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书,可能暂时没用,但是不会永远没用

小时候的我真的不爱看书。说来惭愧,现在和周围的同事聊起来,四大名著他们不仅看了一遍,有的甚至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我,别说看一遍了,《西游记》的认识完全停留在86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只知道有林黛玉和贾宝玉,其他两大名著就更不用说了。

不记得具体什么时候起突然爱看书了。

第一次爱看书大约是初中吧,但那时候爱看书多半来自考试,看的内容也跟考试有关。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对我的爱好从来都是支持的。每个周末没事我总爱去逛书店,妈妈会悄悄给我一百两百,然后说:“看上喜欢的书别舍不得买,平时不给你零花钱,但是买书我们还是支持的。”那时候还没有“当当网”,书店卖的也都是原价。但是,只要看上喜欢的书,我总爱买回家,因此每次从书店回家书包里都会多几本书。

后来上了高中,离家住校,每个月都固定有一笔生活费,买书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肆无忌惮”了,因此,看书热情也淡了很多,但每个月还是总会给自己买上几本。

上了研究生之后,每个月有了一笔固定收入,虽然不多,但是除去吃的,总能剩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一直不是个爱美的女孩,买衣服买鞋这种事情只有哪天突然想买了才会去逛,但每个月,我总要照例给自己添置一些书,而且如果不买就会难受。特别如果遇到网店做活动,原价书折扣之后还打折,那对我来说就像过年,以至于后来跟送快递的叔叔都熟了,哪天没有快递,下次送快递遇到了他总会好奇问一句:“之前买的书还没看完啊?”。

别的女孩宿舍里最多的可能是衣服、鞋、包,而我最多的是书。宿舍一个书柜全是书,抽屉打开也是书,甚至于办公室我专门给自己桌子旁边找了个地方放了个书架。每次搬家我就那句话: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当然,上了研究生后买书不再是原来那样围着考试转了。我开始从书中寻找自己想要的。

一直待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离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远,说好听点叫“越来越单纯”,说难听点叫“EQ越来越低”。甚至于有时候出去跟人打交道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握手,什么时候该坐下。

这时候我就比较喜欢从书中给自己补充营养。我的书各种类型的都有,以历史、励志和管理类居多,小说最少。不知道为啥,我一直对小说类的东西就不来电,同学推荐的小说,看不了几页我就会睡着,至今记得的看完的一本小说应该就是郭敬明的《幻城》了,那也是在这本书火过之后被N个同学推荐了无数遍之后才耐着睡意看完的,但故事内容现在完全想不起来了。

说实话,刚开始看书我并没觉得改变了我生活什么,我每天依旧那样,遇到开心的事情总是乐得像个疯子,遇到难过的时候总是哭得像个傻子。

但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渐渐地我发现,原来情绪总大起大落的自己开始会“修生养性”了。开心的时候也会告诉自己,保持个度。难过的时候会安慰自己,坏的总会过去。最明显的变化,遇到一些突发状况,不再会根据别人的说辞而人云亦云了,会自己思考,自己判断是非,然后选择怎么做。

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思想,慢慢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三观”了。也慢慢地学会了善良,但也保持锋芒。

25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迷茫的年纪,在一个默默无闻的位置上付出着,每天朝九晚五,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也没有属于自己的车。但很高兴的是,因为看书沉淀的东西让我我的心里不迷茫。我没法具体表达自己未来应该要成为什么样子,但我很清楚,自己现在做的,是我想要的,而且,坚持下去,我就会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

生活在成都,但是我不会打麻将。有朋友问我,你这样的生活不会很无聊吗,我回答,不会,因为我有书啊。朋友总是开玩笑:“都学霸了,别再弄成个书呆子。”这时候我不会生气,因为我明白,自己看书,可能现在“呆”,但总有一天,我会因此而变得更好的。

现在的我,无论走到哪里,手机上总有一个阅读的APP,包里也总装着一本书。坐地铁没事干,我就拿出手机看电子书。跟朋友相约出去玩,我提前到了没事做,就打开包里的书来阅读。

虽然社会阅历不丰富,但我在努力改变自己。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无论是和新认识的朋友还是和老板出去工作结识的领导交流,我都不再怯场,有时候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是不至于犯忌讳。

我喜欢阅读,阅读改变着我和我的生活。我不再“任性”,而是有了“个性”。我也不再“单纯”,而是学会了“善良”。我还在改变,我也相信有一天我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

读书,可能暂时没用,但是绝不会永远没用。多看书,应该是最便宜也最舒服的投资了吧。愿你在书的海洋里找到那个最想成就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看书,可能暂时没用,但是不会永远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