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书那么多,却没什么长进

 

为什么看书那么多,却没什么长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很爱看书,并且涉猎广泛,从严肃的社科类、历史类书籍到轻松愉快的言情小说,感觉他们每个月都能看十本以上的书籍,并把看过的书籍像战利品一样秀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然后大部分认识他们的人都会点赞,并称赞这种爱“学习”的行为。   

      一开始我惊讶并好奇他们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可以看那么多书?但过了段时间在见他们的时候,他们嘴里除了多些谈资外,为人处世、综合素质、做事效率等并没有出现什么明显提高,用大俗话来说,就是生活好像并没有什么改变,当这些人在你身边年复一年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会不会产生“读书好像并没有什么卵用”的想法?我差点就快有了,但是好在自己好奇心阶段性的战胜了自己的惯性思维,我开始思考他们读了那么多书,没有变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为了秀而读书,所以书草草的翻了一遍,根本没看明白书的核心内容?还是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一些东西,所以不能再生活和工作中应用?亦或是我自己的错觉,人家明明有进步,只是因为我的妒忌和“见不得别人的好”,因而视而不见?好像都有那么一点,但都不全对。自己琢磨了一段时间后,算是总结了一些自己现阶段可以找到,并能部分解释清楚这种现象的原因了,我把我的想法和一些发现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1.看一本书,只是泛泛的读了一遍

      这种情况在早期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中普遍存在,看一本书就仅仅只看一遍,而且还是泛泛的一遍,甚至很多内容,跳读、扫读,书的核心内容并没有看明白,为什么我可以说的这么肯定,因为我就经历过一次,有次在和一个朋友讨论一本新书,发现他在陈述书中的一个观点的时候竟然和我得出的结论差别很大,我开始还和他争辩了几句,后来想到可能是自己理解错了,回来后又把那本书中的那一段仔细的阅读了一遍,但发现我的理解没有问题。。。有些时候看书的过程就是这样,你会走神,不由自主的跳读,这会使自己漏掉很多重要信息,所以才说只字不差的阅读非常重要,何况有些难懂的书籍,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理解,只是泛泛的读一遍,怎么可能有收获。

2.只看书、不做笔记、更不思考

      人们普遍对自己的记忆力自信过度,认为看过的就能记得住。稍微有过做笔记经验的人就应该知道这是幻觉。我是学计算机出身的,早期在帮助家里人处理一些操作系统或者浏览器的“疑难杂症”时,总是觉得这个问题我亲自动手解决一次了,我下次在遇到这问题肯定就能立即解决,可现实总是那么打脸,有一个ie的设置问题,我在一段时间处理了三次,过了半年在遇到依然忘记,所以我从那以后就开始做笔记了。记录一些问题,其实才是最省时间的做法,我们总是怕麻烦,怕浪费时间,但是这种想法总是让我们浪费更多时间。还有就是不愿思考,总是被动接受一些书中的观点,我们应该都有这种经历,刚看完一本好书后,认为自己完全看懂了书中精要,觉得自信满满,但是那些观点和精要是否可以为我所用完全不想。书中的观点是怎么形成的?作者思路为什么是这样的?是否经得起推敲?作者观点有没有受到他自己独特的经历的影响而不具有泛用性?等等,这些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才能得出答案。我们吃东西都要注意健康,以防吃坏肚子,那进入大脑的思想和观点呢,要是有问题那不是更可怕?

3.明白了道理,却永不践行

      作者“彪悍一只猫”的读书经验对我很有启发,他在读完文章和书后总会问自己三个问题:a.我是否已经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b.如果我明白了,我是不是也该做些什么?c.在现有条件下我该怎么做?他的问题是在明白作者意图后,落脚点放在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上,这才是一些改变的开始,一个人读再多的书,如果不能将书中有用的知识有效的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让生活向着自己想要方向发展或让自己变得更好,那读书再多又有何用?只是心里爽一下就行了吗?所以书可以看的慢一点,看的细一些,时不时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真的看懂了,没看懂记下来,想过之后再看,等完全消化了书本中的内容,就应该想想如果利用那些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好,让生活变得更好。

      看书学习亦是投资,投资是用较少的资源去换取较多的资源吧,所以别用泛泛的看书白白浪费自己的资源,以上就是我对读书学习的一点点心得,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看书那么多,却没什么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