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与博爱——南京

第一次来到南京,是09年一月份,那年我还在读高三。

作为一个北方学生,当时身边的很多人都选择去北京、武汉、西安读大学。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一直对南方有一种向往,既然你们都要去北京,那我就去南京好了。妈妈在一旁讲:“还是去武汉吧,这样我想去看你的时候,早上包好水饺,中午你吃的时候还是热的。”结果不用想,年满十八岁的少年都多少带着些成年的兴奋,于是元旦过后我就一个人坐着火车到南京参加东南大学的自主招生。

那时的南京比我想象中要冷。也许是没有暖气的缘故,晚上呆在宾馆,吹着空调却也实在找不到温暖的感觉。一边心里打着退堂鼓,南京不应该比家里更暖和一点么?为什么这鬼地方这么冷?一边却给妈妈打电话说好喜欢南京,我一定要来上学。

现在回想起来,让我对南京充满好奇和好感的,除了第一天出租车司机那陌生而又热情的口音,应该就是南京道路两旁参天的法国梧桐了吧。

转眼间在南京已经呆了5年,虽然仍然没有习惯每天吃白米饭,虽然每每到了冬天还是会咒骂这湿冷的天气,但是临近毕业,却发现自己竟然没想再离开这里。

自主招生的时候是在市中心的老校区,古朴的大礼堂、茂密的梧桐树、充满生机的草坪加上路上匆匆而过的学生,都深深吸引着一个高中生的眼球,觉得自己看到了从没见过的更大的世界。但是入校之时,才发现自己被分配在偏远的新校区,方圆十里最高的建筑也就数学校自己的六层的教学楼了。于是,每每到周末,我都像逃离监狱一样,冲向市区,去呼吸所谓大城市的空气,感受高楼大厦之中的拥挤和喧嚣。

我不是一个外向的人,但是却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呆在热闹的环境中,南京也许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让我即使淡淡的看着街上人来人往,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和这个城市分离开的。

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鸡鸣寺的樱花、秦淮河畔的画舫、玄武湖的落叶、紫金山的霞光。然而在我追随这些花草山水的过程中,却隐隐觉得其中夹杂着一些难以名状的情怀。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带给我这样的感受呢?现在总结起来,就是这两个词——深沉和博爱。

记得上学时候背《泊秦淮》,脑子里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该是怎样一种奢靡的景象。但是当自己第一次站在秦淮河边的桥上,闭上眼睛想象当时歌舞升平景象的时候,心里竟然泛起的是一种悲伤。从繁盛到衰败,这里见证了历史无情的变迁,但是留给金陵这座城市的是一种淡然和深沉。身边游客的身影匆匆,拍照留念、微笑合影,却没有人再记得那些曾经萦绕河畔的歌声了。

中山陵是南京的另一个标志,这些年去过两次,每次都会被大大的“天地正气”和“天下为公”所震慑到,仿佛能感受到孙先生的呼喊,正如新街口正中心矗立的塑像一样,一直站立在民族的灵魂中。而南京这座城市的情怀,也由此而生。

博爱是南京的底蕴。

初到南京之时,常常在市区迷路,坐地铁开始也总是摸不着方向。一开始我是不愿意向人问路的,倘若陌生人不愿意在你身上浪费口舌,那种不屑于回答的情绪会让我特别不舒服。但是南京人特别宽厚,碰到问路的人,解释的特别仔细,不忙的话恨不得亲自把你送到地铁站口,真的让人受宠若惊。

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经常跟人聊天会尴尬到没话说,或者找不到话题。但是有时候在地铁里或者是公交站台,总会碰到热情的南京人跟你搭话,有时听不懂南京话我只能尴尬的笑笑说“不好意思,您说什么?”,他们也从来不会觉得不妥,甚至会自黑讲“啊能听懂啊?吊,我普通话水的一笔......”

每到这些时候,我总会有种被这个城市深深接纳的感觉,即使你并不真正了解它的文化和习惯,它还是能给你一个舒适的空间。

深沉是南京的灵魂。

南京的节奏很慢,虽然不像成都那样极端,但总的来说缺少那么一些激情和活力,像一个深沉的老者,看透了纷纷扰扰,选择独处一隅,自娱自乐。

在南京的这几年,尽管班级也组织过,但是我一次都没有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每个南京人,甚至说每个中国人都明白南京大屠杀意味着什么,大屠杀对南京这座城市的伤害有多重。不过,这究竟是毁灭了南京?还是重塑了南京呢?当你同南京人聊天时,会发现南京人很善于自黑,如果你说南京不好,他们甚至会跟着你一起讲南京的缺点,但是同时你会发现他们是一群真正毫无保留热爱自己故乡的人。即便是曾经的灾难给南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对世界展现出来的仍然是真诚和热爱。我想这就是南京从伤害中成长的动力所在吧。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引用网友对南京的一句评价——“没有北上广的喧闹,没有小城的死寂,热闹而不张扬,安静而不失欢乐。”

这就是我眼中的南京。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沉与博爱——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