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中,Netflix终于开源了它的支持异步调用模式的Zuul网关2.0版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从Netflix的官方博文[附录1]中,我们获得的信息也比较令人振奋:
The Cloud Gateway team at Netflix runs and operates more than 80 clusters of Zuul 2, sending traffic to about 100 (and growing) backend service clusters which amounts to more than 1 million requests per second.
Netflix部署了超过80+的Zuul2云网关集群,流量经过Zuul2集群被路由到后端超过100+的微服务,且每秒钟经过Zuul2集群的请求超过100万。
Zuul2看起来很强大,支持异步高并发(Zuul1仅支持同步)特性看起来很亮眼,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抛弃Zuul1,开始拥抱Zuul2呢?作为架构师,我们不能盲目追时髦,技术的选择必须基于实践和理性的分析,基于我之前对Zuul1的一线落地实战经验,也基于我近期对Zuul2的一些调研,我会在本文中对Zuul1和Zuul2做一个比较客观的编程模型和优劣分析,同时给出我的个人建议。
Zuul1设计比较简单,代码不多也比较容易读懂,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同步Servlet,采用多线程阻塞模型,如上图所示[图片来自附录4]。
同步Servlet使用thread per connection方式处理请求。简单讲,每来一个请求,Servlet容器要为该请求分配一个线程专门负责处理这个请求,直到响应返回客户端这个线程才会被释放返回容器线程池。如果后台服务调用比较耗时,那么这个线程就会被阻塞,阻塞期间线程资源被占用,不能干其它事情。我们知道Servlet容器线程池的大小是有限制的,当前端请求量大,而后台慢服务比较多时,很容易耗尽容器线程池内的线程,造成容器无法接受新的请求,Netflix为此还专门研发了Hystrix[附录2]熔断组件来解决慢服务耗尽资源问题。
注意在上图Netflix给出的场景中,它的后台服务调用也是启动另外一个IO线程来处理的,但是本质上还是阻塞模式,后台IO线程在处理的时候,前台容器线程仍然是阻塞的。
同步阻塞模式有利有弊,分析如下图:
同步阻塞模式的编程模型比较简单,整个请求->处理->响应的流程(call flow)都是在一个线程中处理的,这样开发调试比较方便易于理解,比如出了问题跟踪调试比较方便。另外,线程局部变量(ThreadLocal)机制在同步多线程模式下可以工作,有些监控产品,例如CAT调用链依赖于ThreadLocal,在同步多线程模式下,CAT埋点比较方便,调用链关系的展示也比较直观。
我们知道线程本身需要消耗CPU和内存资源,且多线程之间切换是有开销的(所谓的上下文切换Context Switch开销),线程越多,这种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就越大,同步阻塞模式一般会启动很多的线程,必然引入线程切换开销。另外,同步阻塞模式下,容器线程池的数量一般是固定的,造成对连接数有一定限制,当后台服务慢,容器线程池易被耗尽,一旦耗尽容器会拒绝新的请求,这个时候容器线程其实并不忙,只是被后台服务调用IO阻塞,但是干不了其它事情。
总体上,同步阻塞模式比较适用于计算密集型(CPU bound)应用场景。对于IO密集型场景(IO bound),同步阻塞模式会白白消耗很多线程资源,它们都在等待IO的阻塞状态,没有做实质性工作。
Zuul2的设计相对比较复杂,代码也不太容易读懂,它采用了Netty实现异步非阻塞编程模型,如上图所示[图片来自附录4]。
一般异步模式的本质都是使用队列Queue(或称总线Bus),在上图中,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前端有一个队列专门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后端有个队列专门负责处理后台服务调用,中间有个事件环线程(Event Loop Thread),它同时监听前后两个队列上的事件,有事件就触发回调函数处理事件。这种模式下需要的线程比较少,基本上每个CPU核上只需要一个事件环处理线程,前端的连接数可以很多,连接来了只需要进队列,不需要启动线程,事件环线程由事件触发,没有多线程阻塞问题。
异步非阻塞模式也是有利有弊,分析如下图:
异步非阻塞模式启动的线程很少,基本上一个CPU core上只需启一个事件环处理线程,它使用的线程资源就很少,上下文切换(Context Switch)开销也少。非阻塞模式可以接受的连接数大大增加,可以简单理解为请求来了只需要进队列,这个队列的容量可以设得很大,只要不超时,队列中的请求都会被依次处理。
异步模式让编程模型变得复杂。一方面Zuul2本身的代码要比Zuul1复杂很多,Zuul1的代码比较容易看懂,Zuul2的代码看起来就比较费劲。另一方面异步模型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请求->处理->响应执行流程(call flow),它的流程是通过事件触发的,请求处理的流程随时可能被切换断开,内部实现要通过一些关联id机制才能把整个执行流再串联起来,这就给开发调试运维引入了很多复杂性,比如你在IDE里头调试异步请求流就非常困难。另外ThreadLocal机制在这种异步模式下就不能简单工作,因为只有一个事件环线程,不是每个请求一个线程,也就没有线程局部的概念,所以对于CAT这种依赖于ThreadLocal才能工作的监控工具,调用链埋点就不好搞(实际可以工作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总体上,异步非阻塞模式比较适用于IO密集型(IO bound)场景,这种场景下系统大部分时间在处理IO,CPU计算比较轻,少量事件环线程就能处理。
Netflix本身对网关使用异步非阻塞模式这件事情是非常谨慎的,它们进行了严格的性能测试,下面是Netflix给出的一些性能数据,来自Zuul2网关核心研发成员Arthur Gonigberg的ppt(Zuul’s Journey to Non-Blocking)[附录3]:
Netflix给出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数据,大致Zuul2的性能比Zuul1好20%左右,这里的性能主要指每节点每秒处理的请求数。为什么说模糊呢?因为这个数据受实际测试环境,流量场景模式等众多因素影响,你很难复现这个测试数据。即便这个20%的性能提升是确实的,其实这个性能提升也并不大,和异步引入的复杂性相比,这20%的提升是否值得是个问题。Netflix本身在其博文[附录4]和ppt[附录3]中也是有点含糊其词,甚至自身都有一些疑问的。
While we did not see a significant efficiency benefit in migrating to async and non-blocking, we did achieve the goals of connection scaling.
比较明确的是,Zuul2在连接数方面表现要好于Zuul1,也就是说Zuul2能接受更多的连接数。
上图是Zuul2的架构,和Zuul1没有本质区别,两点变化:
上图是Zuul2的一些功能亮点,我个人认为除了对HTTP/2的支持算是一个亮点,其它都是在安全、弹性和运维层面的一些优化,不能算新功能。其中像Request Passport,Status Categories,Request Attempts这些所谓的新功能,其实是为了减轻异步带来的复杂性,方便开发人员调试异步请求而专门开发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对大家的建议是在生产环境中继续使用Zuul1,原因如下:
对于Zuul2,我的建议是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可以在测试环境小规模实验验证,但是暂不上到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