,然后悔过自新,奋然感发而兴起,精神意气都从那激愤中鼓动出来,那些平日怠慢懒惰的毛病,或许就有决心改正了。

世上的事,始于隐微而成于显著。中人之资,稍有昏昩,就不能烛于隐微,直到事理暴著,掩护不得的程度,征验于人的脸色,发之于人的言语,群讥众讪,难堪至极,然后反听内照,豁然警悟而通晓,聪明智慧,都从那蔽障中冒出来,那些平日里昏昧的毛病,或许就会下决心改正了。

2015年,金秋时节,梧桐满地。我在开车,身旁人的放肆一下子刺激我,令我意识到过失在我,决心往后的全部日子做到两条:毋自欺;自知之明。

张居正先生说,困心衡虑而作,则虽柔必强,征色发声而喻,则虽愚必明,这与圣人和贤人的动心忍性,增益不能的目的和作用,"其机一也",可见,人不患其有过,而患起不能改。成汤就不说自己无过,只说自己改过;孔子不说自己没缺点,只说自己补上不足。立志圣贤事业的人,毋自弃!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59,12-15-3,告子章句下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