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聋啊”

“你聋啊”_第1张图片
勿言勿听勿视

文:Recycler
周五下班,路过一间暑假兴趣学习班,正赶上学生放学,门口围了几圈等待的家长。
前面站着一位中年大姐,在喊一个名字,喊了两声,我没听清,我想应该是叫孩子。前方十几步的距离一个小朋友在呼叫几声后,终于发现这位大姐,迅速向大姐走来。大姐责怪的说“你聋啊”
我听了这三字,那个刺耳啊,那还是自己亲生儿子吗?我这个外人都心疼。人家母子的事,我管不了,眼不见心不烦,速速离开。
但是“你聋啊”这三个字让我思考良多。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先从源头猜起!小朋友,七八岁的样子,短裤T恤打扮。从暑假兴趣学习辅导教室出来。兴趣辅导班分两大类,一类是语数英,一类是书法美术唱歌跳舞弹吉他,前一种是为了应试教育,想提高考试成绩,后一种是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我不清楚小孩学的哪一类,但是无论哪一类,都表明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什么家庭去兴趣辅导班?家庭简单分为三大类,有钱、没钱、小康。有钱的家庭不屑于让孩子去培训班,都是雇佣家庭教师上门服务。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些富裕家庭有意培养孩子的集体学习意识。穷人家的孩子也没钱送小孩去学习,暑假、寒假孩子都是散养,但也不排除勒紧裤腰带,紧衣缩食对学习有憧憬有远见的家长。去辅导班的大多说还是中产阶级小康家庭,对孩子给予了厚望,无论学好语数外,还是学好跳舞或书法,都可能在将来生存更容易一些。家长未尽梦想,都寄托于孩子身上。
再近看孩他妈!珠圆玉润,身着红底大花衣。我也不是歧视胖子,在人们潜意识里,胖子和富贵是画等号的,尤其是万恶的旧社会,恶地主和懒皇帝都是胖子的形象,平民百姓清一色的麻杆。再看看我们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至少都能吃饱饭,人们的胖瘦也看不出家庭的贫富。像是到了新陈代谢降低,喝凉水都长肉的年纪,更看不出贫富。我也只是扫了一样小孩他妈,没细看。如果细细琢磨也许还能猜出点东西。
综上两点,以一个不靠谱非著名侦探的猜测,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康之家,如同人海之中的你我他。
我们需要这类的话语吗?
“你聋啊”类似的还有“你瞎啊”“你傻啊”“你找死啊”等等,这些常用语句,我们或多或少都用过。这些词中都含有一个负面的词语。说话者试图用一些负面的词来警醒对方,中国人不诚实,也不是真希望对方聋。就是吓唬一下对方,让对方长长记性。为什么要用负面词语?仔细想想自己以前的事,唯有负面的事记忆犹存,至于奖励、表扬的事记忆已经模糊。扯远一点,说说我的故事。五六年级生物课考试,我将“灯泡”写成了“灯炮”,我们那个老师特别严格,错一个字就用竹板打手一次。我心里那个怕啊,虽然也没打,但是这事我一直记在心里。举这个小例子,意在表明,人是记仇不记恩,记坏不记好的。孩子他妈也是利用了人性,让孩子长长记性。既然这种教育如此好用,为什么不普及。想想极端的情况,一言不合就挨打,考试不好就挨打,不论自己对不对,你就得听我的,不听就挨打,整个世界充满了刀光剑影。这不就成了强迫教育,你就得听我的,胆敢反抗,打得你皮开肉绽。棍棒底下无孝子,孩子被打久了,自己也会失去信心,开始怀疑人生。毕竟是亲生的,像是白雪公主和后妈,灰姑娘和后妈,舍得下手,那不是亲生的。棍棒之下,虽然强迫记住了东西,就怕心底留下暴力的种子,等种子长大发芽成熟,又开始将种子传播给下一代。这对于一个社会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教育是什么?一个智力情商开化的人教育一个智力情商还处在懵懂的人,教育者应该耐住性子,循循善诱。知识是慢慢的积累,教训是慢慢的总结。天下没有笨孩子,只有没找到教育方式的父母。“你聋啊”这类带负能量的词还是不说为好。
给我的启示
在小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早识别的是好坏的概念。好的事物,可以碰触,人人喜欢。坏的事物,禁止触碰,人人讨厌。“这是臭臭,不能碰,我们不喜欢它。”小孩子心里就有了这印象,也许一次两次记不住,次数多了也就形成条件反射。突然一天家长有意无意说孩子“你这个臭臭”。小孩的世界我不懂,若是我是小孩我接受不了。权威的家长认定我是臭臭,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只能一个人哭一个人玩,只能找其他臭臭玩。如果我是孩子我就这么想。一个孤单的灵魂产生了,一个孤僻的性格诞生了。在社会上害羞内向算是好事,要是跟着地痞流氓学坏了,这责任算谁的?我的理由,在孩子认知好坏以后,尽量不要用负面的词来形容小孩,无论是暴脾气时的气话,还是开玩笑时的胡话,说话慢一点,说话要经过思考,切忌信口开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成年人脸皮厚了,开开玩笑无伤大雅。当面对小朋友的时候,一定要三思。
当有个对我说“你聋啊”。我心情好的时候就回他“不但聋还瞎。”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回他“你哑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