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配置文件详解-完全版

最近刚好学习用ansible脚本来多实例部署redis集群,也顺便学习了一下redis的部署。

学习过程中发现,redis部署挺容易,但是配置还真是不少,这里我就花点儿时间把redis.conf中所有的配置和应用方式详细记录一下,作为学习笔记,同时如果刚好哪只小猿觉得有用的话,望不吝点赞。

redis.conf

配置名称

描述

默认值

port

服访问端口

 

requirepass

登录密码

 

loglevel

日志级别,合法值:

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 默认为notice

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

logfile

服务日志输出文件

""

pidfile

进程文件

/var/run/redis_6379.pid

dir

数据文件保存目录:rdb文件和nodes文件都会保存在该目录下

 

dbfilename

数据持久化文件(rdb文件),只要指定文件名,会保存到dir目录中

 

daemonize

当前redis服务进程是否在后台运行:后台运行:yes,无需后台运行:no;

当redis作为后台进程运行的时候,它会写一个 *.pid文件

 

protected-mode

开启保护模式:yes/no,开启该参数后,redis只会本地进行访问,

拒绝外部访问。要是开启了密码和bind,可以开启。否则最好关闭,设置为no

 

bind

bind :指定 redis 只接收来自于该IP地址的请求,如果不进行设置,那么将处理所有请求

 

slaveof

slaveof : 将当前server做为slave,并为其指定master信息

 

masterauth

隶属主节点的密码:当配置了slaveof后,如果隶属的master有密码,则要填写该值。

 

slave-serve-stale-data

如果当前server是slave,那么当slave与master失去通讯时,是否继续为客户端提供服务,”yes”表示继续,”no”表示终止

 

timeout

客户端空闲时间:超过配置值,服务端会断开连接,为0则服务端不会主动断开连接,不能小于0

 

tcp-backlog

TCP监听的最大容纳数量,在高并发的环境下,你需要把这个值调高以避免客户端连接缓慢的问题。Linux 内核会把这个值缩小成 /proc/sys/net/core

/somaxconn对应的值,要提升并发量需要修改这两个值才能达到目的

 

tcp-keepalive

指定TCP连接是否为长连接,”侦探信号由server端维护,长连接将会额外的增加server端的开支
#默认为0.表示禁用,0值表示开启长连接”;”侦探信号的发送间隔将有linux系统决定。在多次侦探,如果对等端仍不回复,将会关闭连接,否则连接将会被保持开启

 

supervised

可以通过upstart和systemd管理Redis守护进程

选项:

supervised no - 没有监督互动;

supervised upstart - 通过将Redis置于SIGSTOP模式来启动信号;

supervised systemd - signal systemd将READY = 1写入$ NOTIFY_SOCKET;

supervised auto - 检测upstart或systemd方法基于 UPSTART_JOB或NOTIFY_SOCKET环境变量。

 

databases

设定redis所允许的最大”db簇”的个数,默认为16个簇

 

always-show-logo

是否显示logo

 

save

在多少秒期间至少多少个变更操作”触发snapshot,snapshot最终将生成新的dump.rdb文件

 

rdbcompression

是否在 dump*.rdb 数据库的时候使用 LZF 压缩字符串,默认都设为yes,如果想节省性能,可以设为no

 

rdbchecksum

是否校验rdb文件:yes/no

 

appendonly

是否在每次更新操作后进行日志记录,如果不开启,可能会在断电时导致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丢失。因为redis本身同步数据文件是按上面save条件来同步的,所以有的数据会在一段时间内只存在于内存中,默认值为no

 

appendfilename

更新的日志文件名:默认设为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appendfsync

指定更新日志条件:always/everysec/no,该值是对redis性能有重要影响的参数之一

 

no-appendfsync-on-rewrite

不进行更新日志重写:yes/no,如果应用系统无法忍受延迟,而可以容忍少量的数据丢失,则设置为yes。如果应用系统无法忍受数据丢失,则设置为no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持久化存储发生错误后是否停止接受写请求:默认情况下如果上面配置的rdb模式开启且最后一次的保存失败,redis 将停止接受写操作,让用户知道问题的发生。如果后台保存进程重新启动工作了,redis 也将自动的允许写操作,如果有其它监控方式也可关闭。

 

replica-serve-stale-data

默认yes,当从节点和主节点的连接断开或者复制正在进行中,设置yes,那么继续提供服务,设置no,那么返回sync with master in progress。

 

replica-read-only

从节点是否只读标识,配置值:yes/no

 

repl-diskless-sync

主从数据复制是否使用无硬盘复制功能,新的丛从节点和重连后不能继续备份的丛从节点,需要做所谓的“完全备份”,即将一个rdb文件从主节点传送到丛从节点。这种传送方式有两种:硬盘备份和无硬盘备份。

 

repl-diskless-sync-delay

当启用无硬盘备份时,服务器等待一段时间后才会通过套接字向丛从节点传送rdb文件,这个等待时间是可配置的。延迟时间以秒为单位,默认为5秒。要关掉这一功能,只需将它设置为0秒,传送会立即启动。

 

repl-ping-replica-period

从redis会周期性的向主redis发出PING包,你可以通过repl_ping_slave

_period指令来控制其周期,默认是10秒。

 

repl-timeout

接下来的选项为以下内容设置备份的超时时间:

1)从丛从节点的角度,同步期间的批量传输的I/O

2)丛从节点角度认为的主节点超时(数据,ping)

3)主节点角度认为的丛从节点超时(REPLCONF ACK pings)

确认这些值比定义的repl-ping-slave-period要大,否则每次主节点和丛从节点之间通信低速时都会被检测为超时。

 

repl-disable-tcp-nodelay

同步之后是否禁用丛从节点上的TCP_NODELAY

如果你选择yes,redis会使用较少量的TCP包和带宽向丛从节点发送数据。但这会导致在丛从节点增加一点数据的延时。

如果选择no,丛从节点的数据延时不会那么多,但备份需要的带宽相对较多。

 

repl-backlog-size

设置备份的工作储备大小。工作储备是一个缓冲区,当丛从节点断开一段时间的情况时,它替丛从节点接收存储数据,因此当丛从节点重连时,通常不需要完全备份,只需要一个部分同步就可以,即把丛从节点断开时错过的一部分数据接收。

工作储备越大,丛从节点可以断开并稍后执行部分同步的断开时间就越长。只要有一个丛从节点连接,就会立刻分配一个工作储备。

 

repl-backlog-ttl

主节点有一段时间没有与丛从节点连接,对应的工作储备就会自动释放。

这个选项用于配置释放前等待的秒数,秒数从断开的那一刻开始计算,值为0表示不释放。

 

replica-priority

丛从节点优先级是可以从redis的INFO命令输出中查到的一个整数。当主节点不能正常工作时,redis sentinel使用它来选择一个丛从节点并将它提升为主节点。

低优先级的丛从节点被认为更适合于提升,因此如果有三个丛从节点优先级分别是10/100/25,sentinel会选择优先级为10的丛从节点,因为它的优先级最低。

然而优先级值为0的丛从节点不能执行主节点的角色,因此优先级为0的丛从节点永远不会被redis sentinel提升。默认优先级是100。

 

min-replicas-to-write

redis提供了可以让master停止写入的方式,如果配置了min-replicas-to-write,健康的slave的个数小于N,mater就禁止写入。master最少得有多少个健康的slave存活才能执行写命令。这个配置虽然不能保证N个slave都一定能接收到master的写操作,但是能避免没有足够健康的slave的时候,master不能写入来避免数据丢失。设置为0是关闭该功能。

 

min-replicas-max-lag

从节点健康延迟时间:延迟小于该值的从节点判断为是健康的。

 

replica-announce-ip

从节点上报给master的自己ip,防止nat问题。

 

replica-announce-port

从节点上报给master的自己port,防止nat问题。

 

lazyfree-lazy-eviction

默认no,那么redis是同步释放内存,也就是停止完成其他请求来做释放内存操作,如果遇到key复杂度很大时(0(n))的会增加请求延时,如果yes,那么则先删除dict中的key,然后把释放内存的任务提交给后台线程做。

 

lazyfree-lazy-expire

默认no,那么redis是同步删除过期key,也就是停止完成其他请求来做删除过期key,如果遇到key复杂度很大时(0(n))的会增加请求延时,如果yes,把删除key的任务提交给后台线程做。

 

lazyfree-lazy-server-del

默认no,那么redis是同步删除key,也就是停止完成其他请求来做删除key,如果遇到key复杂度很大时(0(n))的会增加请求延时,如果yes,那么则先删除dict中的key,然后把删除key的任务提交给后台线程做(如果key很小则暂时不删除,只是减少了引用)。

 

replica-lazy-flush

默认no,那么redis是同步清空数据库,也就是停止完成其他请求来做清空数据库,如果遇到数据库很大会增加请求延时,如果yes,那么则新建dict等数据结构,然后把清空数据库提交给后台线程做。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自动重写AOF文件。如果AOF日志文件增大到指定百分比,Redis能够通过 BGREWRITEAOF 自动重写AOF日志文件。工作原理:Redis记住上次重写时AOF文件的大小(如果重启后还没有写操作,就直接用启动时的AOF大小)这个基准大小和当前大小做比较。如果当前大小超过指定比例,就会触发重写操作。你还需要指定被重写日志的最小尺寸,这样避免了达到指定百分比但尺寸仍然很小的情况还要重写,指定百分比为0会禁用AOF自动重写特性。

 

auto-aof-rewrite-min-size

(同上)

 

aof-load-truncated

如果设置为yes,如果一个因异常被截断的AOF文件被redis启动时加载进内存,redis将会发送日志通知用户。如果设置为no,erdis将会拒绝启动。此时需要用"redis-check-aof"工具修复文件。

 

aof-use-rdb-preamble

aof前部分用rdb,后面保存时缓存的命令还是用aof格式,优点:保存和恢复更快,设置yes开启,配置值:yes/no。

 

lua-time-limit

Lua 脚本的最大执行时间,毫秒为单位

 

slowlog-log-slower-than

slog log是用来记录redis运行中执行比较慢的命令耗时。当命令的执行超过了指定时间,就记录在slow log中,slog log保存在内存中,所以没有IO操作。执行时间比slowlog-log-slower-than大的请求记录到slowlog里面,单位是微秒,所以1000000就是1秒。

注意,负数时间会禁用慢查询日志,而0则会强制记录所有命令。

 

slowlog-max-len

慢查询日志长度。当一个新的命令被写进日志的时候,最老的那个记录会被删掉,这个长度没有限制。

只要有足够的内存就行,你可以通过 SLOWLOG RESET 来释放内存。

 

latency-monitor-threshold

延迟监控功能是用来监控redis中执行比较缓慢的一些操作,用LATENCY打印redis实例在跑命令时的耗时图表。

只记录大于等于下边设置的值的操作,0的话,就是关闭监视。

默认延迟监控功能是关闭的,如果你需要打开,也可以通过CONFIG SET命令动态设置。

 

notify-keyspace-events

默认值为""(空字符串),键空间通知使得客户端可以通过订阅频道或模式,来接收那些以某种方式改动了 Redis 数据集的事件。因为开启键空间通知功能需要消耗一些 CPU ,所以在默认配置下,该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hash-max-ziplist-entries

hash类型的数据结构在编码上可以使用ziplist和hashtable。

ziplist的特点就是文件存储(以及内存存储)所需的空间较小,在内容较小时,性能和hashtable几乎一样。

因此redis对hash类型默认采取ziplist。如果hash中条目的条目个数或者value长度达到阀值,将会被重构为hashtable。

这个参数指的是ziplist中允许存储的最大条目个数,,默认为512,建议为128。

 

hash-max-ziplist-value

ziplist中允许条目value值最大字节数,默认为64,建议为1024。

 

list-max-ziplist-size

当取正值的时候,表示按照数据项个数来限定每个quicklist节点上的ziplist长度。比如,当这个参数配置成5的时候,表示每个quicklist节点的ziplist最多包含5个数据项。

当取负值的时候,表示按照占用字节数来限定每个quicklist节点上的ziplist长度。这时,它只能取-1到-5这五个值,每个值含义如下:

-5:每个quicklist节点上的ziplist大小不能超过64 Kb。(注:1kb => 1024 bytes)

-4:每个quicklist节点上的ziplist大小不能超过32 Kb。

-3:每个quicklist节点上的ziplist大小不能超过16 Kb。

-2:每个quicklist节点上的ziplist大小不能超过8 Kb。(-2是Redis给出的默认值)

-1:每个quicklist节点上的ziplist大小不能超过4 Kb。

 

list-compress-depth

这个参数表示一个quicklist两端不被压缩的节点个数。

参数list-compress-depth的取值含义如下:

0:是个特殊值,表示都不压缩。这是Redis的默认值。

1:表示quicklist两端各有1个节点不压缩,中间的节点压缩。

2:表示quicklist两端各有2个节点不压缩,中间的节点压缩。

3:表示quicklist两端各有3个节点不压缩,中间的节点压缩。

依此类推…

由于0是个特殊值,很容易看出quicklist的头节点和尾节点是不被压缩的,便于在表的两端进行快速存取。

 

set-max-intset-entries

数据量小于等于set-max-intset-entries用intset,大于set-max-intset-entries用set。

 

zset-max-ziplist-entries

数据量小于等于zset-max-ziplist-entries用ziplist,大于zset-max-ziplist-entries用zset。

 

zset-max-ziplist-value

每个entry值的长度不大于N个字节。

 

hll-sparse-max-bytes

value大小小于等于hll-sparse-max-bytes使用稀疏数据结构(sparse)

大于hll-sparse-max-bytes使用稠密的数据结构(dense),一个比16000大的value是几乎没用的,

建议的value大概为3000。如果对CPU要求不高,对空间要求较高的,建议设置到10000左右。

 

stream-node-max-bytes

stream 的最大内存开销字节数。

 

stream-node-max-entries

stream 的最大项数量。

 

activerehashing

是否重置Hash表,设置成yes后redis将每100毫秒使用1毫秒CPU时间来对redis的hash表重新hash,可降低内存的使用。

当你的使用场景中,有非常严格的实时性需要,不能够接受Redis时不时的对请求有2毫秒的延迟的话,把这项配置为no。

如果没有这么严格的实时性要求,可以设置为yes,以便能够尽可能快的释放内存。

 

hz

redis执行任务的频率为1s除以hz。

 

dynamic-hz

是否开启动态hz,配置值:yes/no。

 

aof-rewrite-incremental-fsync

在aof重写的时候,如果打开了aof-rewrite-incremental-fsync开关,系统会每32MB执行一次fsync,这对于把文件写入磁盘是有帮助的,可以避免过大的延迟峰值。

 

rdb-save-incremental-fsync

设置yes,则每32mb 执行fsync一次(增量式,避免一次性大写入导致的延时),设置no,则一次性fsync。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客户端输出缓存限制强迫断开读取速度比较慢的客户端的条件,client-output-buffer-limit <类别> <强制限制> <软性限制> <软性时间>:达到强制限制缓存大小,立刻断开链接,

达到软性限制,仍然会有软性时间大小的链接时间,

默认正常客户端无限制,只有请求后,异步客户端数据请求速度快于它能读取数据的速度,

订阅模式和主从客户端又默认限制,因为它们都接受推送。

强制限制和软性限制都可以设置为0来禁用这个特性。

 

maxclients

客户端链接的最大数量

 

maxmemory

最大内存容量

 

maxmemory-policy

内存超出后的处理策略

volatile-lru:利用LRU算法移除设置过过期时间的key;

volatile-random:随机移除设置过过期时间的key;

volatile-ttl:移除即将过期的key,根据最近过期时间来删除(辅以TTL);

allkeys-lru:利用LRU算法移除任何key;

allkeys-random:随机移除任何key;

noeviction(默认):不移除任何key,只是返回一个写错误。

 

maxmemory-samples

lru检测的样本数。使用lru或者ttl淘汰算法,从需要淘汰的列表中随机选择sample个key,选出闲置时间最长的key移除。

 

syslog-enabled

输入值:yes/no,默认为no,如果设置成yes,会将日志输出到系统日志

 

syslog-ident

指定syslog的标识符

 

syslog-facility

指定syslog 设备(facility), 必须是user或者local0到locatl7。

 

# 集群配置

 

 

cluster-enabled

集群模式开关:yes/no

 

cluster-config-file

集群配置文件名:每个节点都有一个集群相关的配置文件,持久化保存集群的信息。这个文件并不需要手动配置,这个配置文件有Redis生成并更新,每个Redis集群节点需要一个单独的配置文件,请确保与实例运行的系统中配置文件名称不冲突。

 

cluster-node-timeout

节点互连超时阈值,集群节点超时毫秒数

 

cluster-replica-validity-factor

在进行故障转移的时候,全部slave都会请求申请为master,但是有些slave可能与master断开连接一段时间了,导致数据过于陈旧,这样的slave不应该被提升为master。该参数就是用来判断slave节点与master断线的时间是否过长。

 

cluster-migration-barrier

master的slave数量大于该值,slave才能迁移到其他孤立master上,如这个参数若被设为2,那么只有当一个主节点拥有2个可工作的从节点时,它的一个从节点会尝试迁移。

 

cluster-require-full-coverage

默认情况下,集群全部的slot有节点负责,集群状态才为ok,才能提供服务。设置为no,可以在slot没有全部分配的时候提供服务。不建议打开该配置,这样会造成分区的时候,小分区的master一直在接受写请求,而造成很长时间数据不一致。

 

cluster-replica-no-failover

在主节点失效期间,从节点不允许对master失效转移,配置值:yes/no

 

cluster-announce-ip

集群的节点的汇报ip,防止nat问题。

 

cluster-announce-port

集群的节点的汇报port,防止nat问题。

 

cluster-announce-bus-port

集群的节点的汇报bus-port,防止nat。

 

     

 

你可能感兴趣的:(Redis配置文件详解-完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