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P2P 飞越迷雾 摘录自网界网(http://www.cnw.com.cn/)

企业P2P 飞越迷雾


        从版权官司中艰难逃生的P2P,从未放弃驰骋企业疆场的雄心。虽然今天看来,P2P的企业化之路仍然有些迷离,但是乘着IT技术回归的翅膀,企业环境中的P2P已经起飞。

        在很多人的脑海中,P2P(对等网络,peer-to-peer)技术不仅是盗版的代名词,还是吞噬网络带宽的怪兽。但是,如果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发现,在主机、互联网技术大行其道之前,P2P的计算模式就已经存在。因此,在IT发展的过程之中,P2P是一种技术回归的产物。
        相对于目前流行的C/S、B/S的“集中式”网络结构,P2P最大的特点在于“分散”。它让网络边缘的节点更趋智能化,网络中所有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连接能力都能够平均地分布在非集中式网络的“对等伙伴”上。
        因此,从计算模式上看,P2P更加符合分布式计算的理念。其所倡导的计算能力边缘化、计算资源共享等思想,刚好与网格技术不谋而合。通过P2P软件,我们可以在不改变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实现对底层计算资源的控制和调用。
在主机时代前就已诞生的P2P,今天却扮演起了网络世界创新者的角色。在人们的厚望之下,P2P开始尝试对企业网资源利用的重大革新。但是,可能是之前承受了太多的负面新闻,P2P企业应用的起步竟然如此艰难……

迂回行进之路
        瞬间席卷个人消费领域的P2P,在迈向企业市场时却是一波三折。
        在进入企业环境之前,P2P与IM、搜索引擎等应用一样,希望通过在消费市场的资本积累获得进军企业市场的强劲动力。1999年,Napster首先发掘了P2P在文件共享方面的潜力,推出面向全球互联网用户的MP3自由下载服务。仅1年间,其注册会员就达到300万。随后,Kazza、BitTorrent相继问世,掀起了一场个人P2P应用的狂潮。
        但是,在广大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同时,P2P在网络内容传播方面的屡屡侵权行为也让政府、唱片业、影视业恨之入骨。接二连三的诉讼官司,让P2P深陷迷潭。截至2004年10月,RIAA(美国唱片协会)所起诉的网络音乐侵权案被告人数已经增加到5000人以上。美国政府也多次采取联合行动,打击利用P2P网络交换色情图片的犯罪行为。2005年5月,MPAA(美国电影协会)也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指控6家电视节目BT下载站点从事非法的电视交易。
        与此同时,P2P对网络带宽的巨大消耗也在企业领导者和IT负责人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恶名,一时间企业网中形成了对P2P的追杀围剿之势。很多管理软件、防火墙设备相继推出针对P2P的监控和限制功能,网管员们层层设防,唯恐P2P进入企业领地。
        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一段黑暗期过后,人们又开始重新发掘P2P计算模式的闪光点。在清醒、平和的考量中,人们发现,P2P所托起的平等、互换的网络架构正好弥补了C/S、B/S架构的现有缺憾。
        实践证明,P2P所提供的基于节点的独立、动态的连接方式,彻底颠覆了以往企业中计算资源的分配规则,不仅让网络更具灵活性,还很好地解决了集中式计算模式最为头痛的网络拥塞问题。只要对P2P网络中分散的节点加以有效的控制和管理,P2P应用完全能够在企业环境中大展身手。
        而在重整旗鼓、进军企业市场之时,P2P巧妙的采用了迂回战术,它回避了在公共网络和企业网络之间的边界战斗,选择了直达企业网核心的“空降”式着陆方式。
        在Intel、Sun、HP、IBM等IT巨头的推动下,P2P已经开始在芯片、存储网络、企业门户等核心基础设施中展开应用,并且成为一种支撑企业数据中心运营的重要后台技术。同时,协同市场的快速升温,也让P2P在人员协作、内容分发领域的能量开始由内而外地释放。这些都成为了P2P在企业环境中成功突围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段曲折的经历背后,我们看到,从追杀到追捧,似乎都与P2P技术没有太多关联。作为一项早于主机产生的成熟技术,P2P存在着太多应用的可能。就如同一张白纸,最后能画出什么图像,其结果还是由人来定夺的。

应用拨云见日
        曾经备受企业用户非议的P2P终于在企业网中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虽然,P2P的企业应用刚刚起步,但令人欣慰的是,它已经拥有了一批稳定的用户群。同时伴随着IT厂商在产品研发中对于这一技术的引用,P2P应用正在企业环境中悄然生根发芽。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协同领域是P2P应用高速增长的区域。
        早在2001年就投身协同领域的点击科技在国内率先采用了P2P技术,用以优化其协同软件中虚拟协作区的文档共享和传输机制。现在,其研发的竞开协同之星、竞开协同OA已经在国内拥有了很多用户,深圳市神翅电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据该公司计划部主管刘景军先生介绍,神翅电子是一家从事显示器设计和制造的企业,目前该公司已经在40个客户端安装了竞开协同之星。
        谈到选择这一产品的原因,刘景军表示,主要是因为P2P互动性强的特点与他们促进内部协作的需求十分契合。而以此为基础,神翅电子还希望通过竞开协同之星实现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协同工作,建立起一套贯通上下游的协作平台。目前,该公司已经有了跨区域部署的想法。
        最终用户对于P2P的感觉如何?刘景军表示,大部分的用户自己并不知道正在使用P2P,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已经能够感受到P2P所带来的价值。
        他指出,由于点击科技的产品采用的是P2P、C/S、B/S网络结构并存的形式,P2P在发挥资源共享优势的同时,其太过松散、难于管理的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同时它所具备的文档加密和权限设定功能,也屏蔽了一些底层的安全性问题。所以,这种协作应用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用户的需要。
        在贴近最终用户的同时,P2P也开始走进网络深处。著名的管理软件厂商蓝代斯克(LANDesk)就将P2P应用于后台的软件分发。
         据LANDesk技术支持经理杨云松介绍,通过这种名为“对等下载”(Peer Download)的专利技术,客户端会在子网中就近寻找软件源,从而达到在策略分发时有效降低网络使用带宽的目的。目前,LANDesk的主要产品都提供了这一功能,主要的用户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陕西分行、中石化、胜利油田、四川联通等。
        杨云松同时指出,P2P软件分发功能在LANDesk产品中是作为可选项的形式存在的。网管员可以选择启动或关闭该功能。不过,他表示,在一般情况下,拥有一个子网(55个节点)以上的网络,出于总体负载均衡的考虑,网管员都会启动这一功能。
        但是,在减少主干网带宽占用、节省服务器资源的同时,用户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每个子网内的缓存会导致整体硬盘空间占用率的增大。另外,网络中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也可能导致由于使用对等下载而造成的网络拥塞。对此,杨云松表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LANDesk软件中的管理功能进行优化,其最终的应用效果取决于网管员对于整个网络资源的控制和平衡能力。
        在国外,一种新型的P2P存储网络已经诞生。Popular Telephony最近推出了一款名为PeerioData的软件,它可以利用P2P技术来组建无需专用存储服务器的存储网络。
        PeerioData可以通过Peerio中间件将文件分割并保存,并将这些文件的片段分配到网络中所有PC的免费硬盘空间中。当用户需要访问某个文件时,PeerioData可以对所有片段进行检索,并将其重新组合。这一存储机制与BT十分相似。
        该公司的创始人兼CEO Dmitry Goroshevsky说:“只要将信息交给Peerio中间件,它就可以使用非常可靠的冗余方式将其存储下来,在需要时,只要查询Peerio引擎就可以找到它们。而Peerio更是几乎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上运行,并且充当存储数据和运行应用的引擎。”目前,用户已经可以从该公司的网站上下载PeerioData测试版,并进行尝试性的部署操作。

真的要终结谁?
        与企业环境成功融合之后,P2P好像真的要一飞冲天了?
        从前面的实例可以看出,P2P技术已经在企业网中多点开花,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同。有分析家更是大胆预测,凭借网格的“东风”,未来所有类型的企业网都将演变为P2P网络。



        但是,事实真的会如此吗?P2P真的会成为C/S、B/S架构的终结者?它真的会把我们从集中式管理所引发的窘境中彻底拯救出来?P2P从地狱到天堂,真的只有一步之差?
        种种疑问让刚刚开始清晰的企业化之路重新变得模糊起来。在版权和法律的夹缝中艰难逃生的P2P,此刻似乎又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其实,IT技术的发展风云莫测是众所周知的事实,P2P所划出的回归式轨迹本身就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所以,现在就预测P2P最终的企业应用面貌恐怕为时尚早。从目前可以掌握的证据来看,在应用方面,P2P将替代C/S、B/S架构的说法并不现实,所以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P2P都将作为传统架构的有益补充,与C/S、B/S架构共生。
“企业中的P2P就好比是‘核能源’,一旦疏于管理就会给企业的网络造成伤害,因此如何管理才是问题的关键”,刘景军说。他指出,P2P这种松散的计算方式必须通过C/S、B/S体系进行管理和控制,否则将会大大增加IT系统运维的潜在风险。
        杨云松也表示,虽然P2P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应用方面,P2P还要与企业需求不断磨合。由于系统资源的可控性差,现在节点之间单纯通过P2P网络连接的情况还比较少,大部分的P2P应用还要以服务器作为“中转站”,并通过一个中间层与网络底层资源进行“对话”,C/S或B/S仍然是当今企业网络的支柱架构。
        他同时指出,P2P的最大优势是其不依赖服务器调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同时它采用了类似于负载均衡的机制,其基于UDP的连接方式不需要稳定的网络连接即可实现节点间的通信。这些正是C/S、B/S架构所欠缺的。但是,如果完全基于P2P网络来部署企业应用,目前的P2P技术还无法提供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的足够保障。
        所以,我们暂时可以不要求P2P变得如此“纯粹”。在企业环境中,P2P拥有自己独特的应用空间,其应用的形式和规模可能会不断扩展,在某些特定的区域也有可能会出现独立网络的应用形式,但近期内并不会涉及到谁要消灭谁的问题。作为现今调用网络边缘资源的最有效手段,P2P网络完全可以与C/S、B/S网络长期“和平共处”下去。

征服“野性”
        要想在企业网中不断成长,P2P必须让自己身上的“野性”尽快褪去。
        由于投入企业应用的时间太短,以至于用户正在面临如何驾驭P2P应用的难题。因此,这也成了IT厂商和用户近期关注的焦点。
        勿庸置疑,技术上的成熟无法掩盖P2P在应用方面难以驯化的“野性”,用户需要用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去制约和管理它。因此,企业中的P2P必须被施加一道“紧箍咒”。
        “企业一定要将P2P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杨云松反复强调。他表示,P2P这种扫描类的应用具有非常典型的病毒特征,偶发性的多人无序搜索,往往会导致网络中带宽消耗严重、网络阻塞的现象,这也正是P2P在个人消费领域引发负面影响的根源所在。在企业网中,P2P也会制造出类似的安全隐患。因此,网络的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对P2P类访问的限制,制定出清晰的应用策略,防范P2P由“应用”变为“滥用”。
        刘景军也表示,针对P2P这种典型的松散型应用,企业一定要强化网络管理手段,并且报以谨慎的态度。神翅电子目前还处于P2P应用的实践阶段,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企业的关键数据并没有放置到基于P2P网络的协作区中。他还表示,目前暂时不会考虑构建单纯的P2P网络,集中式网络结构的管理优势对于企业依然非常重要。
        多方对P2P应用管理的热切关注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一项并无太多新意的成熟技术,在投入企业应用时为什么会如此的不自由?除了企业应用环境对于新兴应用形式一贯的谨慎态度之外,长期没有建立业界通用标准应该是制约P2P在企业网中长驱直入的主要原因。
        我们看到,P2P技术的采用通常表现为IT厂商的个人行为。出于不同的需要,厂商们用自己的方式开发基于P2P技术的应用,这些产品包含了该厂商对P2P的独特理解,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对企业实际需求考虑不足的可能性。这种“自由”的应用开发方式在早期的确起到了推动P2P技术普及的作用,但是也埋下了制约其发展的隐患。
        由于长期没有通用标准,大部分的P2P应用依然局限在独立的系统之内。如果用户在企业网内部署了不同的P2P应用,很可能会重复调用网络资源,引发管理或安全方面的问题,应用不兼容的困扰也会随即产生。
        以协同软件为例,如果不同企业系统间的P2P应用无法通过相关标准进行对接,那么协同软件所倡导的“无边界沟通”概念就无从实现。由此可见,失去标准的P2P很难跨越企业网络之间的边界。
        实施上,一些IT厂商也曾经尝试联手打造P2P的相关标准,例如IBM和HP就曾共同推出了一种开放的存储标准,Intel也与多家知名厂商联合,组成了P2P的工作组。但是,这些组织的工作仍处在起步状态,往往局限于某一种P2P应用,缺乏对不同应用的集成能力,要形成针对企业环境、面向多种应用形式的通用P2P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标准的缺失让P2P仍然徘徊在企业主流应用的大门之外。不过,我们也看到,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P2P的企业化发展路线图越来越清晰。凭借着网络资源灵活分配的先进理念,P2P已经划定了在企业网络中的“主战场”,在集中式管理框架的辅助下,企业中的P2P已经起飞。相信只要迈过了应用标准化这道坎儿,P2P就能真正拥有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

P2P现有的主要企业应用形式
■ 分布式存储
        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可以共享存储空间,发送出去的数据可以备份到多个节点上。每个需要备份的数据片段都被分割为多个冗余片段,而且要经过加密和分配,这样才能确保即使某些片段消失,通过分布式备份的众多片段也能重建原来的数据。
        应用案例  目前,IBM、HP都采用了基于P2P的开放式存储技术,以加快数据备份的速度,降低用户成本。
■ 协同应用
        通过IM、文档共享、白板等功能的融合,建立企业的虚拟协作区,实现在指定网络中的自由协作,无需设置中央服务器。
        应用案例  除了点击科技的竞开协同之星以外,Lotus Notes的开发者Ray Ozzie创办的Groove NetWorks公司也开发了基于P2P的协作软件——Groove。今年4月,该公司被微软公司收购,微软随即宣布将会在下一代Office中集成基于Groove的P2P协作技术,并透露会把这一技术融入即将发布的Longhorn操作系统之中。
■ 内容发布
        P2P网络天生就有高效、快捷的内容发布能力,它可以用来帮助企业降低对带宽和存储资源的需求。
        应用案例  LANDesk的桌面管理软件使用的就是这一技术,Linux的软件厂商Linspire也在P2P网络上发布其产品Lindows OS,供用户下载。
■ 集群式计算群组
        通过P2P软件收集分散的计算资源,其思想与网格计算非常相似,都是通过对分布式资源的整合形成更为强大的系统计算能力。
        应用案例  Intel所研发的P2P应用软件Netbatch成功地集结了1万台工作站的运算能力,极大地加快了芯片的设计速度。

编看编想:企业P2P能走多远?
        怎么来形容P2P呢?我想说它是一项优点和弱点同样明显的应用。这一点在企业环境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用户一方面希望通过它来实现计算资源共享的梦想,同时又唯恐自己会因此坠入管理混乱无序的深渊。它就好像是传说中法力无边的神鸟,既可以造福于民,又可以贻祸无穷,关键就看人类如何驯服它了。
        其实,除了标准之外,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立即跟进。这其中包括P2P网络架构的整体规划、P2P应用管理工具的研发等。毕竟对这一来势汹汹的应用,企业在基础架构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准备并不十分充分。所以,在脚踏实地努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企业P2P足够的成长时间。
        时间可以让P2P更加成熟,让其更加适应企业应用环境,更重要的是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有关专家已经指出,对等网络将成为第三代Internet的代表;还有预言家表示,未来所有类型的企业网都将演变为P2P网络。而在现阶段,这些预测对于我们还是太过虚幻了,我们的手中并没有实际的证据,来证明P2P应用的最终结局。所以,我们还需要经历一段耐心等待的日子。
        企业P2P到底能走多远?还是让光阴来验证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P2P 飞越迷雾 摘录自网界网(http://www.cn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