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改后)

文/Love

苜蓿(改后)_第1张图片
苜蓿

苜蓿情

原是牛羊精饲料

亦为农民救命粮

又见紫花默默开

忆起当年苜蓿香

说实在话,我对苜蓿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是它让我们这一代人得以裹腹,让我们吃饱了肚子,香甜进入了梦乡。

七十年代,我只有几岁,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哥哥最大,中间是三个姐姐,那时候一家四五个孩子极为普遍。由于挣工分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我家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用"无米下锅"来形容那时的状况我觉得都有点高抬我家,因为当时我家根本就沒有米,连锅都是烧漏了又叫锢漏锅的补了好几次的而且还在漏的锅。

夜幕降临,炕上睡着一排孩子,露出一个个小脑袋,一会儿这个说,妈,我饿了。一会儿那个也说饿了。妈妈听在耳中,痛在心头。刚好有几个和妈妈要好的婶婶到家里来窜门,也说孩子在家饿得睡不着,于是,几个人商议结伴去地里偷偷的撅些当时属于生产队里的苜蓿。

那时候,苜蓿是生产队牲口的好饲料,那些牛啊马呀骡子呀,平时吃的是铡的小麦秸秆一类的饲料,偶尔加点青苜蓿就算是给它们改善生活了。当时,大队的治安主任可是很厉害的角色,抓住偷集体东西的,没收了不说,还要在众人面前亮相。但那时,人饿得实在是受不了,又没别的东西可吃,村里人能想到的,也就是壮着胆子去偷偷撅点给牡口吃的苜蓿来充饥。

夜色深沉,可是挡不住母亲们的脚步。生产队的苜蓿地离村子有五六里地,好在每天上工下工,路并不陌生,不一会儿到了地里。苜蓿有尺许高,枝叶已经稍微有点老了,她们就尽量撅稍稍上较嫩的部分,农场的黄狗似乎听到了这边的动静,朝这边汪汪地叫着,仿佛听到了喂牛的老李和狗说话的声音,她们稍微停顿了一会儿,待黄狗停吠后,又加快了速度,也没有原先那么认真了,装苜蓿的布袋很快鼓了起来,于是她们又急忙折返,踏上了归途。

若干年后,有谁还会知道那个年代母亲们会在晚上提心吊胆地到远离村庄的地里去撅苜蓿,只为让空着肚子的儿女们填饱肚子去睡觉。这对现在的人而言,不亚于天方夜谭。

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裤脚,但她们顾不了那么多。到家后,大孩子还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小孩子已经睡着了。妈妈把苜蓿倒出来,顿时,里面的昆虫们嗡嗡叫着飞向屋子的每个角落,有胆子大的径直扑向煤油灯,这些现象妈妈和孩子们早已习以为常了。母亲快快的择一下苜蓿,洗洗剁剁,拌上仅有的一点玉米面,放箅子上摊开再放到锅里。锅中早让大孩子添了水,又忙着帮着抱柴,打扫卫生去了,风箱"咚啪、咚啪"地响着,火呼呼地扑向锅底,不一会儿就冒出了气,又烧了二十多分钟,就闻到了苜蓿菜的香味,稍微qu一下,便可出锅了。

孩子们都围到桌子周围,吹着气,开始享用这美味大餐,现在吃拌菜会调上一些蒜辣子水,再就上馍,可在那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要是笼里有馍就不会深更半夜去地里撅苜蓿了。吃饱之后,孩子们又一个个返回到了被窝中,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母亲这才舒心地笑了。

如今,农业生产逐步机械化,牛骡几乎看不到了,苜蓿也成为稀罕之物,我仍然能回忆起这些。我们的母亲已经老了,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麻利,但我们永远要记住,当年父母在那样坚难的情况下,历尽千辛万苦把我们一个个养大,是多么不易!

在那个年代,像我家一样的生活状况的不止十户八户,我家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母亲们为了让儿女能吃饱饭,任劳任怨,受尽苦难,真是值得我们做儿女的崇拜和尊敬。试想还有谁能像母亲一样为了子女去这么做?她们心里装着孩子,孩子就是她的全部。而今,我们都长大成人,也已经为人父母,而我们的母亲却逐渐变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能为母亲们做些什么呢?我想现在正是时候。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苜蓿(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