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

王勃——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校对叶先生的讲课稿是寒假的任务之一,今天看到讲王勃的这一课,觉得很有意思。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初中课本就要求背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更是百读不厌的好文章。这样才华横溢的一个人,二十六岁溺亡于南海。

王勃年少多才,自恃聪明,做过不少荒唐事。

他登第以后,做了沛王李贤府上的修撰,这个官职自然与文字有关,正可一展所长。唐时的公子王孙喜欢斗鸡,沛王常常和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便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壮势。当时的皇帝高宗李治看了檄文大为不悦,要知道“檄文”乃是用来讨伐宣战的文体,王勃此举无异于挑拨皇子们的关系,便下令将他赶了出去。

又有一件事,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收留了一个名叫曹达的罪奴,后来惧怕事发累及自己,便杀掉了曹达。这下果然事发,杀人乃是死罪,若非遇上大赦,王勃的“英年早逝”只怕要更早上几年。饶是如此,牢狱之灾已然不免,极高的仕途起点就此毁于一旦。


叶先生讲了王勃写斗鸡檄文被逐、杀官奴获罪的事情,然后评价道:“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这是《孟子》里的话。

有一个叫盆成括的人做了官,孟子便说,这人要死了。后来盆成括果然被杀,孟子的弟子问老师怎么知道。孟子就说了这句话:盆成括这人虽有些小聪明,但并不懂得君子该明白的大道理,他的聪明只会成为杀身取祸之端。

王勃写斗鸡檄文、杀官奴的事情我并不是第一次知道,但我一直极爱他的诗文,对这些事看了也不愿多想,只觉得不过年少轻狂而已。今天听了叶先生的评价,才肯把这两件事往深处去想: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人谋不忠其事,这实在关乎一个人根本的品性,又岂是一句“年少轻狂”可以诿过的?

在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中,出仕乃是治国安民的唯一途径,多少人皓首穷经不曾得到一个机会,而少年登第的王勃正事不知做了什么,专门掺和斗鸡这种无聊小事。一生沉沦下僚的杜甫看了,只怕要叹一句可惜。

至于藏匿罪奴又杀掉这种事,简直不像一个天才少年的智商。在罪奴来投奔的时候,你难道没有想过应不应该收留?既然决定收留,自然要保护到底,何以又害怕获罪将他杀掉?关于这件事,我还是比较愿意相信“同僚嫉才,设计构陷”的说法。


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这句话我从前也听叶先生说过,今天越发觉得它太有道理。

世上总有一些人,他们才华是有的,但偏偏喜欢在无聊小事上显露,然后自我感动一番,觉得自己已经成就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你做的事情,上不关国家大计,下不救生民一点,成日里扬才露己,虚度光阴,圣贤书都读到汪星人身上去了?

讲完王勃,叶先生感叹道,你一定要讲到李白杜甫这些人,你才真认识到中国诗歌里边那种真正的博大深厚的感发的生命在哪里。

联想到近日读的《杜律本义》,深以为然,难以言诠。


叶先生这一课讲得很有意思,还不仅仅是在“君子之大道”的思考上。

一般讲古诗文都会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而她讲课的时候,是先讲王勃诗歌的艺术价值。她说,如果先讲了王勃的生平,对他有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就很难欣赏他的艺术性了,而我们要承认他的艺术性。

这实在是非常通透明达的文学观,她讲课的时候是数十年前,当人们习惯于用出身去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这样的观点尤为难得。怪不得叶先生最初回国讲课,那时的学生们耳目一新。

有些人也许做过荒唐可笑的事情,甚至做过害人害己的事情,但他们天性里有那么一份善感能言的禀赋,妙笔生花,深挚动人,难道不值得欣赏么?

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想起《滕王阁序》里的句子反复讽诵感慨无已,然后献上一双膝盖:神级作品啊,二十多岁的少年!然后无奈地承认“天赋”的重要性。

其实,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我也是喜欢的。


PS:寒假旧文,好久没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勃——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