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玉刚说写作平台
[1]提供写作赞助原作者:
水晶虾饺
[2]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玉刚说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本篇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 TCP/IP,然后通过实现一个 echo 服务器来学习 Java 的 Socket API。最后我们聊聊偏高级一点点的 socket 长连接和协议设计。
TCP/IP 协议简介
IP
首先我们看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IP 协议提供了主机和主机间的通信。
为了完成不同主机的通信,我们需要某种方式来唯一标识一台主机,这个标识,就是著名的IP地址。通过IP地址,IP 协议就能够帮我们把一个数据包发送给对方。
TCP
前面我们说过,IP 协议提供了主机和主机间的通信。TCP 协议在 IP 协议提供的主机间通信功能的基础上,完成这两个主机上进程对进程的通信。
有了 IP,不同主机就能够交换数据。但是,计算机收到数据后,并不知道这个数据属于哪个进程(简单讲,进程就是一个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TCP 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能够知道这个数据属于哪个进程,从而完成进程间的通信。
为了标识数据属于哪个进程,我们给需要进行 TCP 通信的进程分配一个唯一的数字来标识它。这个数字,就是我们常说的端口号。
TCP 的全称是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大家对它说得最多的,大概就是面向连接的特性了。之所以说它是有连接的,是说在进行通信前,通信双方需要先经过一个三次握手的过程。三次握手完成后,连接便建立了。这时候我们才可以开始发送/接收数据。(与之相对的是 UDP,不需要经过握手,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三次握手的过程。
- 首先,客户向服务端发送一个
SYN
,假设此时 sequence number 为x
。这个x
是由操作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生成的,不妨认为它是一个随机数。 - 服务端收到
SYN
后,会向客户端再发送一个SYN
,此时服务器的seq number = y
。与此同时,会ACK x+1
,告诉客户端“已经收到了SYN
,可以发送数据了”。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SYN
后,回复一个ACK y+1
,这个ACK
则是告诉服务器,SYN
已经收到,服务器可以发送数据了。
经过这 3 步,TCP 连接就建立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三点:
- 连接是由客户端主动发起的
- 在第 3 步客户端向服务器回复
ACK
的时候,TCP 协议是允许我们携带数据的。之所以做不到,是 API 的限制导致的。 - TCP 协议还允许 “四次握手” 的发生,同样的,由于 API 的限制,这个极端的情况并不会发生。
TCP/IP 相关的理论知识我们就先了解到这里。关于 TCP,还有诸如可靠性、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等非常有趣的特性,强烈推荐读者看一看 Richard 的名著《TCP/IP 详解 - 卷1》(注意,是第1版,不是第2版)。
下面我们看一些偏实战的东西。
Socket 基本用法
Socket 是 TCP 层的封装,通过 socket,我们就能进行 TCP 通信。
在 Java 的 SDK 中,socket 的共有两个接口:用于监听客户连接的 ServerSocket
和用于通信的 Socket
。使用 socket 的步骤如下:
- 创建
ServerSocket
并监听客户连接 - 使用
Socket
连接服务端 - 通过
Socket
获取输入输出流进行通信
下面,我们通过实现一个简单的 echo 服务来学习 socket 的使用。所谓的 echo 服务,就是客户端向服务端写入任意数据,服务器都将数据原封不动地写回给客户端。
1. 创建 ServerSocket 并监听客户连接
public class EchoServer {
private final ServerSocket mServerSocket;
public EchoServer(int port) throws IOException {
// 1. 创建一个 ServerSocket 并监听端口 port
m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port);
}
public void run() throws IOException {
// 2. 开始接受客户连接
Socket client = mServerSocket.accept();
handleClient(client);
}
private void handleClient(Socket socket) {
// 3. 使用 socket 进行通信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v) {
try {
EchoServer server = new EchoServer(9877);
server.run();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复制代码
2. 使用 Socket 连接服务端
public class EchoClient {
private final Socket mSocket;
public EchoClient(String host, int port) throws IOException {
// 创建 socket 并连接服务器
mSocket = new Socket(host, port);
}
public void run() {
// 和服务端进行通信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v) {
try {
// 由于服务端运行在同一主机,这里我们使用 localhost
EchoClient client = new EchoClient("localhost", 9877);
client.run();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复制代码
3. 通过 socket.getInputStream()/getOutputStream() 获取输入/输出流进行通信
首先,我们来实现服务端:
public class EchoServer {
// ...
private void handleClient(Socket socket) throws IOException {
InputStream in = socket.getInputStream();
OutputStream out = socket.getOutputStream();
byte[] buffer = new byte[1024];
int n;
while ((n = in.read(buffer)) > 0) {
out.write(buffer, 0, n);
}
}
}
复制代码
可以看到,服务端的实现其实很简单,我们不停地读取输入数据,然后写回给客户端。
下面我们看看客户端。
public class EchoClient {
// ...
public void run() throws IOException {
Thread readerThread = new Thread(this::readResponse);
readerThread.start();
OutputStream out = mSocket.getOutputStream();
byte[] buffer = new byte[1024];
int n;
while ((n = System.in.read(buffer)) > 0) {
out.write(buffer, 0, n);
}
}
private void readResponse() {
try {
InputStream in = mSocket.getInputStream();
byte[] buffer = new byte[1024];
int n;
while ((n = in.read(buffer)) > 0) {
System.out.write(buffer, 0, n);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复制代码
客户端会稍微复杂一点点,在读取用户输入的同时,我们又想读取服务器的响应。所以,这里创建了一个线程来读服务器的响应。
不熟悉 lambda 的读者,可以把 Thread readerThread = new Thread(this::readResponse)
换成下面这个代码:
Thread readerThread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readResponse();
}
});
复制代码
打开两个 terminal 分别执行如下命令:
$ javac EchoServer.java
$ java EchoServer
复制代码
$ javac EchoClient.java
$ java EchoClient
hello Server
hello Server
foo
foo
复制代码
在客户端,我们会看到,输入的所有字符都打印了出来。
最后需要注意的有几点: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所有的异常都没有处理。实际应用中,在发生异常时,需要关闭 socket,并根据实际业务做一些错误处理工作
- 在客户端,我们没有停止
readThread
。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关闭 socket 来让线程从阻塞读中返回。推荐读者阅读《Java并发编程实战》 - 我们的服务端只处理了一个客户连接。如果需要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可以创建线程来处理请求。这个作为练习留给读者来完全。
Socket、ServerSocket 傻傻分不清楚
在进入这一节的主题前,读者不妨先考虑一个问题:在上一节的实例中,我们运行 echo 服务后,在客户端连接成功时,一个有多少个 socket 存在?
答案是 3 个 socket。客户端一个,服务端有两个。跟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联的是本节的主题——Socket
和 ServerSocket
的区别是什么。
眼尖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在上一节我是这样描述他们的:
在 Java 的 SDK 中,socket 的共有两个接口:用于监听客户连接的
ServerSocket
和用于通信的Socket
。
注意,我只说 ServerSocket
是用于监听客户连接,而没有说它也可以用来通信。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他们的区别。
注:以下描述使用的是 UNIX/Linux 系统的 API
首先,我们创建 ServerSocket
后,内核会创建一个 socket。这个 socket 既可以拿来监听客户连接,也可以连接远端的服务。由于 ServerSocket
是用来监听客户连接的,紧接着它就会对内核创建的这个 socket 调用 listen
函数。这样一来,这个 socket 就成了所谓的 listening socket,它开始监听客户的连接。
接下来,我们的客户端创建一个 Socket
,同样的,内核也创建一个 socket 实例。内核创建的这个 socket 跟 ServerSocket
一开始创建的那个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接下来 Socket
会对它执行 connect
,发起对服务端的连接。前面我们说过,socket API 其实是 TCP 层的封装,所以 connect
后,内核会发送一个 SYN
给服务端。
现在,我们切换角色到服务端。服务端的主机在收到这个 SYN
后,会创建一个新的 socket,这个新创建的 socket 跟客户端继续执行三次握手过程。
三次握手完成后,我们执行的 serverSocket.accept()
会返回一个 Socket
实例,这个 socket 就是上一步内核自动帮我们创建的。
所以说,在一个客户端连接的情况下,其实有 3 个 socket。
关于内核自动创建的这个 socket,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它的端口号跟 ServerSocket
是一毛一样的。咦!!不是说,一个端口只能绑定一个 socket 吗?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够准确。
前面我说的TCP 通过端口号来区分数据属于哪个进程的说法,在 socket 的实现里需要改一改。Socket 并不仅仅使用端口号来区别不同的 socket 实例,而是使用
这个四元组。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的 ServerSocket
长这样:<*:*, *:9877>
。意思是,可以接受任何的客户端,和本地任何 IP。
accept
返回的 Socket
则是这样: <127.0.0.1:xxxx, 127.0.0.1:9877>
,其中xxxx
是客户端的端口号。
如果数据是发送给一个已连接的 socket,内核会找到一个完全匹配的实例,所以数据准确发送给了对端。
如果是客户端要发起连接,这时候只有 <*:*, *:9877>
会匹配成功,所以 SYN
也准确发送给了监听套接字。
Socket/ServerSocket
的区别我们就讲到这里。如果读者觉得不过瘾,可以参考《TCP/IP 详解》卷1、卷2。
Socket 长连接的实现
背景知识
Socket 长连接,指的是在客户和服务端之间保持一个 socket 连接长时间不断开。
比较熟悉 Socket
的读者,可能知道有这样一个 API:
socket.setKeepAlive(true);
复制代码
嗯……keep alive,“保持活着”,这个应该就是让 TCP 不断开的意思。那么,我们要实现一个 socket 的长连接,只需要这一个调用即可。
遗憾的是,生活并不总是那么美好。对于 4.4BSD 的实现来说,Socket 的这个 keep alive 选项如果打开并且两个小时内没有通信,那么底层会发一个心跳,看看对方是不是还活着。
注意,两个小时才会发一次。也就是说,在没有实际数据通信的时候,我把网线拔了,你的应用程序要经过两个小时才会知道。
在说明如果实现长连接前,我们先来理一理我们面临的问题。假定现在有一对已经连接的 socket,在以下情况发生时候,socket 将不再可用:
- 某一端关闭是 socket(这不是废话吗)。主动关闭的一方会发送
FIN
,通知对方要关闭 TCP 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另一端如果去读 socket,将会读到EoF
(End of File)。于是我们知道对方关闭了 socket。 - 应用程序奔溃。此时 socket 会由内核关闭,结果跟情况1一样。
- 系统奔溃。这时候系统是来不及发送
FIN
的,因为它已经跪了。此时对方无法得知这一情况。对方在尝试读取数据时,最后会返回 read time out。如果写数据,则是 host unreachable 之类的错误。 - 电缆被挖断、网线被拔。跟情况3差不多,如果没有对 socket 进行读写,两边都不知道发生了事故。跟情况3不同的是,如果我们把网线接回去,socket 依旧可以正常使用。
在上面的几种情形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要去读、写 socket,只要 socket 连接不正常,我们就能够知道。基于这一点,要实现一个 socket 长连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给对方写数据,然后读取对方的数据,也就是所谓的心跳。只要心还在跳,socket 就是活的。写数据的间隔,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来决定。
心跳包不是实际的业务数据,根据通信协议的不同,需要做不同的处理。
比方说,我们使用 JSON 进行通信,那么,我们可以加一个 type
字段,表面这个 JSON 是心跳还是业务数据。
{
"type": 0, // 0 表示心跳
// ...
}
复制代码
使用二进制协议的情况类似。要求就是,我们能够区别一个数据包是心跳还是真实数据。这样,我们便实现了一个 socket 长连接。
实现示例
这一小节我们一起来实现一个带长连接的 Android echo 客户端。
首先了接口部分:
public final class LongLiveSocket {
/**
* 错误回调
*/
public interface ErrorCallback {
/**
* 如果需要重连,返回 true
*/
boolean onError();
}
/**
* 读数据回调
*/
public interface DataCallback {
void onData(byte[] data, int offset, int len);
}
/**
* 写数据回调
*/
public interface WritingCallback {
void onSuccess();
void onFail(byte[] data, int offset, int len);
}
public LongLiveSocket(String host, int port,
DataCallback dataCallback, ErrorCallback errorCallback) {
}
public void write(byte[] data, WritingCallback callback) {
}
public void write(byte[] data, int offset, int len, WritingCallback callback) {
}
public void close() {
}
}
复制代码
我们这个支持长连接的类就叫 LongLiveSocket
好了。如果在 socket 断开后需要重连,只需要在对应的接口里面返回 true 即可(在真实场景里,我们还需要让客户设置重连的等待时间,还有读写、连接的 timeout等。为了简单,这里就直接不支持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要做一个完整的库,需要同时提供阻塞式和回调式API。同样由于篇幅原因,这里直接省掉了。
首先我们看看 write()
方法:
public void write(byte[] data, int offset, int len, WritingCallback callback) {
mWriterHandler.post(() -> {
Socket socket = getSocket();
if (socket == null) {
// initSocket 失败而客户说不需要重连,但客户又叫我们给他发送数据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Socket not initialized");
}
try {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socket.getOutputStream();
DataOutputStream out = new DataOutputStream(outputStream);
out.writeInt(len);
out.write(data, offset, len);
callback.onSuccess();
} catch (IOException e) {
Log.e(TAG, "write: ", e);
// 关闭 socket,避免资源泄露
closeSocket();
// 这里我们把发生失败的数据返回给客户端,这样客户可以更方便地重新发送数据
callback.onFail(data, offset, len);
if (!closed() && mErrorCallback.onError()) {
// 重连
initSocket();
}
}
});
}
复制代码
由于我们需要定时写心跳,这里使用一个 HandlerThread
来处理写请求。通信使用的协议,只是简单地在用户数据前加一个 len 字段,用于确定消息的长度。
下面我们看心跳的发送:
private final Runnable mHeartBeatTask = new Runnable() {
private byte[] mHeartBeat = new byte[0];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我们使用长度为 0 的数据作为 heart beat
write(mHeartBeat, new WritingCallback()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uccess() {
// 每隔 HEART_BEAT_INTERVAL_MILLIS 发送一次
mWriterHandler.postDelayed(mHeartBeatTask, HEART_BEAT_INTERVAL_MILLIS);
mUIHandler.postDelayed(mHeartBeatTimeoutTask, HEART_BEAT_TIMEOUT_MILL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Fail(byte[] data, int offset, int len) {
// nop
// write() 方法会处理失败
}
});
}
};
private final Runnable mHeartBeatTimeoutTask = () -> {
Log.e(TAG, "mHeartBeatTimeoutTask#run: heart beat timeout");
closeSocket();
};
复制代码
发送心跳使用我们上面实现的 write()
方法。在发送成功后,post delay 一个 timeout task,如果到期后还没收到服务器的响应,我们将认为 socket 出现异常,这里直接关闭 socket。最后是对心跳的处理:
int nbyte = in.readInt();
if (nbyte == 0) {
Log.i(TAG, "readResponse: heart beat received");
mUIHandler.removeCallbacks(mHeartBeatTimeoutTask);
}
复制代码
由于用户数据的长度总是会大于 1,这里我们就使用 len == 0
的数据作为心跳。收到心跳后,移除 mHeartBeatTimeoutTask
。
剩余代码跟我们的主题没有太大关系,读者在这里[3]可以找到完整的代码或者自己完成这个例子。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想节省资源,在有客户发送数据的时候可以省略 heart beat。
我们对读出错时候的处理,可能也存在一些争议。读出错后,我们只是关闭了 socket。socket 需要等到下一次写动作发生时,才会重新连接。实际应用中,如果这是一个问题,在读出错后可以直接开始重连。这种情况下,还需要一些额外的同步,避免重复创建 socket。heart beat timeout 的情况类似。
跟 TCP/IP 学协议设计
如果仅仅是为了使用是 socket,我们大可以不去理会协议的细节。之所以推荐大家去看一看《TCP/IP 详解》,是因为它们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以下每一个小节的标题都是一个小问题,建议读者独立思考一下,再继续往下看。如果你发现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请一定发送邮件到 ljtong64 AT gmail DOT com 告诉我。
协议版本如何升级?
有这么一句流行的话: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我们对协议版本进行升级的时候,正确识别不同版本的协议对软件的兼容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如何设计协议,才能够为将来的版本升级做准备呢?
答案可以在 IP 协议找到。
IP 协议的第一个字段叫 version,目前使用的是 4 或 6,分别表示 IPv4 和 IPv6。由于这个字段在协议的开头,接收端收到数据后,只要根据第一个字段的值就能够判断这个数据包是 IPv4 还是 IPv6。
再强调一下,这个字段在两个版本的IP协议都位于第一个字段,为了做兼容处理,对应的这个字段必须位于同一位置。文本协议(如,JSON、HTML)的情况类似。
如何发送不定长数据的数据包
举个例子,我们用微信发送一条消息。这条消息的长度是不确定的,并且每条消息都有它的边界。我们如何来处理这个边界呢?
还是一样,看看 IP。IP 的头部有个 header length 和 data length 两个字段。通过添加一个 len 域,我们就能够把数据根据应用逻辑分开。
跟这个相对的,还有另一个方案,那就是在数据的末尾放置终止符。比方说,想 C 语言的字符串那样,我们在每个数据的末尾放一个 \0
作为终止符,用以标识一条消息的尾部。这个方法带来的问题是,用户的数据也可能存在 \0
。此时,我们就需要对用户的数据进行转义。比方说,把用户数据的所有 \0
都变成 \0\0
。读消息的过程总,如果遇到 \0\0
,那它就代表 \0
,如果只有一个 \0
,那就是消息尾部。
使用 len 字段的好处是,我们不需要对数据进行转义。读取数据的时候,只要根据 len 字段,一次性把数据都读进来就好,效率会更高一些。
终止符的方案虽然要求我们对数据进行扫描,但是如果我们可能从任意地方开始读取数据,就需要这个终止符来确定哪里才是消息的开头了。
当然,这两个方法不是互斥的,可以一起使用。
上传多个文件,只有所有文件都上传成功时才算成功
现在我们有一个需求,需要一次上传多个文件到服务器,只有在所有文件都上传成功的情况下,才算成功。我们该如何来实现呢?
IP 在数据报过大的时候,会把一个数据报拆分成多个,并设置一个 MF (more fragments)位,表示这个包只是被拆分后的数据的一部分。
好,我们也学一学 IP。这里,我们可以给每个文件从 0 开始编号。上传文件的同时,也携带这个编号,并额外附带一个 MF 标志。除了编号最大的文件,所有文件的 MF 标志都置位。因为 MF 没有置位的是最后一个文件,服务器就可以根据这个得出总共有多少个文件。
另一种不使用 MF 标志的方法是,我们在上传文件前,就告诉服务器总共有多少个文件。
如果读者对数据库比较熟悉,学数据库用事务来处理,也是可以的。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如何保证数据的有序性
这里讲一个我曾经遇到过的面试题。现在有一个任务队列,多个工作线程从中取出任务并执行,执行结果放到一个结果队列中。先要求,放入结果队列的时候,顺序顺序需要跟从工作队列取出时的一样(也就是说,先取出的任务,执行结果需要先放入结果队列)。
我们看看 TCP/IP 是怎么处理的。IP 在发送数据的时候,不同数据报到达对端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后面发送的数据有可能较先到达。TCP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所发送数据的每个字节都赋了一个序列号,通过这个序列号,TCP 就能够把数据按原顺序重新组装。
一样,我们也给每个任务赋一个值,根据进入工作队列的顺序依次递增。工作线程完成任务后,在将结果放入结果队列前,先检查要放入对象的写一个序列号是不是跟自己的任务相同,如果不同,这个结果就不能放进去。此时,最简单的做法是等待,知道下一个可以放入队列的结果是自己所执行的那一个。但是,这个线程就没办法继续处理任务了。
更好的方法是,我们维护多一个结果队列的缓冲,这个缓冲里面的数据按序列号从小到大排序。工作线程要将结果放入,有两种可能:
- 刚刚完成的任务刚好是下一个,将这个结果放入队列。然后从缓冲的头部开始,将所有可以放入结果队列的数据都放进去。
- 所完成的任务不能放入结果队列,这个时候就插入结果队列。然后,跟上一种情况一样,需要检查缓冲。
如果测试表明,这个结果缓冲的数据不多,那么使用普通的链表就可以。如果数据比较多,可以使用一个最小堆。
如何保证对方收到了消息
我们说,TCP 提供了可靠的传输。这样不就能够保证对方收到消息了吗?
很遗憾,其实不能。在我们往 socket 写入的数据,只要对端的内核收到后,就会返回 ACK
,此时,socket 就认为数据已经写入成功。然而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对方所运行的系统的内核成功收到了数据,并不表示应用程序已经成功处理了数据。
解决办法还是一样,我们学 TCP
,添加一个应用层的 APP ACK
。应用接收到消息并处理成功后,发送一个 APP ACK
给对方。
有了 APP ACK
,我们需要处理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对方真的没有收到,需要怎么做?
TCP 发送数据的时候,消息一样可能丢失。TCP 发送数据后,如果长时间没有收到对方的 ACK
,就假设数据已经丢失,并重新发送。
我们也一样,如果长时间没有收到 APP ACK
,就假设数据丢失,重新发送一个。
附:
[1] renyugang.io/post/75
[2] jekton.github.io
[3] github.com/Jekton/Echo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接收第一手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