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mpeg从RTSP获取流时:h264、h265 判断 I 帧的方法

H264中 I 帧的判断:

FFmpeg从RTSP获取流时:h264、h265 判断 I 帧的方法_第1张图片

这是用ffmpeg接口:av_read_frame ()从IPC摄像头获取得到每一帧数据的前几十个字节,一般00 00 00 01分割之后的下一个字节就是NALU类型,NALU类型是可以用来判断帧的类型是I帧,还是P帧。即第5字节可以用来判断帧的类型,如:61 、 67 之类或者其他值

第5字节中:0x61 可以表示:0110 0001  、0x67 可以表示:0110 0111  ,共8位

  • 第1位:禁止位,值为1表示语法出错
  • 第2~3位为代表的参考级别
  • 第4~8为是nal单元类型

其中nalu值类型如下:

FFmpeg从RTSP获取流时:h264、h265 判断 I 帧的方法_第2张图片

摄像头的  I 帧一般包含了:序列参数(sps)、图像参数(pps)、IDR图像所以naul的值为 7 就是 I 帧,所以只要判断 0x01 后面的字节 &(与上) 0x1f 为 7,即 (0x67 & 0x1f == 0x07)   条件成立,就是我们的I帧。代码如下:

if((0x0==data[0] && 0x0==data[1] && 0x0==data[2] && 0x01==data[3] && (0x07==(data[4] & 0x1f) )))
{
      I_flage = 1; //条件成立就是我们的I帧
}

ps:当然有些摄像头是 (00 00 01 67 ..) 开头,这时候是要第4位 67 来判断,即也是 01 之后!

-------------------------------------------------------------------------------

H265中 I 帧的判断:

FFmpeg从RTSP获取流时:h264、h265 判断 I 帧的方法_第3张图片

这是用ffmpeg接口:av_read_frame ()从IPC摄像头获取得到每一帧数据的前几十个字节,一般 00 00 01分割之后的下一个字节就是NALU类型,NALU类型是可以用来判断帧的类型是I帧,还是P帧。即第4字节可以用来判断帧的类型,如:40 、02 之类或者其他值

与h264不同的是:h264是 type =  ( 0x_ _ & 0x1f)的值来判断类型

h265判断: type = ( 0x _ _ & 0x7E)  >> 1 的值来判断其类型。

h265帧数据一般有6种开头:

  • 1: 00 00 00 01 40 01 .... ,(0x40 & 0x7E)>> 1  值为 32, 语义为视频参数集        VPS
  • 2: 00 00 00 01 42 01 .... ,(0x42 & 0x7E)>> 1  值为 33, 语义为序列参数集         SPS
  • 3: 00 00 00 01 44 01 .... ,(0x44 & 0x7E)>> 1  值为 34, 语义为图像参数集         PPS
  • 4: 00 00 00 01 4E 01 ....,(0x4E & 0x7E)>> 1  值为 39, 语义为补充增强信息       SEI
  • 5: 00 00 00 01 26 01 .... ,(0x26 & 0x7E)>> 1  值为 19, 语义为可能有RADL图像的IDR图像的SS编码数据   IDR
  • 6: 00 00 00 01 02 01 .... ,(0x02 & 0x7E)>> 1  值为 1, 语义为被参考的后置图像

1、2、3、4、5合起来就是  I 帧,一般都在一帧的数据当中!

ps:ffmpeg移植过程当中 编译选项  --enable-parser=hevc 没有加进去的话 av_read_frame ()是不会帮你拼成一整帧的,这时候你就要自己动手把  1、2、3、4、5拼成一帧。(h265的 I 帧的拼帧后面的文章会持续更新)

所以当1、2、3、4、5在一整帧时,都是以 0x40 开头,只要如下判断:

if((0x0==data[0] && 0x0==data[1] && 0x1==data[2] ))
{
    int type = (data[3] & 0x7e) >> 1;
    if (type == 32){
        I_fiage = 1; //条件成立既为 I 帧
    } 
}

 

你可能感兴趣的:(FFmpeg,FFm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