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哪个国家最喜欢相声?ABCD 四个答案,肯定有一个是英国。说相声是英国公务员的必备技能。他们硬生生地把下议院首相问答(Prime Minister Question)变成了英国德云社。
每周三中午 12 点 ,英国首相来到下议院,回答下议院议员提出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个问答环节并不像正经的政治辩论,而是执政党和反对党的互怼,制造了无数笑料。最经典的段子还属卡梅伦辞职前的最后一次 PMQ。
居然有人嫌我们进展慢?就说说上周吧,我们完成了首相辞职、首相提名、首相竞选、首相宣誓……而工党呢? 他们连该怎么选领导人的规则都定不出来呢!
不仅下议院办相声大会,英国媒体老大 BBC 也用说相声的方式拍了部“历史纪录片”——《扯淡英国史》。
BBC 纪录片有三大法宝:一个接一个的历史古迹、边移动边解说的主持人、各行各业的学者牛人。《扯淡英国史》当然少不了这 BBC 三件套。主持人小姐姐 Philomena Cunk 带着观众走遍全英国,回顾历史,向专家教授请教。
但是,主持人是演员扮演的,讲述的历史半真半假,只有专家教授是原装的。不仅如此,主持人还是个怎么扯淡都有道理、一听到学者飙专业知识就玩起头发的英国大妞。
《扯淡英国史》的片头正常严肃,丝毫没有要背叛 BBC 的意思,仍旧是大气磅礴的背景乐+气势恢宏的景色。
主持人 Cunk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英国历史。刚迈出探索历史奥秘的第一步,她就不安躁动,暴露了真实任务——抖包袱。
按照主持人的解释,旋转系列食品的故乡在英国。圆桌骑士当属旋转火锅/寿司的鼻祖。
说起开启欧洲中世纪盛世的黑斯廷战役,她来到一个巨型挂毯前。
她来到中世纪城堡前,一本正经地介绍起什么人能住得起城堡,城堡是做什么的。然而,最后一句把她打回原型。
“苹果选中了牛顿”的故事人类听过无数次了,《扯淡英国史》版仍然独领风骚。
介绍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绕不过文学史。说起英国文学当然要提到福尔摩斯,这个世界上被最多人扮演的文学角色。这位侦探已经被 254 次搬上大小银幕,至少有 75 名演员扮演过他。只有吸血鬼德拉库拉在荧幕上出现的次数比他多。主持人夸着夸着,怎么就歪了。
时间到了戴安娜王妃去世的那一刻,主持人想让年轻的观众感受笼罩全国的情绪,她举起了两个表情包。
表面上,主持人在顺着时间轴,追溯大英帝国悠久而混乱的历史。其实,她在一群最不适合说相声的人——专家教授中寻找搭档。把学术研究视作人生归宿的他们被主持人搞得眼神失去高光,愁得面红耳赤。
要弄清楚罗马人离开不列颠,进入中世纪的英国经历了什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机智的主持人短短说了几句之后,就走向一位牛津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让教授替她梳理这段历史。主持人的问题是:“亚瑟王高潮射很多吗?”。教授被她搞得不知所措,启动高能预警模式,在大脑里搜索一番后,说:“我想你说的是,他与圆桌骑士在卡美洛共商国是。”
没有收获答案的她掏出一张笔记,念了起来:“亚瑟王高潮射很多(King Arthur came a lot)”……真相是,她把亚瑟王举行会议的地方卡美洛(Camelot),这一个单词看成了三个单词 came a lot 。
就算这样,主持人还是逼问教授这是不是真的,教授只好乖乖回答。这位教授脾气真好,没有离场。
主持人讲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大宪章》,从城堡来到室内,向一位政治编辑提问:“英国历史上最政治的事件是什么?”男编辑手托下巴,语无伦次石化成了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手下的雕塑《思想者》。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授学者都被她逼问得生无可恋,她找到了两位被学术事业耽误了的相声演员。一位是黑死病教授,另一位是苏格兰英格兰教授。
提到黑死病,一般人都会想到死亡人口之多、涉及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久以至于整个欧洲差点被消灭。主持人却又想和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扯上关系。
坐在她对面的教授镇定自若,在一秒之内就接住了她抛出的包袱。
她不依不饶,接着问:“得了黑死病可以休多久的病假。”这位教授已经识破了她的真实目的,给这场关于黑死病的讨论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苏格兰脱英公投可能是离我们最近的可以载入英国史册的事件之一,也是《扯淡英国史》绝对不可能错过的内容。
这次,专家把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关系比喻成一段婚姻,年轻的时候结了婚,步入中老年后,双方开始考虑是不是还要忍受彼此,为了一些经济利益继续下去。
专家说完,主持人又来了句:“你觉得英格兰会打呼噜吗?”专家没有回避这个神奇的问题,直接作出回答:“我觉得英格兰是会打呼噜的那种人。”
像上面的这些段子,《扯淡英国史》看起来是一脸严肃认真的胡说八道。但是,提到的历史事件都是真实正确的,胡扯部分基本都出现在主持人的评述里。《扯淡英国史》可以说是夹杂着文字笑话、冷笑话的英国大事记。
很多时候,主持人表现出的那种智障感与年轻人对历史的一脸懵逼感神似。这部给年轻人的英国入门史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都没有脱离片头的旁白:
如今,英国正站在时代的分叉口,而本国人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收回了自己的国家,但这个国家究竟是什么。探明英国何去何从最好的方式是回过头去在历史这东西上寻找答案。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扯淡英国史》里绝不是一句笑话。
《扯淡英国史》让我想起了 BBC 儿童频道制作的《糟糕的历史》系列。在这档电视节目中,维京人走进了美容美发店;乔治一世、二世、三世、四室模仿披头士,组起了乐队;莎士比亚上了智力问答……
乍一看还以为 BBC 为了有趣玩起了野史,但是《糟糕的历史》比教科书还要真实。它来自牛津历史系博士 Terry 卧薪尝胆多年写出的历史普及读物。在这档电视节目中,一股“真实的历史远比小说更为有趣”的气息扑面而来。
无论是下议院首相问答,还是《扯淡英国史》《糟糕的历史》,英国人说段子的主要方法都是自嘲。典型的英式幽默很少以他人为幽默对象,而是嘲笑和贬低自己的失败、尴尬的时刻和迷茫的未来。憨豆先生走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就是很好的证据。
《纽约时报》记者斯坦利这样评价伦敦奥运开幕式:
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会像英国这样,在 10 亿观众面前来一番自嘲。要知道,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出愚蠢可笑的样子是需要勇气的。
其实,英国人的自黑精神有一部分来自基因。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罗德·马丁对英国人幽默基因做过研究。他发现,基因是形成英国人独特的幽默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人具有负面幽默基因的比率达 50%;越是消极、压抑和容易焦虑的英国人,越喜欢用自嘲式幽默。
特定的经济、文化和地理也是形成英式幽默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工业曾使英国成为世界老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不是世界老大,就是世界老二。但二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英国的气势不断衰弱。难免英国人会把“我们是没落的大英帝国”挂在嘴边。
从文化角度来说,英国人特别懂“文化多元化”那一套。传统的英国人注重体现绅士的风度,而现代的英国人更喜欢在绅士基础上,以自嘲这种方式去实现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展现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化 style。
另外,英国人民长时间活在阴雨中,首都伦敦一年 119 天都在下雨,大约每三天里有一天见不到太阳。见不到太阳,就来段自嘲吧。
《扯淡英国史》中有句台词:“英国更冷更潮湿,我们只有土豆而没有花哨的水果。”想每五分钟就体验一次喷饭式大笑的朋友,《扯淡英国史》欢迎你。或许只有英国人才能带着严肃目的,混着神经质状态,拍出搞笑且不让人觉得过分的历史电视剧。
参考资料:由《绝命毒师》与《神探夏洛特》谈美剧与英剧的不同,任云岚,《现代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