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心里播下贫穷的种子

小时候,只知道家里不断在还债.父母并没有什么文化,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那个时候父亲还在当地的炼钢厂子里工作,两班倒的工作时间加上重体力活,在那时的收入算是不错。本是维持一家的开销有余但因负债累累,我们的生活过的仍然紧巴巴。

小时候,妈妈说过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 “你要好好念书,无论多少钱妈都会给你想办法”。原话。母亲出生的60年代,六个孩子中排行老大。那个年代农村里的贫穷让人想到就心酸。妈妈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小心翼翼的向外公讨要2分钱买铅笔,外公一口回绝“没钱”。也许是养6个孩子和两个老人压力太大,也许是那天劳累过度心情不好,也许是觉得女孩子没有念书的必要...从此妈妈开始了上山下地帮工的日子。

小时候,因为妈妈要打工同时要带两个孩子,我被寄养到外婆家,和四个老人一起生活。每天最大的娱乐就是跟外祖母一起在家门口和邻居们一起围坐着,七年,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村头和村尾。最奢侈的零食是类似注射用的葡萄糖的玻璃瓶装的娃哈哈。直到了上学年龄被一个称为妈妈的女人强行抱走。哭闹,反抗,离家出走,被揍。我大概尽了一个七岁的娃最大的力量在作,以至于身上经常各种淤青。邻居看不下去,纷纷劝妈妈把我送回外婆家,无果。

小时候,终于勉强上了学,住在狭长型的四十几平米的家,放两张床和一张桌子就只剩不到半米的过道空间。我们两个小孩子洗澡要在厨房前的公共露天洗衣池旁,嗯,冬天夏天都是。冬天洗澡时吹来一阵风的那种感觉至今忘不了。

小时候,爸爸上班每天都从家里要带饭,妈妈经常给爸爸做煎鸡蛋 在油温较高的时候倒入鸡蛋液可以让鸡蛋充分膨胀,妈妈说这样煎出来的鸡蛋会多一些。然后在鸡蛋上放很多盐,妈妈说这样可以配更多的饭。

小时候,只有到了过年才能买新衣服。因为“衣服都好好的,还能穿”。看上过一双很喜欢的鞋子,因为差价五元没有谈妥最终妈妈没有买下。小时候过年是最开心的,因为可以有一大笔红包收入。基本每年的红包会有100元左右。外婆10元,外公10元,隔壁邻居阿公5元,舅舅10元....小小年纪的脑袋里有一本账本清清楚楚的记得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100元是一笔巨款。多到不敢自己保存,每年过完元宵就要把压岁钱上交给妈妈,然后用来给我交学费。

小时候,几乎每次花钱都要和妈妈报备。班费要交2元,买本子1块,买彩色铅笔,买尺子,买圆规。妈妈好像从没有不给钱过,但是我依然很怕跟妈妈要钱。今年过年,同学家看到小时候的照片,出去游玩的合照里几乎都没有我。同学调侃说“你现在知道你小时候有多不合群了吧!”。嗯,小时候因为懂事,从不敢因为去玩花钱,错过了的那些,现在想来有点心疼。

小时候,最喜欢跳舞了。参加了学校里的舞蹈兴趣小组,每年6月1日可以在镇上的电影院里演出。这大概是我小时候做过最奢侈的事了。演出服是老师自己设计然后找镇上的裁缝定做的。每个小朋友去量身材做衣服,一套几十块钱这样(当时的一个学期的学费是100出头这样),从妈妈手里接过钱的时候,我的心里有自责的味道。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妈妈从学校走到电影院要去看我跳舞演出的路上把放在口袋里的钱丢了,当她发现后立刻从电影院返回学校一路试图找回来丢掉的几十块钱,她错过了我的表演。表演结束后小伙伴们的妈妈都带着自己的娃去照相馆拍照留念。而我一个人并没有一起去,嗯,连集体照的合照都没有拍。是的,我没有钱。

我并没有怪妈妈的意思,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在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下能够坚持让一个女孩念到大学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很感激妈妈让我接受了教育。只是小时候这些经历在年幼心里播下贫穷的种子已经在心里生根发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幼心里播下贫穷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