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读毕《天龙八部》四卷记

文似看山不喜平——读毕《天龙八部》四卷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天龙八部》第四卷读完了。剧情似乎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虚竹如何机缘巧合获得了绝世武功。而整本书的妙处就在这机缘巧合里了。

虚竹作为《天龙八部》三位主角之一,似乎最不起眼,感情线索也最不清晰。尽管最后一本我还没看,不过我大概知道他最后跟西夏公主喜结连理,而这段感情描写较之段誉和王语嫣、萧峰和阿朱而言,确实不出彩。不过作为一个新晋金庸迷,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老爷子刻意为之。一个内心虔诚,从小在少林寺长大,每天吃斋念佛的小和尚,你想让他有什么缠绵悱恻的故事?就好像一个人从没有吃过肉,他一旦尝到肉,哪怕只是清水煮,恐怕也是味道好极了,如果一下子给他大鱼大肉,只怕他还消受不起。我没见过西夏公主,不知道她究竟人才几许,不过如果浓墨重彩地描写她们之间的种种,是否与虚竹和尚的身份反差太大?你让一个和尚描述女子,顶多是好看,一名难民描述饭食,顶多是饱了。

既然感情线不(能)突出,那么就要有其他线索来串起虚竹的前因后果,于是逍遥派的爱恨情仇浮出了水面。我们甚至可以反过来把虚竹当作一个引出这段故事的线索。接下来才是重点:究竟要如何引出呢?

2.

文似看山不喜平。金庸的小说好看的原因很多,想象奇绝出人意表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而这一点在第四卷中尤为突出。先是通过慕容复夜行深林引出36洞主72岛主,又由他们的聚会目的引出天山童姥,又由天山童姥引出宿敌李秋水,最终逍遥派一脉并段誉洞中学艺的疑问也豁然开朗,其间又穿插进游坦之路遇全冠清的情节,最终虚竹因为一心向佛要向少林寺有个交代而引出武林高手齐聚少室山。前面的四本书终究汇到了一处,所有的人物也终于串了起来,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也就引出了最后的大高潮。

说起来第四卷的阅读体验与前三本是不同的,之前金庸的故事、章节前后连接非常紧密,每一本书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第四卷却更像是短篇的合集。短篇小说讲究什么?更多的点子。长中篇小说我们可以允许中间出现平铺直叙的章节,基本不会影响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而短篇小说要求开头就要抓人眼球,时刻透着机灵,包袱无处不在,哪怕它们最后都是为一个终极点子服务,中间一旦出现相关性不大的段落,立即就会令人出戏。短篇小说要做到时刻牵着人的鼻子走,你一步步走下去、看下去,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

《天龙八部》第四卷正是如此,只那些岛主洞主的门派武器武功就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再加上他们各人的鲜明性格以及相互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简直令读者爽到不行。而天山童姥为教虚竹武功而精心设计的步步为营的计谋也大有看头。读第四卷的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又像是读了一本经典网络小说,比如虚竹继任灵鹫宫主人之后,一个大男人被一群女人环绕的描写,你说金庸没有恶趣味我是不信的,这不就是网络小说必备元素开后宫嘛…

闲话少说,金庸老爷子的功力通过这一本我已经彻底拜服,在长篇里写短篇,这既需要勇气又需要实力,同时还要有玩心,敢于尝试。这三者兼具的人少之又少,这少数人基本也都成功了,姜文算一个。

3.

但是话说回来,既然是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的优点它具备,缺点同样也继承了下来,那就是人物刻画单薄。无论是虚竹还是整个第四卷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基本都有扁平化的问题。有人指出故事和小说的区别就在于人物为推进故事服务还是故事为刻画人物服务,从这一点来看,绝大多数短篇小说都是故事,或者说都是点子文学。写短篇和写长篇的区别也就在这里,古今中外短篇长篇俱佳的作者少之又少,原因也在这里。科幻、武侠、推理等类型小说在刚出现的时候都是点子文学,即整篇文章就是围绕一个核心点,一个灵感来写,所以很难登大雅之堂。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作家自己也不断追求卓越,这些类型小说也渐渐地摆脱了点子文学的桎梏,开始向所谓主流文学靠拢,也可以说越写越像小说了,是不是进步我暂且不论。

所以,说到这里,我还是要夸一夸金庸老爷子,写作功力太深厚了,游刃有余,张弛有度,既有想象力又有长篇叙事能力还有思想深度,这与读书多思考多是密不可分的,简直是我辈读书人写作人的楷模。最后,我也在想一个问题,我究竟适合写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我们每个人给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我们是不是在不适合自己的领域艰难行进?我们的天赋点和能力值究竟在哪里?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该似看山不喜平呢?金庸带给我的东西太多太多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似看山不喜平——读毕《天龙八部》四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