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经济学课008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1.世界银行的失败扶贫史

世界银行是国际扶贫机构,专门给世界上贫穷的国家提供援助,帮助他们脱贫致富。2016年,曾在世界银行工作了16年的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伊斯特里写了本书《白人的负担》,在书中他讲了这一个扶贫组织的业绩,结论是确实不怎么样。在过去50年里,西方对非洲的援助达到了2.3兆美元。如果每个儿童拿到12美分打上一针疫苗苗,死于痢疾的儿童会减少一半。如每个妇女拿到3美元用于购买蚊帐,大量疾病就可以避免,儿童死亡率又会减少一半。但是这都没有做到。

2.《哈利波特》的商业奇迹。

2005年7月16日这一天,英美两国出版商能够设法将900万册《哈利波特》送到所有读者手中,书店没有出现缺货现象,即使缺货也能迅速补充。从来没有什么哈利波特的马歇尔计划,但这在一天之内就成了。而救助非洲儿童这样严肃的事,效率却很低,为什么呢?显然不是爱心强弱的问题。不是世界银行官员爱心比较弱而英美的出版商的爱心比较强的问题,区别只是行善和商业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对比。

3.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以见效。

一是缺乏反馈机制,这导致行善里面缺乏明确的关于效率的标准,不知道行善怎样才是有效率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是委托代理的问题,负责行善的人花的不是自己的情,其认真程度就打了折扣。

三是所托非人,许多地区贫困恰是由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这些造成当地贫困的政府,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是养懒汉效应。持续的扶贫造成了依赖,使他们不愿去努力尝试改变,相反是力争下游,争取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争取持续获得援助。

4.商业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改善我们生活福利的手段。我们的财物有多少是来自那些爱我们的人生产的?有多少是来自那些仅仅为了赚我们的钱,根本不认识我们也不爱我们的商人生产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后者。

或者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

小结:由于存在缺乏反馈机制、所托非人、养懒汉效应等问题,行善扶贫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完全无法到达预期目标。而商业行为,则由于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所以能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人们的福利。

20180311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008)