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戏剧式的历史纪录片

《茶馆》是戏剧式的历史纪录片_第1张图片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剧作,根据剧本演绎的有电影、电视剧、话剧。其中最开始演绎的是话剧,电影1982年才拍摄。我看的是电影,电视剧太冗长没看,话剧有机会也想去看。如果演员不同,这部剧我是会反复看的。这是一部人物支撑起来的剧。电影里有50多个人物,戏份最多的人物相对来说有三四个左右,其他人物出场有的只有三两句话,说完即走。演员的台词数量差距很大,但没有谁是主角,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在没有拍摄描写的地方观众甚至能看到那些未呈现的画面。这是作者文字的张力。

说这是一部历史记录片式的电影也是因为作者的文字。电影的剧情是松散的,亮点突出在于演员的台词。几句台词就能勾画出一个晚晴末年北京人的形象,不同人物身份的台词也总是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剧本里对记录生活语言的打磨,带着农民手上的老茧,年老人脸上的皱纹和茶馆里磕花生米的嘎嘣脆声。

他是生活的、历史的

很多人从政治的、哲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但我更愿意从生活的、历史的角度看。历史是对人类发展中大的关键性事件的记录。生活的外延大于历史,他包含历史,但不限于历史。称《茶馆》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历史的关键时期毫不牵强。清末,国家整体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的衰败,外国的侵略,国内军阀割据。这无疑是一个巨变的时期。《茶馆》里的故事发生在这一时期,茶馆里的人物生活在这个时空,包括茶馆的氛围、茶馆的兴衰,都蕴含着历史的脉络,所以《茶馆》是历史的。

但《茶馆》更是生活的,茶馆是生活的代表,容纳各色人等,是一个微型的小社会。同时茶馆又是一个极具生活特性的地方,茶馆是吃饭、喝茶、兼具聊天的地方。生活不就是衣食住行吗?茶馆就构成了生活。老舍笔下的人物也就是这些生活中的普通人。

剧本来源

老舍出生于1899年,他在那个时代生活过,剧里每个人物都是他身边的人。文字来源于生活,这是老舍评价自己《茶馆》中的文字。作者写离自己生活遥远的事情总是难度比较大的,也容易脱离实际。可写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情,总是相对容易。再加上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会,那些生活的烟火气腾然浮跃在纸上。

除了生活的、历史的之外,《茶馆》也是戏剧的。生活的冲突没有那么明显,但要充分体现一个时代的生活,戏剧的处理方式必不可少。所以老舍把剧情聚集在一个茶馆里,人物、剧情发展可以无限向外扩散,但总有一个能聚集回来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茶馆。再根据这个聚集地方的变化来反应大时代的变迁,故事从这开始,到这结束,观众的情绪一直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牵引。这样电影才能充分展现作者的思想。无疑老舍的《茶馆》做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馆》是戏剧式的历史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