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在老家的那些记忆(三)

文/核锅底

2016-02-12

   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小孩,从来没见过知了猴蜕皮,有一次专门在马上要被淹死的水里救出一只,想要看看。把扫院子的大扫帚倒过来,模拟在树林子里的树枝子,知了猴在上面爬了几下,找到一处通风的高枝停下来,不动了。这只知了猴爬上了它的舞台,要开始这一生最重要的蜕变了,用更文艺的词来说是“金蝉脱壳”。金蝉趴在那里很久很久一动不动,我坐不住了,腿上被蚊子叮了许多包,挠痒不止。突然间,金蝉的脖子下面的后背上(如果它有脖子的话),两小翅膀的中间裂开一条细细的缝,越咧越大一直延伸到肚子上,又一次静止了。过了几分钟,金蝉开始奋力的弓背,一点点把这道缝隙撑大,背部整个出来了,突然间还弹出来两个晶莹透亮的翅膀,准确来说是两个透明的翅膀团团,并没有展开。接下来是头部,然后是六只爪子,爪子不太好抽出来,腿细关节还多,费了很大劲才蜕出来。只剩下肚子了,肚子比较容易,滑滑的,稍稍一用力就从已经很宽的缝隙里抽出来。金蝉缓缓的爬到固定在树枝上的自己外壳上,站稳脚又开始静止状态。但是仔细看,之前的翅膀团在一点一点的舒展,非常缓慢,展开一半了,边角处还是卷着的,好像烧焦的纸参差不齐,全展开了看起来软软的,风一吹扇呼扇呼的。奶奶说这时候之不能碰翅膀的,一碰就化掉不能飞了。又过了些时候,风吹久了,知了猴,哦现在应该叫知了,翅膀和壳硬起来,身上的颜色也从刚出来的嫩白色变成灰褐色,再吹吹倏忽间飞走了。

   夏天可以捉来吃的东西还有一样,蝎子。相比知了猴蝎子就难逮的多,危险系数比较高。去逮蝎子之前要准备工具,一根筷子长的木棒,从中间沿着木头纹路劈开到三分之二位置,不能到头不然就没办法做成夹子,把一根小木棒塞在劈开的地方,拿棉线固定防止脱落,一个蝎子夹就做好了。弟弟有一个带盖的广口塑料瓶,专门装蝎子,可以绑在腰上,广口是为了方便往里面放,盖子防止蝎子跑出来蜇人,绑在腰上是因为逮蝎子的时候两只手需要相互配合,没有功夫再拿着瓶子。去逮蝎子要会找,不然忙活一天也不会有收获。夏天蝎子怕阳光,都躲在山的背阴面,表面上是看不见它们的,要一块块石头掀起来才能找到。边往山上爬边留意着,要去找大块的贴着地表的扁平的石头,石头周围最好是较湿润的,蝎子喜欢阴湿的环境。左手轻轻捏住石头的一个角慢慢掀开,右手握夹子准备好,掀开的一瞬间有的石头底下会有蝎子,突然的光亮它们还来不及反应就被夹起放入瓶中。蝎子有公母之分,母的个头大一些,通常吃起来有籽儿咯吱咯吱的,也有已经孵化出来的小蝎子,密密麻麻码好趴在妈妈身上,这样的不忍心逮起来,吐吐舌头再把石头盖上。

   蝎子逮回家会攒起来,攒够一盘炸着吃,老人常说吃蝎子可以防毒虫咬。我没被毒虫咬过,蚊子跳蚤之类的小虫倒是咬了不少。蚊子是夏天最常见最讨厌的虫子了,白天晚上不眠不休无处不在,但是蚊子容易防,穿长袖长裤,扇扇子挂蚊帐都能挡住它们的叮咬。跳蚤就不同了,它们常在动物身上或者草堆里安家,一旦跳到人的身上就会专门沿着松紧带边儿把身上咬遍,腰上、手腕、脚腕没有一处不痒的。跳蚤比蚊子小,顺着衣服缝满身爬,很难捉到,只有把所有的衣服和贴身的被罩床单完全浸泡到水中,泡的时候要非常快速,因为我之前就看到过它们从水盆里跳回到人的身上。跳蚤咬的包比蚊子小,颜色更红,发痒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是蚊子包的几倍,一般要近一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所以小时候最怕的就是跳蚤。

   后来到了秋天,收完玉米的田里,像是男孩子刚理完的小平头,贴地面有一层硬硬的草茬。这个时候正好可以逮蚂蚱。没了玉米秸的保护,会飞的蚂蚱都暴露出来,竹竿前头用铁丝弯个圆圈,纱布裹起来,扑蚂蚱是最好的。一竿子能扑到两三只,一下午收获一袋子是没问题的。蚂蚱棕色居多,也有绿色和黑色的,一般黑色的个头大长着大牙会咬人的。这时候的蚂蚱最肥,母的肚子里全是籽儿,炸一炸再好吃不过了。是的,我小时候吃过很多虫子啊。秋天回老家的次数比较少,所以记得不太多,记忆都跟吃有关了。

   回老家次数最多的季节是夏天和冬天,每年冬天都要回去过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010】在老家的那些记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