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生子、繁衍后代,这个延续了千百年的人类本能,在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便遭遇了滑铁卢——越来越多的姑娘不愿意生孩子了。我便是那其中的一个。
不知道很多年后的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会得出什么结论,我且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希望能为他们研究当代青年女性的生育心理提供一个样本。
大多数人只看到很多姑娘不生孩子,却不知她们是“不想”、“不敢”还是“不能”。
我结婚至今已有3年,婚后最怕参与长辈们都出席的酒席,因为每逢这样的场合,长辈们话不离口的就是这几句:什么时候打算要孩子啊?年纪不小了,早点生对身体好。生了孩子又不用你带,丢给你爸妈就行啦。
好像在他们的观念里,夫妻就是延续后代的工具。生孩子是一种人生任务。孩子只用生,不用养。
不生,是我们这代很多85后、90后的一致选择。这行为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人选择的原因。这么几种心理是比较常见的:
害怕不能给孩子最好的。
从古至今,父母们从未如今日的父母那般,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最大的心血和希望。
一个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每天辗转于各种学前班和兴趣班,上学之后情况更甚,没有哪一个假期是可以一直玩着的。
大人之间弥漫着的焦虑情绪也传染到了对孩子的教育上,他们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在投资未来。
在这种“全民教育热”的热潮中,几乎没有哪对父母能够抵抗住送孩子去提高班的诱惑,也没有谁能承受别人说自己放纵孩子的指责。
所以我们看到了,所有的孩子都在各种兴趣里被陶冶着,在各种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着。而父母们在工作的第一线奋斗着,只为挣回孩子的教育费。
家长们信奉这样一条价值观:接受过最高等教育的孩子,才能拥有最高阶的未来。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的父母们,别提有多焦虑了。生怕因为自己的不争气,连累孩子的未来,生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阶级诅咒会延续下去。
没生孩子的年轻人也受到了这种价值观的影响,眼看着社会没有给自己上升的希望,他们也对下一辈的阶级上升满怀悲观。
因此,不生,是他们对这个阶层日益固化的世界的反抗。
害怕面对一个不如自己的孩子。
曾经的我就怀着这样的执念: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可能不如自己的孩子。
个体生命的成长,是一段充满不确定性的历程。回顾我的成长,我总会感叹,自己能够安然度过童年、青少年,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从事一份尚可的工作,拥有一段和谐的家庭关系,似乎该谢天谢地;感激命运没有让我遇上高考发挥失常、与爱人不能相守的悲惨遭遇,也感激自己在人生至暗的时刻从未放弃自己,直到看到了光明。
并非所有人都有同样的幸运和面对困境的勇气、坚韧,相反,人生路上的困境和灾难,很容易打垮一个人。而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出生,什么样的际遇,什么样的秉性,在关键时刻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似乎是一件随机性极强的事件。教育,也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容易,很多父母都怀着良好的愿望,却还是教育出了未必令他们满意的孩子。
这也就意味着,生孩子很大程度上就像开启了一个随机事件。做父母的,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可能:你的孩子不如自己,不如自己聪明,不如自己坚韧,不如自己有志气,甚至还可能是个有着不正常性取向和奇怪兴趣的孩子。
如果孩子有可能是这样,还有多少父母有勇气面对他?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而合格的父母,必须放弃自己想要掌控孩子人生的执念,不能寄希望于将自己的成就、阶层、财富通过孩子延续下去,还要做到无论孩子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都坚定的支持他。
这样的父母太难做!曾经的我就觉得这样的标准望尘莫及。
在“既不想面对一个不如自己的孩子”,“又不想干涉孩子的人生自由”的矛盾中,不生孩子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定”下来,怎么能要孩子?
这一代年轻人的迷茫,是史无前例的。
大多数人被“功利化”的教育浸染了近20年之久,成年后突然被曝露在一片崇尚多元化价值和叩问个体生命意义的思潮中。并且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迅速的从唯分数论转向了更多元的综合能力论。价值观的冲突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展现得特别明显,迷茫和焦虑的情绪也与我们纠缠的异常深刻。
社会上诞生了“迷茫一代”。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心不在焉的过着一种现实生活,却左顾右盼张望着另一种可能的人生,总是做出起跳的姿势,似乎随时就要从当下的生活跳入另一种理想的生活中去。
古时说“三十而立”,而这代人不仅没有“立”起来,甚至都未曾“定”下来过。
就好像随时准备着一场逃亡,而要逃亡的人,是不会愿意生孩子的。
害怕失去自由。
这一代是极度渴望自由的一代人,但他们接触到的亲子关系的样本,却总是将“母亲”的角色置于极度不自由的状态。
他们从小看到的就是为了家庭放弃工作隐忍付出的主妇,社会所渲染的也是为照顾孩子而不能全力投入工作的母亲,还流传着生了孩子就不顾形象,一下子从美少妇变为悍妇的母亲的故事,已婚已育的女同事们更是时时刻刻渲染着好几年都不便出去旅行的“凄惨”生活。
真正能够兼顾孩子与自己人生追求的母亲,似乎少之又少。
孩子,被放到了母亲的自由的对立面上。
于是很多姑娘打着“要自由”的旗号,怀着对母亲身份的恐惧,一再推迟了生育的时间。
不生孩子,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选择,但背后的原因却枝枝蔓蔓,纠纠缠缠,没有几个人能确切的说得清,到底是“不敢生”、“不想生”,抑或“不是非生不可就可以不生”。
这些原因背后,是我们这代人的迷茫。这种迷茫,源自于我们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自由,又被独立人格的觉醒所激发。也许只有当这代人走出了人生的迷雾,他们才会坚定的告诉所有人,他们“想要”或“不想要”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