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智新论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目前读过的所有哲学名著中,最令人愉快的一部著作了。莱布尼茨的文风十分机智幽默,还不时透露出一个孩子般的天真烂漫。
莱布尼茨读了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后,专门写了这本书,以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是与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相对应的,而且每一段都将《人类理解论》原文抄下来,以方便读者阅读。
人们习惯将莱布尼茨和洛克的学说对立起来,认为洛克是经验主义而莱布尼茨是理性主义。
我认为这种划分是很武断的。
洛克与莱布尼茨的思想十分丰富,既有经验主义的成分,又有理性主义的成分,甚至莱布尼茨在某些观点上更加偏向于经验主义。
莱布尼茨与洛克的相同点就不说了,今天就说一下二者的哲学系统的差异吧。莱布尼茨本人在序言中,明白的指出了,洛克的思想更接近亚里士多德,而莱布尼茨本人的思想更接近柏拉图。
两个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灵魂本身是否是空白的?
洛克认为,人的灵魂就是一块没有写上任何字迹的白板。在灵魂中留下的痕迹,都是从感觉和经验来的。
按照洛克的说法,人一出生,脑子里什么都没有。人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获得外界经验,人才有了知识。
人的大脑就像一块白板,我们有了感觉和经验,就像在白板上画一条线,或者写上一些字迹,这样白板上就有内容了,对于人来说这就是知识。
而莱布尼茨认为,人的灵魂是一块刻有纹路的大理石。在书写的时候需要沿着这些纹路书写,这些纹路,规定了书写的规则和方向。
灵魂也可以看作一本打好格子的日记本,格子是横向的就横向书写;格子是纵向的就纵向书写;如果是方块格子,就要在格子里面书写。如果不按格子来书写,估计这篇文字看起来就十分混乱。
莱布尼茨这个比喻就是用来说明心灵有一套自己,的工作原理或者规则,也叫做天赋的观念。
此外,莱布尼茨还批判了经验的片面性,他说感觉只能认识个别事物,而不能认识普遍规律。
例如希腊人,罗马人,以及地球上所知的民族都认为,从日出到日落要经过24小时。但是如果以为这条规律在一切地方都有效,那就错了,在新泽西岛,整个夏天太阳永远不会落下。
他还说到地球和太阳也不是必然的,地球和太阳不会永远以这个状态存在下去。所以在数学中见到的那些必然真理,应该有一些原则是不能依靠实例来证明的,也不是依靠感觉来见证的。
在灵魂中,我们可以像读一本打开的书那样,读到理性的永恒法则,就像布告牌上读到审判官的法令那样毫无困难。
莱布尼茨的这一思想,为康德的纯粹理性理论开辟了道路,康德所谓的纯粹理性就是莱布尼斯所说的理性的永恒法则,也就是天赋的内在原则。
但是莱布尼斯虽然提到了永恒的灵魂法则,并且也隐隐约约将它们指向逻辑规律和数学原则,但是他并没有明确指出来所谓的灵魂法则到底是什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正式指出,所谓的灵魂法则就是指逻辑、数学法则、以及时间和空间。康德说,我们的灵魂在思考的时候,都要遵循逻辑的原则以及数学原理。比如矛盾律,如果a等于b,那么,a就不能不等于b。比如1+1等于2,那么2-1就等于1。
我们继续回到莱布尼茨对经验主义的批判的讨论,他认为经验主义的错误就在于,以为凡是以前发生过的,以后在相似的场合也还会发生,而不能判断同样的理由是否依然存在。就像一个人,某天路过一个路口被抢劫了,他以后每次路过这个路口,都担心被人抢劫。
莱布尼斯语重心长的说,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找到事物确定的联系,他使用的是建立这个词,不知道原文是这样,还是翻译的问题。
莱布尼斯对经验主义的批判,为休谟的怀疑论,开辟了道路。
他认为观念和真理作为潜能和天赋存在于每人心中,我们运用自己的天赋就能将这些观念发现出来,比如上帝的观念。他这种说法和柏拉图的说法十分相似,柏拉图说:真理就在我们心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新回忆起它们。
2.灵魂的非物质性。
洛克认为,灵魂是物质的,是我们身体的功能,但是莱布尼茨认为灵魂一定不是物质的。他还给出了证明,他说如果灵魂是物质的,那么一个人由那么多部分组成,他就有千千万万个灵魂,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他还说,如果一个物质的东西有灵魂,那么这个灵魂就会在物质中一直存在,不会因物质的消失而死亡,但是人是会死的,所以灵魂不是物质的。
他认为,灵魂有别于我们的身体,是不死的。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两个如此博学睿智的人的思想,都可以如此根本对立那么,我如果遇见有人不同意我的意见,真的是太正常不过了。
最后总结一句话,读哲学真的很有趣,尤其是读有趣的人写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