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通过前面的八篇文章的介绍,并不能覆盖负载均衡层的所有技术,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告诉各位读者一个学习和使用负载均衡技术的思路。虽然后面我们将转向“业务层”和“业务通信”层的介绍,但是对负载均衡层的介绍也不会停止。在后续的时间我们将穿插进行负载均衡层的新文章的发布,包括Nginx技术的再介绍、HaProxy、LVS新的使用场景等等。
这篇文章我们对前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有意进行一些扩展,以便于各位读者找到新的学习思路。
在《架构设计:负载均衡层设计方案(2)——Nginx安装》 文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一致性哈希算法。并且强调了一致性Hash算法是现代系统架构中的最关键算法之一,在分布式计算系统、分布式存储系统、数据分析等众多领域中广泛应用。针对我的博文,在负载均衡层、业务通信层、数据存储层都会有它的身影。
一致性算法的核心是:
不加权轮询,就是主控节点(任务来源点)在不考虑目标节点的任何因素的情况下(例如CPU性能、磁盘性能、网络性能),按照目标节点的列表顺序将任务依次分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轮询,也是对主控节点实现复杂性要求最低的轮询。我之前的博文《架构设计:负载均衡层设计方案(2)——Nginx安装》、《架构设计:负载均衡层设计方案(4)——LVS原理》 都对这种最简轮询进行了介绍:例如LVS中的“rr”参数。
加权轮询中的“权”,您可以看成是“轮询”依据的意思。“权”可以是很多种可能,可以是目标机器的性能量化值、可以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按照固定数字加权)、可以是目标节点的网络速度。例如LVS中的“lc”参数,就是指按照目标机器,现在已有的“连接”数量进行加权:连接数量越少,越有更大的几率获得这个任务的处理权。
租约协议主要为了保证一个事实:如果服务器对客户端的检查操作在“最迟时间”失败后,那么服务器端肯定会注销客户端的登录信息,同时客户端上服务器的连接信息也会消失(并且不在向下提供服务)。每一次检查成功,这个“最迟时间”都会向后推移。
租约协议和我们提到的哈希算法一下一样,也是系统架构设计中最基本的设计思想,并且大量运用在各类型的系统中,它的工作原理是每一位架构师都需要掌握的。例如:zookeeper使用这个协议保证Flow节点和Leader节点的链路是正常的;分布式存储系统用这个协议保证datanode和namenode的连接是正常的;
在前面的博文中,我重点介绍了Nginx、LVS、Keepalived技术。由于时间有限,这里我们对博文中提到的几种技术进行一个总结,然后再扩展介绍一下DNS技术、CDN技术和硬件负载技术。
在负载均衡层这个大的章节中,我有三篇文章都在直接介绍Nginx的原理和使用。但是之后有朋友给我反映还想了解更多的Nginx知识,特别点名要求我再做一篇文章介绍Nginx的动态缓存。是的,我在后面的时间里是有计划介绍Nginx的动态缓存技术,还会介绍Nginx和多款主流的反向代理软件的性能对比。但这需要时间,特别是我不想去网上找一些已有的性能对比图,还是自己一边做这样的性能测试,一边做性能报告比较靠谱。
下面这些技术是我在博文中已经重点介绍过得,我们再做一下总结:
重要的配置项包括:worker_processes、worker_connections。但是光是配置这些属性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打开操作系统级别的“最大文件数”限制问题。使用“ulimit -n 65535”设置本次会话的“最大文件数”限制;还要使用“vim /etc/security/limits.conf”命令,修改内核的配置信息。主要是以下两项:
* soft nofile 65535
* hard nofile 65535
另外,还要注意和nginx配置项中的“worker_rlimit_nofile”属性共同使用:
user root root;
worker_processes 4;
worker_rlimit_nofile 65535;
#error_log logs/error.log;
#error_log logs/error.log notice;
#error_log logs/error.log info;
#pid logs/nginx.pid;
events {
use epoll;
worker_connections 65535;
}
gzip是Nginx进行HTTP Body数据压缩的技术。下面这段Nginx配置信息是启用gzip压缩的实例:
#开启gzip压缩服务,
gzip on;
#gzip压缩是要申请临时内存空间的,假设前提是压缩后大小是小于等于压缩前的。例如,如果原始文件大小为10K,那么它超过了8K,所以分配的内存是8 * 2 = 16K;再例如,原始文件大小为18K,很明显16K也是不够的,那么按照 8 * 2 * 2 = 32K的大小申请内存。如果没有设置,默认值是申请跟原始数据相同大小的内存空间去存储gzip压缩结果。
gzip_buffers 2 8k;
#进行压缩的原始文件的最小大小值,也就是说如果原始文件小于5K,那么就不会进行压缩了
gzip_min_length 5K;
#gzip压缩基于的http协议版本,默认就是HTTP 1.1
gzip_http_version 1.1;
# gzip压缩级别1-9,级别越高压缩率越大,压缩时间也就越长CPU越高
gzip_comp_level 5;
#需要进行gzip压缩的Content-Type的Header的类型。建议js、text、css、xml、json都要进行压缩;图片就没必要了,gif、jpge文件已经压缩得很好了,就算再压,效果也不好,而且还耗费cpu。
gzip_types text/HTML text/plain application/x-javascript text/css application/xml;
http返回数据进行压缩的功能在很多场景下都实用:
a、 如果浏览器使用的是3G/4G网络,那么流量对于用户来说就是money。
b、 压缩可节约服务器机房的对外带宽,为更多用户服务。按照目前的市场价良好的机房带宽资源的一般在200RMB/Mbps,而服务器方案的压力往往也来自于机房带宽。
c、 不是Nginx开启了gzip功能,HTTP响应的数据就一定会被压缩,除了满足Nginx设置的“需要压缩的http格式”以外,客户端(浏览器)也需要支持gzip(不然它怎么解压呢),一个好消息是,目前大多数浏览器和API都支持http压缩。
Nginx的强大在于其对URL请求的重写(重定位)。Nginx的rewrite功能依赖于PCRE Lib,请一定在Nginx编译安装时,安装Pcre lib。
Nginx的rewrite功能在我《架构设计:负载均衡层设计方案(3)——Nginx进阶》 这边博客中进行了讲解。
下面是一段rewrite的示例:
#示例1:
location ~* ^/(.+)/(.+)\.(jpg|gif|png|jpeg)$ {
rewrite ^/orderinfo/(.+)\.(jpg|gif|png|jpeg)$ /img/$1.$2 break;
root /cephclient;
}
#location在不进行大小写区分的情况下利用正则表达式对$url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后进行rewrite重定位。
#rewrite进行重写url的规则是:regex表达式第一个括号中的内容对应$1,regex表达式第二个括号中的内容对应$2,以此类推。
#这样重定位的意义就很明确了:将任何目录下的文件名重定位到img目录下的对应文件名,
#并且马上在这个location中(注意是Nginx,而不是客户端)执行这个重写后的URL定位。
#示例2:
server {
。。。。
。。。。
location ~* ^/orderinfo/(.+)\.(jpg|gif|png|jpeg)$ {
rewrite ^/orderinfo/(.+)\.(.+)$ /img/$1.$2 last;
}
location / {
root /cephclient;
}
}
#在server中,有两个location位置,当url需要访问orderinfo目录下的某一个图片时,rewrite将重写这个url,
#并且重新带入这个url到server执行,这样“location /”这个location就会执行了,并找到图片存储的目录。
http_image_filter_module 是nginx的图片处理模块,是使用nginx进行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分开管理的关键引用技术。通过这个模块可以对静态资源进行缩放、旋转、验证。
需要注意的是,http_image_filter_module模块所处理的缩率图片是不进行保存的,完全使用节点的CPU性能进行计算,使用节点的内存进行临时存储。所以如果要使用http_image_filter_module进行图片处理,一定要根据客户端的请求规模进行nginx节点的调整。并且当站点的PV达到一定的规模时,一定要使用CDN技术进行访问加速、对图片的访问处理手段进行规划。
由于我们在之前涉及Nginx的文章中,并没有详细讲解Nginx的图片处理模块,只是说了要进行介绍,所以这里我给出一个较为详细的安装和配置示例:
nginx的http_image_filter_module模块由GD library进行支持,所以要使用这个图片处理模块,就必须进行第三方依赖包的安装:
yum install gd-devel
然后,Nginx要进行重新编译:
configure --with-http_image_filter_module
make && make install
使用图片处理模块的配置示例:
location ~* /(.+)_(\d+)_(\d+)\.(jpg|gif|png|ioc|jpeg)$ {
set $h $3;
set $w $2;
rewrite /(.+)_(\d+)_(\d+)\.(jpg|gif|png|ioc|jpeg)$ /$1.$4 break;
image_filter resize $w $h;
image_filter_buffer 2M;
}
其中关于正则表达式的语法和已经介绍过的rewrite的语法就不再进行介绍了,主要看http_image_filter_module相关的属性设置:
image_filter test:测试图片文件合法性
image_filter rotate:进行图片旋转,只能按照90 | 180 | 270进行旋转
image_filter size:返回图片的JSON数据
image_filter resize width height:按比例进行图片的等比例缩小,注意,是只能缩小,第二缩小是等比例的。
image_filter_buffer:限制图片最大读取大小,没有设置就是1M;根据不同的系统最好设置为2M—3M
image_filter_jpeg_quality:设置jpeg图片的压缩比例(1-99,越高越好)
image_filter_transparency:禁用gif和png图片的透明度。
目前行业内也有很多与Nginx解决同类问题的软件,他们分别是Apache基金会的 Apache HTTP Server、淘宝开源的Tengine、Haproxy、包括Windows 下运行的IIS,也支持反向代理 。
这里笔者再次重点提到Tengine,建议各位读者有时间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下,这个对Nginx进行了深度再开发的软件。
LVS是Linux Virtual Server的简写,意即Linux虚拟服务器,是一个虚拟的服务器集群系统。本项目在1998年5月由章文嵩博士成立。
LVS集群采用IP负载均衡技术和基于内容请求分发技术。调度器具有很好的吞吐率,将请求均衡地转移到不同的服务器上执行,且调度器自动屏蔽掉服务器的故障,从而将一组服务器构成一个高性能的、高可用的虚拟服务器。整个服务器集群的结构对客户是透明的,而且无需修改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程序。
在我的系列文章中,《架构设计:负载均衡层设计方案(4)——LVS原理》 、《架构设计:负载均衡层设计方案(5)——LVS单节点安装》 、《负载均衡层设计方案(7)——LVS + Keepalived + Nginx安装及配置》 都涉及到LVS的讲解。
这里我们再总结一下LVS中的三种工作模式:
NAT方式是一种由LVS Master服务节点收到数据报,然后转给下层的Real Server节点,当Real Server处理完成后回发给LVS Master节点然后又由LVS Master节点转发出去的工作方式。LVS的管理程序IPVSADMIN负责绑定转发规则,并完成IP数据报文和TCP数据报文中属性的重写。
LVS-NAT模式的优点在于:
配置管理简单。LVS-NAT的工作方式是LVS三种工作模式中最容易理解、最容易配置、最容易管理的工作模式。
节省外网IP资源,一般机房分配给使用者的IP数量是有限的,特别是您购买的机架的数量不多时。LVS-NAT工作方式将您的系统架构封装在局域网中,只需要LVS有一个外网地址或外网地址映射就可以实现访问了。
系统架构相对封闭。在内网环境下我们对防火墙的设置要求不会很高,也相对容易进行物理服务器的运维。您可以设置来源于外网的请求需要进行防火墙过滤,而对内网请求开放访问。
另外改写后转给Real Server的数据报文,Real Server并不会关心它的真实性,只要TCP校验和IP校验都能通过,Real Server就可以进行处理。所以LVS-NAT工作模式下Real Server可以是任何操作系统,只要它支持TCP/IP协议即可。
LVS的DR工作模式,是目前生产环境中最常用的一种工作模式,网上的资料也是最多的,有的文章对DR工作模式的讲解还是比较透彻的:
LVS-DR模式的优点在于:
解决了LVS-NAT工作模式中的转发瓶颈问题,能够支撑规模更大的负载均衡场景。
比较耗费网外IP资源,机房的外网IP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在正式生产环境中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可以采用LVS-NAT和LVS-DR混合使用的方式来缓解。
LVS-DR当然也有缺点:
配置工作较LVS-NAT方式稍微麻烦一点,您至少需要了解LVS-DR模式的基本工作方式才能更好的指导自己进行LVS-DR模式的配置和运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由于LVS-DR模式的报文改写规则,导致LVS节点和Real Server节点必须在一个网段,因为二层交换是没法跨子网的。但是这个问题针对大多数系统架构方案来说,实际上并没有本质限制。
LVS-DR模式和LVS-TUN模式的工作原理完全不一样,工作场景完全不一样。DR基于数据报文重写,TUN模式基于IP隧道,后者是对数据报文的重新封装:
IPIP隧道。将一个完整的IP报文封装成另一个新的IP报文的数据部分,并通过路由器传送到指定的地点。在这个过程中路由器并不在意被封装的原始协议的内容。到达目的地点后,由目的地方依靠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对IPIP隧道协议的支持,打开封装协议,取得原始协议:
可以说LVS-TUN方式基本上具有LVS-DR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又支持跨子网间穿透。
CDN技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为什么有时我们访问互联网上的视频资源、图片资源会比较慢,甚至访问失败。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源的物理位置离客户端太远了,可能其中有4层NAT设备(相当于使用网通的线路访问电信服务器上的资源)。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将我们要访问的资源放到离我们客户端最近的一个服务上(例如在广州的客户端访问的资源就在广州的机房)。那么是不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点称为“边缘节点”)。这就是CDN网络解决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目前CDN服务不需要我们进行开发,市面上有很多公司都提供免费的/付费的 CDN服务(请直接在google或者百度上面输入:CDN,就会有很多“推广”信息了,在我的博文中不打广告^_^)。当然如果您想自行搭建CDN网络,可以参考以下技术方案:
Squid:Squid是一个缓存internet数据的一个软件,它接收用户的下载申请,并自动处理所下载的数据。目前,国内很多CDN服务商的网络都是基于Squid搭建的
利用Nginx的proxy_cache搭建:Nginx中的rewrite技术实际上就可以实现URL请求重写,实现请求转发。而Nginx中的proxy_cache组件可以使得从远端请求的源数据保存在本地,从而实现一个CDN网络的搭建。
自己写:CDN网络没有特别复杂的技术门槛,如果您有特别的需求,可以自己写一个。当然上图中所介绍的CDN网络属于第一代CDN网络,将第二代/第三代P2P技术加入到CDN原理中,可以形成第二代CDN网络:如下图所示:
第三代P2P技术又被称为混合型P2P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元数据服务器的处理压力,加速资源的本地化速度。关于P2P技术我会在讲完“业务系统设计”、“业务通信系统设计”后,专门做一个新的专题进行介绍。另外提一下,YouTube的P2P网络就是自己做的。
要总结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我决定再开一篇文章《架构设计:负载均衡层设计方案(9)——负载均衡层总结下篇》,继续进行负载均衡层技术的总结。我们将总结Keepalived、DNS技术、硬件负载,并且向大家介绍更广义的负载均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