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_第1张图片
传承经典 感悟人生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中华文化经典,增强文化自信,陶冶我们的情操,感悟生命的美妙。  
 第一期: 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
1.《劝学》          作者: 荀子
【原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_第2张图片

【赏析】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_第3张图片

 【导读书目】
(1).《荀子注评》,索书号:B222.64/6
(2).《荀子品读》,索书号:B222.62/1


 2.《西铭》        作者:张载
【原文】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_第4张图片

【赏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四句)。作为儒学的经典文献之一,张载的《西铭》在传统社会即备受赞誉而传诵不绝,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篇铭文虽然仅有250余字,但却为人们安身立命构筑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而且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直到今天,这篇铭文所描述的价值理想,所展现的人生追求,仍然有着积极而丰富的意义。
        就思想内涵和理论宗旨而言,《西铭》表达了爱的主题,也就是“民胞物与”。通过“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无怨无违的依次推进,致使爱贯穿其间。爱是《西铭》的逻辑主线,从宇宙境界、天地境界、人性境界、人生境界最终落实到伦理、道德境界。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_第5张图片

【导读书目】
(1).《周子通书 张载集 二程集》,索书号:B244.21/1
(2).《張載集》,索书号:B244.41/1


3.《天时不如地利》   作者: 孟子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_第6张图片

【赏析】
    《天时不如地利》是《孟子·公孙丑》中的一章。孟子的文章不管是义正词严的说理文也好,高谈雄辩的辩论文也好,都具有气势强烈、明畅犀利的风格,读起来显得深入浅出,轻快流利,富于鼓动性与说服力。从《天时不如地利》这篇简短精炼的论说文来看,就具有上述特点。  这篇短论把“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引来分析战争,阐明战争胜败的关键,决定于人心的向背,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辟见解,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孟子当年的观点,已经把人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根本的因素,否定了“唯武器论”,这是很有见地的。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_第7张图片

【导读书目】
(1).《孟子译注》 索书号:B222.54/11
(2).《孟子译注》索书号:B222.54/9


若您知道有哪些好书,本馆未收藏,欢迎识别下面二维码给我们推荐,在此谢过!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_第8张图片
荐购图书二维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之美文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