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若飞:移动测量在应用中

2014年03月05日    《定位》杂志


    5年前的2009年,钟若飞向测绘行业的人介绍车载移动测量技术,对方在听了他滔滔不绝的讲了半小时后,问了一句,“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这让钟若飞感到有些尴尬,“他们根本对移动测量车没有任何概念”,钟若飞说。  

    5年后的现在,钟若飞经常收到同行用户及朋友的电话,与他探讨移动测量技术有关的话题,“5年时间,移动测量技术已全面得到应用”,他说。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副教授钟若飞自2005年起,便开始从事移动测量技术研究。八年时间,他几乎亲身经历了国内移动测量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 

         用户仍以观望为主 

        钟若飞经历了用户对移动测量设备从非理性“崇拜”到理性“观望”的过程。2011年前后,伴随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及街景地图的兴起,车载移动测量设备得到测绘生产单位前所未有的重视。 

        那时,出于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兴趣,即便价格昂贵,仍然涌现了一批“饮头啖汤者”,这些用户中,以资金实力雄厚的生产单位或国家直属单位为代表,“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成为了这些单位身份的代表。 

        然而,这些首批购买移动测量系统的用户,很快发现,他们做了个错误的决定。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软件、定制二次开发服务等因素,“这东西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好用”,他们说。 

       这影响了那些潜在购买的人们,“他们一方面想看看买了设备的用户,用这车到底能做些什么”,钟若飞说,“另一方面,已有用户成功案例的缺乏,让他们放慢了追逐这一‘高富帅’产品的步伐,选择观望。” 

       因此,表现在市场上,则出现了高潮过后的断层现象。“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移动测量车都是在2013年之前购买的”,钟若飞表示。 

        2013年是这个断层的集中体现年,“今年移动测量车的销量势头略有下降”,钟若飞说,“移动测量技术作为一个新事物,大家普遍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移动测量应用与国外有差距 


        两年前的2011年,钟若飞参加了在美国丹佛举行的移动激光会议。那次的会议,让他“大开眼界”。“当时,我看到移动测量技术与气象、洪涝灾害等领域应用,看到了通过网站实现激光雷达数据的共享,看到了美国军方用激光进行地面和非地面的分离及地形观测……”,钟若飞说,“这些应用案例,在国内想都还没想到。” 


        那次的美国之旅,钟若飞还携带了自主研发的一套移动测量系统,用以对五大湖的植被进行监测及与纽约高速交通管理局进行合作,对道路进行调查。两个项目均很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并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这让钟若飞很欣慰。 


        同时,通过与美国用户的合作,钟若飞发现,移动测量技术在美国交通部门已经作为一种常规的数据采集手段。“他们对设备流程非常熟悉,并拥有先进的三维建模和数据的自动化处理流程,以致我们只需要提供数据,后续他们自己就能顺利用起来了。”钟若飞说。 


        而在国内,尽管移动测量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总体而言,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观望者居多;即便买了的用户中,要么用不起来,要么用不好,而用起来的单位少之又少。这其中,用户期望值过高、移动测量设备本身的局限性是主要原因。 


        对此,钟若飞表示,用户在购买设备时,寄希望移动测量车能够解决大部分的问题,甚至是所有的难题,这是不现实的。“每个移动测量设备都有自身的局限性”。 


        此外,当前移动测量系统品类的单一和相应软件的缺失,也是阻碍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的移动测量车共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端测量型,另一类是低端街景型”,钟若飞说,“高端测量型价格昂贵,设备笨重,安装、维护、运输都不方便,设备的检校也麻烦,因此用户接受度较低;而低端街景型虽然成本较低,但又无法达到测量精度要求,制约了用户使用。”为此,钟若飞建议,需生产一种介于高端和低端设备之间的产品,这样既能满足测绘的需求,又能满足大众的应用。 


        在软件上,由于每个行业的分工和工作流程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目前软件的研发水平落后于硬件的开发水平,软件有待急需改进”,钟若飞说,“只有软件丰富了,用户才能有更多的选择,进而带动更多的移动测量应用。” 

         两年内进入产品成熟期 


在钟若飞看来,随着国内移动测量系统厂商的增加,移动测量技术将很快进入成熟阶段。“这个时间将不会太长,可能就这一两年之内。” 

       相较于现阶段的产品而言,成熟期的产品将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在产品的类型上,将出现更多差异化产品。届时,移动测量系统就搭载的平台而言,移动测量系统将不再局限于车载,船载、机载均将得到普及。此外,价格会不断降低,将出现高、中、低端价位的产品供用户选择;在操作上,用户用起来更加简单化和傻瓜化;在数据处理上,用户将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作业;而针对产品价格昂贵,维护、安装、检校复杂等现状,成熟期的产品将会大大进行改善。


        “一旦移动测量设备的激光传感器、惯导等核心部件价格的大幅度下降,用户可选择的产品就会越多,可提供的设备供应商也会更多”,钟若飞说,“未来,移动测量技术凭借自身高效、快速、高精度等优势,将成为主流的技术手段。”


        “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就一两年而已”,钟若飞说,“届时,新一轮的移动测量系统购买热潮又将掀起。”(采访/本刊记者 何溪 撰稿/本刊记者 何溪)


你可能感兴趣的:(移动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