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功能越多,产品用途就会越广,能力自然也就更强。其实不然,我来举个例子:平时我们去超市或在淘宝上买东西,总想着我买了这个会有用,买了那个也会有用,然而当你买回家之后,真正能用到的其实不多。
(什么鸟例子,我来个更形象的:你去超市买卫生纸,看到了两种类型的,一种是糙面的,一种是滑面的。当你买回家之后,肯定会把糙面的放厕所,滑面的放客厅。不然你擦嘴的时候用糙面的,擦屁股的用滑面的?还是说你在厕所放两种纸,轮流换着擦?)
那么现在新的观念是:产品更应该注重深度,而不是广度。我们应该先做好一件事,然后再去做其他事。一个产品不应该在没做好一个功能的深度时,就去开发另一个功能,这样用户不仅无法完成核心任务,还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产品团队来说也会有很大的压力。再来看个例子:你们应该都看过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吧?
这个也是一样,电吹风的另一个功能是刮胡刀。有木有很搞笑,哈哈哈,反正我是看一次笑一次。
关注核心功能
很多产品在设计之初的愿景都是一样的——让用户完成某项任务。但是随着产品的迭代,很多人发觉产品并不是那么让用户喜欢,用户量也上不去,所以开始增加其他功能,来提高用户量,其实这时候大多人都陷入了这个误区。送大家一句话:增加产品的价值始于改进产品的核心体验。
与新增功能相比,用户会更关注基本功能的改进。再来个例子:
所以作为一枚产品汪或交互狗,我们要总揽大局,抓住真正有价值的功能和内容。
砍掉残缺功能
可能很多产品已经存在上述的那种情况,那么如何来删除那些不必要的功能呢?首先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靠,删除那些功能,那我之前的工作不是全白做了么?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成本都收不回来了”。
没错,你这么理解也是对的,但也不是全对。因为在迭代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自己没办法预知的情况,也许你之前的功能做的不好,但是不代表白做,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之后遇到这些类似的情况如何去处理。但是成本的确是收不回来了,这算是前期产品没有规划好,导致后期发生这种情况的一个代价吧。
所以有人会因为这块成本原因,选择不去删除这些功能。说实话,这样不仅会导致产品后期在经济上持续不必要的输出而导致产品烂尾,还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所以在砍功能时,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留着它”,而不是“为什么要去掉它”。
不要替用户去思考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又会想问:“你怎么知道用户想不想要这个功能呢?”
一般来说,我们会通过数据来分析这些功能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同时从多角度去切入思考,比如前期的用户模型、需求分析、可用性测试等等,但是千万不要去猜测用户想不想要这个功能。因为人一旦陷入“求全心理”的状态中,设计者就会担心自己漏掉了什么需求,而不是去解决问题。就好像第一段说的“厕纸”、“周星驰”的案例。
所以我们要倾听用户的意见,但绝不能盲从。
其实上面说的大家也都懂,总结为一句话无非就是:功能多对于没机会去使用的人来说会有吸引力,但是使用过后他们会从注重功能转变为注重可用性上。
帮助用户聚焦
相信有人会反驳:“那难道没有完成一个功能前,我就完全不能去做其他功能了吗?”
不是的,我上面也提到了,只要不影响用户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适当的加一些子功能是没什么的,好比上面“微信”的例子。产品的主要功能能够满足用户的话,他们就不会太去在意你的改变。所以无论是删除某些子功能或改进某些功能,都不要轻易的打扰用户。
那么怎么做到这点呢?
- 确定用户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排定优先次序。
- 找到能够完全满足优先级最高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 确定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最常见的干扰源,并将解决这些问题的功能按难易程度排出优先次序。
1.比如“微信”的例子,用户主要目的是社交,“游戏”和“购物”只是当中的消遣功能,之所以放在发现的子功能中,是因为它们对主流用户来说并不重要。
2.同样的,因为大部分用户的目的是社交,但是不排除少部分人会去使用这些子功能,所以要做到不能打扰主流用户的同时,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
3.用户在使用产品的主要功能时,我们要看到子功能是否影响用户的使用,然后找出当中最阻碍用户使用产品功能的干扰源,并把它解决。
总结
今天主要是要告诉大家:删掉那些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聚焦于主功能。
- 让用户聚焦于有价值的功能
- 帮助用户聚焦于达成他们的目标
- 还要删除混乱的元素
好了,今天主要就是这些内容。谢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