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或者肚子饿了,就会徙步出门吃东西。我常常喜欢夜晚出门,深夜寂静,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以此证明自己还活着。我总是忘记自己还活着这件事情,仿佛这件事情理所当然地不需要提及。而·每当这个时候,我又会莫名奇妙地想起来这个事实。
习惯去一家坐落在巷口的食堂,这家店从凌晨12点开到早晨7点,人时多时少,如同深夜无家可归者一个小小的避难所。
这家小小的食堂里会聚集着各式各样的人,有gay,脱衣舞女,失败的小说家,念念有词的诗人,或许以职业来定义他们本身是不合适的,每一个人抛开了既定的身份以后,仅仅是作为自身的存在而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习惯,喜欢的食物和独自的生活。他们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对于他们的生活,工作和习惯,我们都一无所知,而唯知晓的似乎只有他们喜爱的食物。而老板总是在常客还未开口之前,就回到厨房制作食物去了。
老板是一个四十几岁中年大叔,右眼那里有刀疤的痕迹,终日围着一条深色围裙。他话不多,性格沉默,很多时候只是抱着臂倾听着在他的食堂里发生的一切,对所有人不做任何评价。偶尔站在门口抽烟,表情看不出悲喜。
我常常坐在那里揣摩来者的身份,除非自报家门,要不很难猜对。他们都卸了妆,面部松弛,眼角下垂,疲惫却放松,专注得吃饭或者喝酒。每一个人都是极其平凡的人,似乎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或许到这里,你也许猜到了那家店的名字,叫做《深夜食堂》。
在这里有人终成眷属,有人寻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有人家庭团圆,有人原谅了过往。
食物作为生活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与人关系日益淡漠的时代里,仿佛成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对于食物精致的追求,从《寿司之神》到《两个日本料理人》,从《小森林》再到《深夜食堂》,每一部剧中无时不刻不体现着日本人对食物制作的细致与专注,从食材的挑选,火候的掌握,再到一丝不苟的摆放,简单的食物上升为一种艺术性的活动。日本人在吃饭之前喜欢说一句“我开动啦”,一开始我以为是提醒别人,后来发现他们在无人之时也会这么说,我才意识到那是一种对食物的敬畏和对别人工作尊重。
每次看到《深夜食堂》片头曲的时候,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慌,东京街头车水马龙,拥挤不堪,熙熙攘攘的人群面无表情,走路匆忙,世界被卷席进人为形成的快速的漩涡之中,仿佛一秒也不会停下来。直到那些声音逐渐消失,老板在深夜食堂的门口挂起帘子的时候,我的神经才会逐渐放松下来。
很久以前一直羡慕着日本社会里的秩序井然,他们生活里的彬彬有礼工作上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而我们看不到的却是它内在的高度压抑,对于那些匆匆行走于日本的游客来说,只是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如诗如画的景色和有条不紊生活,而内部的压抑感却是无法感知,无法介入的。这种状态似乎也只能他们自己承担和分享。
白天之时,他们带着面具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成为一种“理性的工具”,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告诉运转。似乎到了夜晚,就可以卸下铠甲,穿上一件隐形衣。人们摆脱了白天的种种束缚,终于可以以在自身的存活于世。不再需要被外在的一切标榜。所以在那家小小的食堂里人们永远是自由而平等的。它包容里所有人。
这里的人来来往往,有常客,也有陌生人。大多数人素不相识,却也能交谈甚欢。陌生人的亲近感,因为陌生,因为对自己的事情一无所知,所以自己是安全的。或许这种莫名的信任只要在陌生人之间存在,你不必担心他向谁去诉说,因为本质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既渴望交流,又渴望远离人群。
互联网时代里看似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其实在其背后的人们在本质上更加的孤独,孤独这个词似乎变成了整个时代的症候。人们时刻被打扰着,同时也期待着这种打扰。因为新型的社交关系而陷入各式各样的焦虑之中。很多时候自己变成了网络社会里虚拟的存在,在QQ上,在微信上,在别人的朋友圈里,真正在现实中的存在感少之又少。自我存在淡漠,情感无处宣泄,精神上的压抑,紧绷的神经在每一个白天都绷紧一分。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人类陷入了精神上无家可归的状态”。也是这个食堂最特别的地方就在在深夜里,于无家可归之时,可以找一个歇脚的地方,脱离了社会之中和家庭里关系之网,你不是任何人,你只是自己而已,你有特有的习惯,有喜欢吃的食物,你可以和任何人谈任何事情。
这样的深夜,还有人可以为自己做一份最喜欢吃的食物,而自己只需要心满意足地大吃一顿就好了,这也许就是最大的慰藉吧。
如果哪一天疲惫至极的时候,我可以去那里,喝一杯日本清酒,遇到最熟悉的陌生人,让老板为我下一碗热腾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