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胜少没那么简单:百万规模的垓下决战是怎么打的?
——跳动的历史第75期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世界是一个轮回。亡秦者,楚人也;亡楚者,秦制也。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读历史、感悟思辨。
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战例:
韩信破赵,3万破20万;项羽彭城,三万败56万;刘秀昆阳,2万溃42万;曹操官渡,3万灭10万;淝水之战,8万追80万。
确实,经典和精彩容易被记住,所以史书所载也就浓墨重彩了。
而以多胜少、以众克弱,也应该是大事件。丹青历史理应书写一番才是。
其实,不是史书不写,而是以多胜少、以众克寡的战例着实不多。
在庙算能胜的情况下,首先,谁也不会动不动就十倍于敌地牛刀杀鸡,因为没这个必要。
其次,战争要考虑成本,所以能派一万人搞定的事,就没必要派两万人。
组织超大兵团,既需要粮食和金钱,还需要时间。而这些都是成本。
再者,战争要考虑后路,倾举国之兵派出去打个小仗,打赢了收益有限,打输了就等着灭国。
这种买卖,脑子正常的都不会干。
所以,以多战少、以众克寡,要么是庙算不胜,所以兵势壮胆;要么事出偶然,正好赶上了。
再一种可能就是脑子真出问题了,比如新汉昆阳之战,要的不是胜利,要的是嚣张和霸气。
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是决定性的原因,制约了战争的规模,也制约以众战少的战事发生。
那就是信息。
百余人,口耳相传就可以了;千余人,就得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万人以上,不仅要布置各种令旗,还得有大量的骑兵哨骑。
必须得这样设置,因为古代战场上,是没有电话电报的。
那十万人规模以上的军团,又该怎么指挥呢?
工具不支撑的情况下,就得考验统帅的能力。
刘邦点兵不过十万,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刘邦虽然老打败仗,但刘邦不是废物。
但是,彭城之战,刘邦及诸侯军是五十六万,点兵十万的刘邦也就无能为力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所以,韩信才是牛得逆天。
在信息手段如此不完备的情况下,韩信能点十万以上的兵,这就相当于用算盘解出了圆周率后100位。
而且韩信不是吹牛,他真能如此。
垓下之战,就让我们见识了兵仙韩信是如何“连百万之军”而“攻必取、战不胜”的。
垓下之围的前奏:潍水之战定战局
起初,刘邦集团是一路出击。
就是刘邦带着一众沛丰将领,直接杀到了西楚彭城,趁项羽一个不注意,端了项羽老家。
彭城一战,刘邦被项羽教训得极为惨重,不仅仗打败了,而且还打丢了媳妇和老爹。
于是刘邦集团立即改为两路出击。
一路是刘邦军团,与项羽在成皋、荥阳一带,拉锯对战。
一路是韩信军团,扫荡魏赵齐燕等北方诸侯。
而垓下决战之前,刘邦集团已经发成为四路作战。
刘邦和韩信各引一路,不变。
此外,还增加了彭越一路,背后扰楚而渐成势力;再有英布一路,兵回九江,也有所发展。
尽管如此,楚霸王还是楚霸王,天下英雄还是无可奈何。
成皋荥阳之战,首先是刘邦扛不住了,被困荥阳刘邦不得不向项羽求和。
但是霸王项羽不同意:刘邦你给我在荥阳城好好守着,看我怎么攻进去。
彭越挠楚,确实有奇效。
但是,抵不过楚霸王的一个回马枪,直接平了梁地,彭越也就不敢嚣张了。
英布叛楚,确实为刘邦争取了几个月的时间。
怎奈项羽太彪悍,仍旧一个回马枪,九江国灭国,英布成流寇。
而真正改变战局的是韩信一路,潍水之战一举消灭龙且部20万楚国精锐。
潍水之战
此战后,战局大势已定。
齐地韩信军团,不仅再无羁绊、可全力对楚,而且实力大增,成为楚汉战局中的最强军团。
在潍水之战的鼓舞下,彭越部、英布部也嗅到了胜利的味道,于是立即彪悍起来。
彭越平了梁地,英布与刘贾不仅平了九江而且还直杀到楚地。
得知龙且部战败,“项羽恐,乃与汉王约”。
潍水之战,让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都害怕了,立即与刘邦签署了停战协约。
垓下之围成形:百万大军聚垓下
刘邦不是项羽,他可不会沽名钓誉,必须要做的就是“宜将胜勇追穷寇”。
鸿沟停战的笔墨还未干,刘邦便挥军杀向项羽。
刘邦剧照
固陵之战爆发,但此战是个玩笑。
被追杀的项羽,回首一掏,就再一次教训了刘邦该如何做人。
而且,更为吊诡的是:兵困粮乏的项羽军还把兵精粮足的刘邦部围困在了固陵。
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
刘邦采纳张良计,赶紧求援,而且是裂土封王、以利招援:
韩信、彭越,你们这两个家伙赶紧过来会战,齐国、梁国的疆界都给你们划定了,打完这一仗,大家就都富贵了。
于是,韩彭皆报曰:请今进兵。
关键是一个“今”字,现在就进兵、现在就打、现在就要团灭项羽。
非独韩信、彭越两路,九江王英布和刘贾的人马,也赶来凑热闹。
既然有此重赏,谁都要过来分一杯羹,来晚了可就没了。
于是,垓下之围的盛况便得以成形:
第一兵团:韩信的齐国兵
韩信率三十万齐国兵团,先南下楚地,略下邳、占沛留、定彭城,而后西进至颐乡与刘邦会师。
彭城已下,则固陵之围自解,于是项羽兵向东南,撤入垓下。
第二兵团:彭越的梁国兵
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
项羽分封诸侯之时,公元前207年,彭越拥兵一万。
彭越外黄归附刘邦之时,公元前205年,彭越拥兵三万。
彭越剧照
已平梁地、倾举国之兵,而会战垓下。
当此之时,有的资料猜测彭越带了几万兵。
而小编臆测此时彭越之兵,不下十万。
无主之时,便拥兵一万;两年后,彭越部便发展到三万;投靠刘邦参与楚汉争霸,而且占据梁地,盖世英雄彭越岂能还是几万兵。
固陵战败的刘邦,就招呼了两路援军,一路韩信、一路彭越。
可见,彭越部的分量是极重的。
第三兵团:英布、刘贾的九江兵
史料中没有具体数字,相关论文资料,推测大体有十万兵。
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刘贾和英布自带的2万兵;入九江后英布招揽的旧部;楚大司马周殷投降所率的九江兵。
英布剧照
所以,这一路,10万兵马,是可以采信的。
中央兵团:刘邦的关中秦兵
长期与项羽对峙成皋,所以刘邦所率的中央兵团,其规模至少是十万。
屡得萧何的关中秦兵补充,所以,刘邦兵团的人数应该在二十万左右。
总计刘邦集团的兵力:韩信30万、彭越10万、英布刘贾10万,刘邦20万,计70万。
有的资料给出了具体数字,是66万。但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具体数字是很难统计的。所以,只能做大体估算。
而项羽兵团,虽然兵困粮乏,但总兵力大约在10万上下。
两相总计,垓下决战,双方总兵力大体是80万。
在加上一些后勤部队,80万人前方打仗,至少得有几十万人转运粮草吧。
至少,关中坐镇的萧何萧相国得忙起来。
所以,垓下之战,是百万规模的大决战,不算夸张。
垓下之围:以多战少当真不容易
垓下之围形成,最费脑筋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
项羽要做的很简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剩一个打字了。
他要思考是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全力攻杀。接下来,就可以再次上演一遍三万破五十六万的彭城之战。
刘邦剧照
刘邦集团则要解决很多问题:
一是谁当主帅,这几十万大军摆在这里了,谁组织这些人去打仗。刘邦是没有能力点这几十万兵了。
二是谁做先锋,总得有人先上,而且先上的最危险,因为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三是该怎么打,一起冲过去就砍,那不是打仗而是打群架,别说对付项羽,就是对付一般的领兵将军,这也等同自杀。
项羽再困难,几十万支弓箭还是准备好了,你胡乱冲一个试试。
四是要打多久,以前是项羽缺粮,现在轮到刘邦了,几十万大军的粮食问题咋解决。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史记》简略,而《汉书》则更是简略,基本上就没提韩信什么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垓下决战的端倪:
兵仙韩信亲自组织垓下决战,担当几十万大军的统帅。
刘邦点兵不过十万,他的组织能力驾驭不了几十万大军。
而且,非独刘邦,即便是整个刘邦集团,都公认韩信是最能打仗的。
所以,韩信统兵,将心兵心能稳。
韩信兵团堪当大军先锋,因为其他三路都不行。
大军先锋必须赢,赢了其他各部才敢渐次推进、攻杀项羽。
先锋部队要是输了,彭城之败便会再次上演。
所以先锋很重要,必须一战定乾坤。
刘邦部干不了,因为固陵战败犹在,而且跟项羽交手,刘邦就没赢过。
彭越部和英布刘贾部,满编也就10万,而且内部成分复杂,别说啃项羽,就是啃刘邦都费劲。
所以,只能韩信兵团上。
刚刚战胜龙且部,而且略定楚地彭城,韩信部是得胜之师,所以士气正盛。
打了魏赵代齐的韩信军团,久经战阵、未遭大伤,所以老兵老将最多。
刘邦的骑兵军团灌婴部,此时也在韩信部,所以韩信军团兵种齐全。
无论是士气还是将士还是兵种,韩信军团都是汉军精锐。
于是,精锐就要干精锐该干的事情,就要成为全军的刀锋。
谁当统帅、谁当头阵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也就容易多了。
这时候,刘邦退场而韩信上场,垓下决战正式上演。
垓下之围:多中心布局的五兵阵
刘邦集团70万,项羽军团10万,汉楚军力比是7:1。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
按照孙子兵法打可以吗?
不可以。
春秋之时,战争规模也就是几万人。
在这个经验基础上写成的《孙子兵法》,无法适用于这种百万规模的大阵仗。
不是孙武不行,而是战争的规模已经超越了孙武的认知。
十个人围一个人,能围得密不透风;一千个人围十个人,也能围个风雨不透;十万围一千,就肯定有能跑出去的。
而70万围10万,那就非常费劲了。
因为战场的幅员就得上百平方公里,这个时候信息怎么沟通、兵力怎么调配、指挥又怎么协调。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包围战不仅打不成,而且很容易被人家打成击溃站。
明清萨尔浒之战,就是例子,几万清军击溃了十几万的明军。
那么韩信是怎么组织垓下之战的?
韩信摆下了一个多中心布局的五兵阵,由包围战变成阵列战,再由阵列战变成消耗战。
五兵阵形势简图
首先,韩信明确这不是包围战,而是正面的阵杀野战。
韩信在部署上,就没有四面包围。
原因是他不怕项羽带着十万大军跑。
项羽敢跑,就意味着楚军已被击溃。
所以,你敢跑,我就敢追。
以整建制、整集团的大军追击你十万溃军,这仗怎么打怎么赢。
其次,韩信独创了五兵阵。
彭越一路、英布刘贾一路,干脆就别上了,全作预备队,摆在楚军侧面,以壮声势。
不是韩信不想用,而是没法用,他再牛也摆弄不了这么多人。
所以,堪当进攻主力的就是韩信部和刘邦部。
韩信三十万大军,一分为三;刘邦二十万大军,一分而为二。
第一阵:韩信居中进攻,正面对敌。
第二阵:孔将军孔聚居左,左路包抄。
第三阵:费将军,即费侯陈贺,居右,从右路包抄。
第四阵:刘邦坐定中央大帐,既是督军又是主力。
第五阵:绛侯周勃、将军柴武,在刘邦后,作为大军预备队。
第三,五兵阵的目的就是要打成消耗战
五兵阵专克项羽的重点突破,要把可能形成的重点突破变成消耗战。
项羽用兵,以兵形势胜,玩得就是重点突破而后追亡逐北。
而五阵列兵,就是要摆出一个大纵深的中心:韩信——刘邦——周勃和柴武装。
这个重兵加精兵的大纵深中心,项羽再勇、楚兵再精,也突破不了。
所以,只能打成消耗战。
五兵阵是五个中心、也就没有中心,任何重点突破也只能变成消耗战。
五阵部陈,皆是强阵,每一阵皆有主将、皆有强兵,所以也都是中心。
攻破一阵,还有一阵;一阵被溃,他阵不破。
而且,项羽也就十万兵,杀破一阵,也自损半数,
所以,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的打法,占不到便宜,到最后还是得打成消耗战。
第四,五兵阵能够减轻指挥和协调的压力
战场之机,稍纵即逝。所以,指挥很重要,协调很重要。
得根据战场形势布置兵力,得根据敌人变化妥善应对。
但是,几十万规模的大军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也就真得无法指挥协调了。
协调不了就不要协调,指挥不了也就不要指挥。
于是,五兵阵的设置,就是由韩信一人指挥变成韩、刘、周、孔、 陈五人指挥,由指挥50万大军作战,变成五人各自指挥本部人马作战。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声
垓下之战的全过程:
先是,韩信与项羽交战,不利,韩信后撤而项羽强攻,以求重点突破而溃汉全军。
而后,孔将军和费将军两路侧翼包抄进攻,打破了项羽部的彪悍进军。
再后,韩信乘项羽部作战失利而组织了第二波进攻,击败项羽。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起兵,野战对阵从无败绩,一直都是一鼓作气而所向披靡。
垓下大败,也就成了项羽的人生终点。
项羽兵败而困守垓下,刘邦几路大军重重包围。
于是,四面楚歌声,加速了垓下决战。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韩信的五兵阵消耗了项羽军团的有生力量,而垓下之歌瓦解了楚兵斗志。
项羽剧照
至于,四面楚歌是谁的计策?
大多说是张良,而小编认为却是韩信。
首先,项羽已经战败,所以四面楚歌已经不是什么奇计,因为它只能加速战局而不是扭转战局。张良没必要再锦上添花。
其次,韩信是最接近战火的人,所以他最了解战事、最了解楚兵,而后方的张良筹谋形势可以,而筹谋战术则未必神算。
第三,韩信是楚人,所以做四面楚歌之计,他的知识储备和经历既往是足够支持的。
第四,韩信用兵,擅长的就是揣摩士卒心理。背水一战,他就算到了自己的那些散乱之兵不会死战,所以必须把他们置于死地。而四面楚歌也是揣摩士卒心理的计策,所以韩信是最有发言权的。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带八百骑兵逃亡,而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所以,斩首八万说,应该是整个垓下之战的战果,而非灌婴战果。
因此,斩首八万,应该是韩信的功劳。
总结:刘邦之所以胜而项羽之所以败
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此五人,皆属灌婴的骑兵部队,而且都是关中秦人。
而追击和逼杀项羽的,是灌婴的骑兵部队。
灌婴的骑兵部队,主要是由左右校尉李必和骆甲组建。
而李必和骆甲,这两个人皆是旧时秦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见楚人之彪悍。
而秦人五卒,亦可肢解霸王尸首,秦人也从来锐士。
当项羽新安屠戮、火烧咸阳之时,他可曾想到自己会被秦人肢解。
这个世界当真是一个轮回。
韩信拜为大将军后,首先做的就是“申军法”,以秦人军制及军功爵位来整顿汉军、激励汉军。
还定三秦而兵出函谷的汉军,已非旧时的农民起义军。
他们已经具备了虎狼秦军的雏形。
军制仅是开端。
萧何早已经收集了秦丞相和御史府的图书典籍,关中秦地也就自是秦法秦制。
秦法秦制的好处,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以供给战事。
所以,刘邦有打不完的兵,有吃不完的粮。
在楚汉战争时期,除彭城战败外,刘邦部可以被击败,但从未被击溃。
因为屡得秦卒补充的刘邦部,已是虎狼秦军。
将军能为主死,而士卒能为国战。
所以,垓下之时,刘邦部已不再是一击即溃的诸侯联军。
他们是始皇帝的大秦锐士。
而项羽的兵形势胜,也就无法再演义彭城之战了。
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虽然,项羽是自刎而死,但争得尸首者也当万户侯。
所以,仅一战、仅得一残体,五名关中将士便可封侯有土。
因为军法使然,因为赏罚必信,因为刘邦有言在先。
所以,亡秦者,楚人也,刘邦、项羽自是也。
而亡楚者,秦制也,关中秦制、汉军秦法自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