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摔倒痛哭这件事,也可以变成一场亲子游戏

娃摔倒痛哭这件事,也可以变成一场亲子游戏_第1张图片

1

带孩子到公园玩儿。

赏花的劲儿,一个在长廊里玩耍的小男孩“咚”地一声跌倒在地,顿时哇哇大哭起来。

同来的奶奶和妈妈大惊失色,妈妈眼疾手快,一把把孩子从地上抱了起来。

小男孩大约一岁半的样子,尽管被妈妈紧紧搂抱着,还是哭得面目通红,声音一颤一颤的。他的妈妈,一边紧张地查看孩子摔的程度,一边柔声安慰着。

长廊地面上是镂空的实木,孩子屁股着地,我猜没有大碍,他是吓坏了。

这时,身边的奶奶早已慌了了,她急的团团转,一边连声叫着“宝宝不怕、乖”,一边抱怨孩子妈妈不该不听她的话放孩子独自玩耍。

那位妈妈显然有些不悦,只是幼儿在怀,加上公众场合,她也没有多说什么,便抱着孩子背离婆婆远了一点儿。

目睹了这一幕,我也无心逗留,抱着孩子走开了。

2

孩子摔倒痛哭,这一幕为人父母者都不会陌生。

家中、公园、商场、马路上……任何场合都可能成为孩子摔倒的事故现场。

一般来说,大家首先都会检查或者判断孩子摔的程度。只是,若孩子“哇哇”大哭不止,不同的看护人后续处理的方式也千差万别。

有的像前面提到的这位妈妈一样,通过拥抱、抚慰的方式缓解孩子的情绪;

有的转移孩子注意力,比如拿个孩子喜欢的玩具引逗,指引孩子看周围的风景等;

有的补偿孩子,如承诺买心爱的电动汽车,去孩子喜欢的游乐场等,通过额外满足孩子要求来安抚情绪;

有的喜欢找出罪魁祸首或者替罪羊,比如打地板、打父母,为孩子寻找发泄情绪的出口,这在老人中比较常见;

……

事情虽小,可是,不同的处理方式不仅考验着大人的智慧,也会无形中把这种处理方式传递给孩子。

大人实在该当心,成长没有回头路,任何不当的言传身教都可能成为孩子日后为人处事的祸首。

3

澄儿大约从11个月开始,学会了扶着东西站立。

孩子是我独自带的,我要料理各种家务琐事,所以他一个人玩耍的时间比较多。当然,摔倒的次数也不少。

补偿和找“替罪羊”我从来没用过,因为前者缺乏直面事件本身的针对性,后者则会不断提示孩子“这不是你的错”,诱导他日后遇事推卸责任。

所以,一开始,我常用拥抱抚慰来缓解孩子的不适。

爱是永恒的良药,效果确实不错。但缺点是不及时,孩子哭泣的时间有点长。这让对哭声难以免疫的我感到慌张。

之后,我结合了转移注意力,比如指引他观察窗外的小鸟、马路上的汽车,或者取出他喜欢的玩具,当然这时他仍然被我抱在怀中,柔声安慰着。效果很赞,孩子通常很快就可以破涕为笑。

幼儿本身注意力转移较快,他很快就会忘记之前的不悦。

只是,面对不断摔跤的孩子,这还不够。

4

更进一步的应对方式完全是个灵感顿悟。

某次饭后,我将澄儿安置在客厅沙发边上玩耍,自己到厨房收拾残局。

“咚”地一声,我意识到他又摔了。
厨房和客厅之间的障碍物仅有餐桌,我猫下腰身,透过餐桌的缝隙看到,他仰面躺倒在沙发边上,委屈欲泪。

地上铺满了泡沫地垫,孩子旁边也没有什么棱角和硬物,所以,没什么大不了。

有了基础判断后,我突然有了主意。
我像往常一样笑咪咪地走到他身旁,“扑通”一声,和他并成一排,仰面倒地。他瞪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望向我,我扭头对视……几秒后,他咧嘴笑了起来,我也哈哈大笑……

笑过后,我起身扶他站起来。站稳后,他情绪良好,继续自己的游戏,我也游刃有余地忙完了我的家务活。

之后,我又和他玩过几次“倒地”游戏,他都很乐呵。摔倒再也不是什么不舒服的事情,变成了一场有趣的亲子互动。

后来,我还透过障碍物的缝隙和摔倒在地的他玩过“躲猫猫”,不一样的视角下玩,他更是精神亢奋,开怀大笑,常常一骨碌翻身,趴在地上仰头冲我大笑。

那感觉真的好极了!

孩子摔倒再也不是我需要面对的难题了!

当然,遇到孩子真的摔得痛了,痛的哭了,那么首先要做的还是紧紧拥抱、抚慰,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可以尝试轮番尝试前述方法,保管有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娃摔倒痛哭这件事,也可以变成一场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